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肖像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内容,成功的肖像描写能展示人物的服饰、体态、容貌、表情等外在特征,产生如见其人、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肖像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最能表现人物身份、心理和外貌等的特征,只有这样,人物形象才能丰满。阿累在《一面》中是这样描写鲁迅先生的: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脸“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这是鲁迅先生最具特征的肖像,也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少年闰土也进行了贴切的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生长在海边农村,海风和阳光使他的脸变成了健康的紫色;戴毡帽、银项圈是当时绍兴一带的特有装束。鲁迅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三个特征来描写闰土这个海边农村孩子的,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大名著中,人物的肖像描写也极其出色,请看:
《水浒传》中关于武松的描写:“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写出了武松的魁梧、高大和气宇轩昂。
《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写出了林黛玉婀娜的病态之美,又点出了她的聪明。
《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描写:“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对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写出了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的狼狈样。
神态是人物内在情感的外露,肖像描写若能抓住人物转瞬变化的神态,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我们来看一个同学写与妈妈闹脾气时的情景:
“我不想吃了,没有我爱吃的!”我不悦地看着桌上的饭菜道。可今天妈妈不知怎么了,心情很不好,她没好气地说:“不爱吃也要吃!”我把筷子一放,便跑出门去。
这段话的语言描写很好,但缺少表露情绪的神态描写。
我们再来看看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如何形象地描写菲利普见到卖牡蛎的穷水手时的神态变化:
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当菲利普听船长说那个卖牡蛎的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
这样的神态描写,就让读者清楚地体会到菲利普内心的恐慌,使他势利、自私、冷酷的性格暴露无遗,读之如见其人。
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进行了四次肖像描写,在四处神态的变化中,祥林嫂的精神状态和人生遭遇就被清晰地刻画出来了。
第一次对祥林嫂的描写:“脸色青黄,两颊却还是红的。”
第二次对祥林嫂的描写:“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次对祥林嫂的描写:“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第四次对祥林嫂的描写:“之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肖像描写还可采用对比映衬和侧面烘托的方法,以突出人物的特征。《故乡》中的杨二嫂曾是“豆腐西施”,在旧中国农村及小城镇的经济每况愈下之后,站在我们面前的她,已成了“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多么形象的描绘,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如果想让人物形象立体起来,让其在众多形象面前突出,必须要对这些人物形象有一个对比的过程。就像鲁迅先生《故乡》中对闰土形象的刻画: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心愿,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少年闰土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的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中年闰土
从闰土前后的肖像变化,我们不难知道他这几十年来生活的艰难与窘迫,以及所受到的封建制度的压榨和摧残。
总之,肖像描写必须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我们在进行肖像描写时还要注意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相结合,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