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杰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沙岗子中心小学)
阅读是一种能力,孩子们都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阅读能力也不会像语言那样通过基因代代相传,它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学习才能掌握。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小学低段更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越早越好,研究发现,3~8岁是孩子阅读习惯形成和掌握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养成的阅读习惯、形成的自主阅读能力将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培养一年级孩子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要重视他们的阅读兴趣。孩子们只有爱上阅读,才能付之于行动。古往今来,许多拥有辉煌成就的伟人,他们的事业往往萌生于少年时代的兴趣中,有了兴趣才能不断进取,最终成就事业的巅峰。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刚上小学的孩子识字量少,所以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大部分孩子来说,独立阅读是比较困难的。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我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每天给他们读一篇童话故事。我会读得声情并茂,有时还故意不把故事读完,就像放电视剧一样,到精彩之处就戛然而止,“欲知后事,请听下回分解。”然后我会把书放到图书角方便学生阅读。有些孩子下课后就会找到刚才讲的故事,虽然里面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但并不影响他们阅读的兴致。我还会在孩子们阅读时鼓励他们猜想后面的故事内容,例如:在读《白雪公主》时可以让孩子猜白雪公主遇到七个小矮人后会怎么样;在读《丑小鸭》时,让孩子们猜猜后来丑小鸭的命运如何。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无形中渗透了阅读的方法。有时我还会让孩子们演一演童话故事,别看他们年龄小,却演得有模有样。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一个学期下来,爱读书的孩子多了起来,这时,我会让读得好的孩子读给同学们听,对他们的朗读及时评价,不断鼓励,愿意展示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多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个人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样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想让他们认真地看书,首先要帮助他们选择符合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根据这一特点,我给孩子们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不但内容易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讲究方法地去读,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我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我认为,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是最有价值的。作为一名一年级班主任,我从课堂教学中就有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读书方法。我在进行完拼音教学之后,课外阅读基本上可以由“听读”阶段逐渐向“自读”阶段过渡。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时,速度较慢,我就要求学生指着字,读出声。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能熟练拼读音节,牢固掌握汉字,朗读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当然,只有速度没有效果也是不行的。因此,我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边读边想,比如,读完文后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通过这样的方式检查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是否在思考,是否读懂了,并将这一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著名作家查尔斯·里德说过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阅读的习惯会决定一个人后天的命运。不重视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
虽然是一年级孩子,但是每节语文课上我都要求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他们的动手习惯。孩子们读课文时,我要求他们画生字,圈生词,用浪线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标出自然段,在不懂的地方画个小问号,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逐渐养成了动笔的习惯。
有些孩子虽然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但是不知道讲了什么,究其原因就是动口没动脑。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孩子边读边想,让他们知道,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就要想,就要思考。
家庭也是孩子主要的阅读阵地。在家时,阅读时间充裕,阅读环境更温馨。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需要家庭的力量去巩固、去延续。所以家长会时,我都会让家长们知道,父母陪伴孩子阅读,不仅能促进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还能为孩子与父母创造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使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以上是我在培养一年级孩子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一些做法,孩子们受益匪浅,所以愿将这些做法与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