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灵功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第二中学)
校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科校本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校本课是综合性很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和互补性。它的根本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设计生物学科校本课时,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差异。学生人数多,差异大,为他们提供一些可选的课题,供他们选择和参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去选择研究课题。在选题活动中我们采用下列的一些方法:
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方面去发现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和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人与自然方面,可以选择环境方面的课题,关注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环境状况的调查与研究、水资源污染的调查与研究、民众环保意识的调查与研究、社区美化的设计与调查研究、家庭美化的调查与研究等。由此可以引出许多研究课题。
新教材中有许多研究性课题和探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根据本地情况做调整,进行增减再进行研究。同时还从课文中寻找课题,如古诗词人文主义的研究,可以从爱国主义情怀、反映人民的苦难与心声、赞美祖国美丽的风光、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感情等方面进行专题的研究。生物学新教材中许多内容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如晚育的意义的研究、动物行为的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中选择课题。如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进行改进,激发创新思维。
这项活动涉及面广,其本身就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形式,有许多课题都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
上述课题都可以外延许多子课题,将分类的课题归类,汇编“课题指南”供同学们选择,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充实和必要的补充更新,对已研究过的课题,进行更新充实,增加新的内容,另辟角度,或运用新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得新的发现。
生物学科校本课是按照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新课改,精心设计而成的。生物校本课,让学生有东西可问,有内容可答,充分利用师与生、生与生、生与书之间的教学资源,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资源共享的目的,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一个坏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的名言,就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校本课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观察研究、试验研究和探究性活动等。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研究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爱因斯坦也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只有“热爱”才会去了解、去研究,兴趣是入门的先导,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生物知识丰富多彩,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科优势,创设情境是引导探究的关键。在教学中注重这一环节,具体采用下列的一些做法。
我们遵照这样的宗旨:凡是能用实物进行教学的坚决不用模型和图片;能进行探究学习的内容坚决不作为一般讲授;能用实验教学的坚决不放弃实验——因为“实物”是最有说服力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事实胜于雄辩。因此,在平时的备课中,详细而周密地考虑哪些课可以用实物教学。为了准备实物材料,提前几周、几个月甚至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去准备,比如像“桃花”的实物准备,讲到桃花的时候已是三九寒冬,但是准备工作必须在春天进行。
结合海岛自然条件,我们创造性地把书中一些教学内容由课堂上讲移到大自然中去学,如“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章“藻类植物”的教学,我们领着学生到海边去观察,采集水绵、海带、石花菜、石莼、鹿角菜、马尾藻、裙带菜等,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书本上难以理解的知识,获得了更直观的体验。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它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最直接的知识、学会观察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欣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更能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利用课前五分钟左右的时间 ,进行生物趣闻知识交流。这项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能够主动地参与进来。课后到处寻找材料,翻阅许多书籍,查阅报纸、杂志,记录电视台播放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中的内容,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等,将它们作为演讲材料。学生演讲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圈知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人口与自然、奇异罕见的生物现象、沙尘暴形成的原因、生活小窍门和卫生保健知识等,这项活动对生物学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总之,校本课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校特色建设不可缺少的元素,是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下的生物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对于提升校本课的科学性,落实三级课程和提升学生素养都有重要意义。
[1]吴灵功,王明军.利用多种途径创新生物学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 (2).
[2] 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袁贵仁.人的素质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