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春 邹明辉 王艳芳
摘 要: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基于此,本文就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探究,以海南澄迈、广西宾阳、广东怀集、湖南长沙、贵州兴义,共5个地点的大田试验结果为参考,进一步分析确定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的理论依据,并介绍了相关方法及实现途径。
关键词:水稻;目标产量;精确定量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833008
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方法的应用,能够促进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涉及到肥料的种类、用量、水稻品种、栽植密度等田间管理措施。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增产对国家农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通过在不同地区进行大田栽培试验,所得结果能够明确水稻“因地定产”的理论与方法。
1 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相关文献之后,总结了众多试验所得结论: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水稻,其产量存在较大差异;而水稻品种、施氮量与年份;栽种地点、施氮量与年份,所显示出的交互效应并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5个地点的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在4.53~10.52t/hm2,施氮肥后的平均增产量在1.66~2.45t/hm2,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的平均值,在64.8%~85.5%之间;4个品种的水稻的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在6.52~7.48t/hm2,施氮肥后的平均增产量在1.82~2.35t/hm2,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的平均值,在72.7%~79.3%之间;相比于常规水稻,杂交品种的水稻,其基础地力产量高出约12.9%,也就是说,杂交稻能够更好的吸收、利用土壤当中的养分[1]。
水稻产量不仅与品种有关,也会受到栽培环境、田间管理等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大田种植试验显示,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即便种植同一基因型品种的水稻,采用相同的田间管理措施,最终收获的水稻总量,也会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基础地力产量对施肥产量的贡献率能够达到75%左右。
由此可见,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的确定,应该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进行“因地定产”,有效利用基础地力产量,可为确定水稻生产目标产量提供可靠依据。
2 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方法与实现途径
2.1 确定方法
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目前较為常用的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法当中,以区域平均法为主,而方法的核心为期望或经验,在应用过程中,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来支撑最终的确定结论。为此,基于上述理论依据,本文重点介绍一种较为先进的确定方法,即以基础地力产量的品种差异为基础,通过施肥产量、基础地力产量之间的直线回归关系,建立目标产量模型,从而实现对水稻高产栽培目标产量的科学确定。模型构建过程如下:
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关系为YP=a·YS+b,式中YP为施肥产量,YS为基础地力产量,单位:t/hm2;
某一区域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目标产量YT=(1+ΔX)·YP,式中ΔX为增产幅度;
综合2个方程即可得到基于基础地力产量的目标产量模型:
在应用该模型的过程中,应认识到模型构建过程的局限性,对于土壤磷钾养分严重匮乏的地区,该模型的适用性较低。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有效增加试验点,同时开展模型验证试验,不断提升模型的代表性与广泛适用性。
2.2 实现途径
笔者查阅的大量文献当中,均表示水稻施肥能够起到显著的增产作用,但最终产量与施肥量之间,却并不是线性关系。笔者也对此组织了试验进行验证,结果同样表明,水稻的产量与氮肥用量、氮素吸收量之间,均呈现为非线性关系。通过验证试验,笔者还了解到施肥增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贡献率之间,表现出线性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土壤产量贡献率的增大,施肥增产的变化幅度会逐渐减小。此外,也有学者曾通过土壤试验,明确了土壤当中有效氮素指标、土壤养分含量等,对粮食作物产量、水稻植株氮素利用之间,呈现为不相关关系。而早稻、晚稻的产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全氮之间,呈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可见,无论土壤养分的含量,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否相关;或土壤基础地力产量,是否可以作为水稻种植期间施肥的参考指标,都能够得到一个确切的,可以有效确定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的途径,即培肥土壤地力,从而实现水稻可持续高产栽培的种植目标。
3 结语
探究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与方法,对水稻增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相关分析,有效结果土壤肥力、气候生产力等条件因素,明确基础地力产量,是确定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的重要依据,而培肥土壤地力,能够促进水稻生产目标产量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何桂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肥水管理技术要点[J].现代农村科技,2014(16):51.
作者简介:许有春(1966-),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新技术示范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