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远 范艳
摘 要:验证“谷田”复合肥及其配套N-K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效果,采用大区对比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本田施用“谷田”复合肥与当地常规施肥对比产量减少38.9kg/667m2。
关键词:复合肥;水稻;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011
水稻种植效益较好,尤其近年玉米、大豆我国保护價取消,种植收益不确定,导致种植户对水稻种植热情进一步提升。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及“三减一控”的深入实施,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的应用是一种能有效减少化学肥料施用的替代方式。对比市场销售较好的复合肥料与常规施肥的产量效果,为广大种植户在肥料选择上提供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作物与品种
龙粳46,主茎11片叶。
1.2 试验材料
“谷田”有机无机复混肥料(N-P2O5-K2O=16-8-6)。
氮钾追肥(N-P2O5-K2O=25-0-5)。
46%尿素,64%二胺(N-18 P2O5-46)60%氯化钾。
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二九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试验田。前茬作物水稻,封闭除草:插前5~7d每667m2施12%农思它200mL+草克星10g,插后15~20d每667m2施稻杰(2.5%五氟磺草胺)60mL,兑水15L茎叶喷雾。土壤种类寒地白浆土,有机质29.3g/kg,pH值5.87,碱解氮163.4mg/kg、速效钾182.4mg/kg、速效磷26.3mg/kg。单灌单排,地势平坦。
1.4 试验处理与方法
1.4.1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大区对比方式,面积255m2,3次重复,秋季采取实割实测的方法,称量产量,折算亩产。
对照采用常规施肥[尿素220kg/hm2(基:蘖:穗=4:4:2),二胺125kg/hm2(基施100%),氯化钾120kg/hm2(基:穗=5:5)]
处理基施“谷田”有机无机复混肥料(N-P2O5-K2O=16-8-6)350kg/hm2,返青追施氮钾追肥75kg/hm2,分蘖期追施氮钾追肥75kg/hm2,穗肥追施氮钾追肥75kg/hm2+氯化钾(K2O含量60%)50kg/hm2。
1.4.2 用量对比与成本分析
施肥纯量计算对比,常规施肥处理氮纯量123.7kg/hm2,
五氧化二磷纯量57.5kg/hm2,氧化钾纯量72kg/hm2,而处理氮纯量106kg/hm2,五氧化二磷纯量28kg/hm2,氧化钾纯量61kg/hm2,肥料价格上处理1587.5元/hm2,对照处理1053.85元/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象资料分析
2017年290试验点终霜期是5月8日,初霜期9月28日,无霜期142d,(比去年少13d)。≥10℃活动积温2738.6℃。2017年总体积温较上年多132.5℃。6月气温较低,降水集中,日照偏少,温度偏低,苗期作物长势不旺。8月中旬的零降雨和低气温雨水少,气温高。2017年水稻生育过程中,插秧后温度较高,返青较好。之后的5月下旬与6月上旬的平均温度较低,较常年积温约低50℃左右,导致水稻前期生长缓慢,分蘖差,二次用药时间推迟至6月5日。7月上、中旬水稻孕穗期阶段性高温,有利于水稻穗分化及颖花分化,中下旬的阶段性降雨与水稻破口抽穗重合,导致2017年的褐变穗较常年重。
2.2 生育期调查与产量性状调查分析
通过田间观察分析,“谷田”肥料处理与对照处理在生育进程上无明显差别,4月8日播种,4月15日出苗,5月14日插秧,5月23日返青,7月28日齐穗,生理成熟日期在9月5日。
在产量构成上,处理的穗粒数87.23粒/穗,较对照少3.4粒/穗,穗长谷田处理较对照低0.98厘米,收获穗数无明显差异,结实率低了2.16%,实脱产量减产38.9kg。应与后期穗肥氮肥量不足有关。生育过程中观察发现,谷田处理营养生长前期发苗较快,尤其在今年生育前期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叶片颜色略浓于对照,生长旺盛,但对茎数进行调查有效茎数并未明显增多,分析原因应是基施肥料较多,利于前期生长。后期观察发现谷田肥料处理的第一、第二伸长节间较常规对照长,而总体株高未见明显差异,从而分析出倒1、倒2节间的长度不如常规对照,与高产稻的模式不吻合,应是后期氮肥量不足导致。而从对基部伸长节间的解剖结构看,谷田肥料处理的茎秆木质化程度高,手捏和折断的感受是较对照抗折性强。
3 结论与讨论
水稻本田施用“谷田”有机无机复合肥及氮钾追肥对水稻生育进程影响不明显。“谷田”有机无机复合肥350kg/hm2做基肥施用,配合氮钾追肥75kg/hm2返青、分蘖期追施对水稻前期返青发苗较好,田间观察前期发苗快,长势旺。但对分蘖的发生影响并不明显。建议在下年试验中穗肥增加氮肥含量,添加尿素或增加氮钾追肥的用量。由于谷田处理的纯磷量仅28kg/hm2,较对照少了29.5kg/hm2,而试验地由于前几年连续常规施肥土壤中的全磷量和有效磷量不缺乏,建议在试验中固定地块,连续试验确定对土壤中全磷和速效磷的消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