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宁文祥
解放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救护车的装备还只是“老三样”,担架,急救箱和氧气袋。随着中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救护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院前急救的最重要平台,现代的救护车已经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挖掘,让院前急救的效率和效果更上一个台阶。10月11日,第七届中国救护车论坛在浙江宁波隆重举行,与会代表对院前急救的大数据挖掘进行的深入探讨。
让救护车变得更智能,院前急救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那么何为智能救护车?根据QC/T457-2013规定智能救护车具有接入公共或专用通信网络,实时移动交互式通信及对车载医疗仪器,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记录、实时转发功能,并装备急救智能辅助系统和急救调度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救护车。
宁波急救中心是在国内院前急救数字化最出色的中心之一,该中心主任金惠铭表示智能救护车应该满足六个功能:人员管理做到RFID人员自动识别,药品管理做到数量、效期管理,器械管理做到RFID跟踪管理,担架管理可以做到上下担架的动作和位置的信息传输、绩效考核绩效数据智能汇总,远程支持能做到交互式音视频系统。
金惠铭表示将救护车打造成一个智能化的“移动平台”,实现急救前移,院内院外无缝链接,尽可能节约每一分钟来挽救生命。北京市急救中心表示将加大信息技术在急救车上的应用,该中心副主任张伟表示北京急救中心将进一步解决救护车上的各种检查信息、电子病历等与医院对接和共享。计划将在20台救护车上实现视频功能,执行任务的单兵、单车直接与大会保障、大型活动指挥部联系,及时接受命令。
越来越多高性能的车辆已经参与到国内的院前急救环节。受不同的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救护车能大大提高急救的效率,为抢救生命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比如说乌尼莫克救护车。几年前,宁波凯福莱特种汽车有限公司就已经与奔驰公司一道首次将乌尼莫克救护引入国内。在晴好的天气下,乌尼莫克救护车与普通救护车的急救效率也许差别不大。但是在洪涝、冰雪灾害面前,乌尼莫克救护车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乌尼莫克救护车引入国内后,北京市急救中心就采购了两辆,北京市急救中心副主任张伟表示这两辆乌尼莫克救护车在洪涝和冰雪灾害是执行急救任务时候的“定心丸”,并已经在多次灾害天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宁波凯福莱董事长谢建浩表示他明显感到急救中心对于更高效更智能的救护车的需求,感觉自己是被推着往前走。“凯福莱愿意担当起救护车产品不断升级发展的责任。”谢建浩表示。
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通讯主任Jon Kelley,他跟与会人员分享了美国救护车使用经验。他表示,在美国大多数的救护车都是由私人组织运营,跟中国不太一样。他表示这些私人企业都十分注重用大数据分析提高救护车的效率。他们通过大数据分析每个区域该配备救护车的数量。
Kelley表示他们开发了一套名为EMS的系统,来替代传统的无线电对讲机。这套系统能让所以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了解急救任务的具体情况,避免了通过无线对讲机系统造成的信息沟通不顺畅。他表示使用EMS系统后,他们使用无线对讲机系统的次数减少了95%。
Kelley表示,通过远程技术,医生可以通过医院的电脑或者平板进行远程诊断,病人可以通过与医生视频通话,假如病人的病情并非十分严重,医生可以远程开药,并不需要救护车参与救护,提高了救护车的使用效率。
Kelley说他们每辆救护车上都有一个车载笔记本通讯系统,不仅可以对整个救援过程记录,还能提供交通数据。
来自日本急救医学会代理理事横田裕行介绍了日本救护车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日本国家消防局掌管着所有的救护车。他跟大家介绍了日本特点的救护车,比如说有防辐射功能的救护车,参与福岛核电站事故救援的防辐射救护车很好地保护了医护人员不受辐射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