韩见远 姜楠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养牛的集约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也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牛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其中牛养殖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的特征有妊娠母牛出现早产、流产、畸形胎等,而导致出现这些疾病的原因也有很多,本文对引起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关键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原因;控制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089
牛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指公、母牛繁殖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的一种疾病统称,并且每年出现的早产、流产、公牛不育的情况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对牛集约化发展也造成严重的影响,强化对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出现原因及采取有效的预防也成为疾控中心密切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牛繁殖障碍性疾病运用正确的控制措施,确保我国牛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1]。基于此,对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展开分析。
1 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原因分析
1.1 传染性因素
牛繁殖受到传染性的因素影响,致使其出现障碍性疾病,这些因素主要包含了: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的接触性传染病,牛感染之后较多呈现出隐性经过的状态,极少数会出现典型的状态,对牛的胎膜、子宫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引发关节炎;牛细小病毒病,这一病毒较多出现的春夏季节,对头胎母牛造成影响,该项病毒也可以直接的通过胎盘垂直对胎儿进行感染,最终导致胎儿死亡;结核病,作为一种分布较为广泛的慢性传染病,这项疾病主要会对牛的肺脏、消化道、生殖道等器官造成影响,多引发的症状包含了母牛流产、性机能紊乱等;钩端螺旋体病,一般情况下只有少数牛感染后发病,主要的临床特征有黄疸、出血、流产等,同时这一疾病也较多出现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并较多发生在成年牛当中,其中以肾脏的眼观病变最为显著。
1.2 非传染性因素
在非传染性因素中主要包含了:先天性繁殖障碍,如: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输卵管堵塞、异性孪生母犊等;机能性繁殖障碍,主要体现在性腺机能衰退、卵巢囊肿等;子宫内膜炎,作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在配种、人工授精等过程中出现消毒不当、胎衣不下等造成,也容易导致母牛出现发情异常、容易流产等情况;营养性繁殖障碍,具体表现为日粮配比不够均衡,再加上缺乏适当的运动,导致在子宫角、输卵管等进行沉积,最终导致肥胖不育;应激性繁殖障碍,在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任何较强的应激因素,都会对牛造成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如:母牛发情不够规律、受精率比较低、仔数减少等。
2 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有效预防控制措施
2.1 加强对牛的饲养管理,降低应激情况发生
对牛进行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才是保障牛场生产的关键,做好对牛的饲养管理,增强牛机体抵抗力,降低牛感染疾病的症状。针对这一情况,就需要饲养员结合牛的品种、生理发展状态及实际的营养需求,科学、合理的制定牛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标准。在实际管理中也要根据牛的品种、年龄等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群,也为牛的正常生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保证饲养牛舍的干净、整洁和通风,在夏季的时候注意防暑,冬季则注意保暖,进而降低牛发生疾病的概率,提高繁殖率。
2.2 做好牛场的清洁卫生、消毒工作
加强牛场的清洁卫生、消毒工作是切断疫病传播和清除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同时,清洁作为消毒的前提,有效对牛场中的粪便、垫草等杂物进行清理,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消毒的效果。此外,牛场还需要加强对物料出入口的监管,对容易传入疾病的重点区域进行深入消毒。
2.3 加强对传染性疾病的防范和控制力度
随着我国牛群流通的频率不断增加,也使得布鲁氏杆菌、結核病等经常发生。针对这一情况,牛场也需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和正在发生的疫病种类,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血清阳性的个体及时淘汰,同时禁止从疫区引进种牛,实现对传染性疾病的有力防控。
2.4 规范繁殖技术的操作管理
对牛繁殖技术操作实施规范化的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牛群繁殖登记体系,其中尤其是人工授精和人工助产技术的操作,要严格按照所制定的繁殖技术指标和监控程序进行操作,以降低人为操作因素对牛繁殖造成的不良影响,保障牛繁殖率。
3 结语
本文对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展开分析,主要是从影响牛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分析展开,这些因素包含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2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障碍性疾病对牛繁殖造成不良影响,保障和提高繁殖率。
参考文献
[1]秦国辉,石杨.牛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与控制策略[J].兽医导刊,2016(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