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丽丽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走生活化道路,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践行有机教育的必然要求。所谓有机教育,是指把教育看作一个温和、自然、系统的过程。学校在教育教学、课程管理等方面,倡导把学生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有机体,不以牺牲学生自有资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学习环境(时间空间、和谐氛围、求知方式)为代价,开展强调身心合一、科技与人文统一、知识与实践统一的整合教育,开展强调教育过程是进行历险、增进享受和获得自由的创新教育,开展“既关心自己的学习,也关心彼此学习”并鼓励倾听的容他教育。这就需要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视五彩缤纷的生活为教育的唯一主题,将教育植根于动态的生活之中,真正落实“有根”的有机教育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教育者所要培养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的“政治认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理性精神”;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即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在内的“法治意识”;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的“公共参与”。这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仅靠书本知识的传授就能达成的,而是需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课堂,把教材观点和原理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相结合,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充满生活色彩,富有生活气息,反映出生活的本质。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尤为密切。有位学者这样描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系统化的传授把那些源于生活的东西归纳和抽象,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教材知识,再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把这些知识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并内化为他们的行动指导。因此,践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就要基于“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寻找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热点,创设生活情境作为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真正实现本学科的育人价值。如下面的“矛盾分析法”教学案例。
期中考试前后,开学初的新鲜感已过去,伴随而来的是学业的压力、师生间的“摩擦”……这些都会让某些学生不堪重负,精神萎靡。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准备了一些小卡片,让学生以匿名方式把自己的烦恼写在上面。这使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教师从中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进行了一堂“我来帮帮忙”的探究课。这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其他同学的烦恼,还对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的学生说,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有时是无法躲过的,所以我们只能面对;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尝试着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困难,它有弊端肯定也会有积极的一面……在帮助解决真实问题的同时,“一分为二”“两点论和重点论”等矛盾分析法自然显现,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和归纳,学生就能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最后,教师将学生所写的卡片混合在一起,随机抽选一张,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矛盾分析法”去尝试帮助其他同学,并根据其建议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评选出班级的“知心小姐姐/小哥哥”。
面对学生“记不住、背不出”的问题,可开展“寻找记忆大师”的探究课,分享某些学生的记忆方法或上网查找专家的有关建议。要使学生明白,提高记忆力既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又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从而深刻理解“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还有类似“抵制不住手机诱惑”“成绩下滑,信心受挫”等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分析解决。可见,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感悟
一是要处理好教材和生活素材之间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实践、经验和生活。而生活化的政治课堂就是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这就需要教师不局限于教材上有限且部分滞后的学习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寻找有意义且合乎实际的生活素材。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所强調的“要构建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材内容,而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拓展,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是要延伸至与政治相关的其他选修课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课本身,还可以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选修课程。比如,在介绍商业银行的业务时,可以设计一个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挑选一两项业务进行体验。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还可以与“研究型课程”“模拟政协”社团课等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产生的疑问可以引出另一主题,以此为立足点开展新的社会调查,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研究报告。比如有学生提出疑问:“互联网+”政策推广后,银行是如何应对的?还是得实体网点者得天下吗?有学生认为,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会步履艰难,要设法增强竞争力来进行应对……要让学生在学习金融知识、探究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了解国家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和法规,自觉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由自身的金融生活体验联系到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就是构建生活化政治课堂的目标所在。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