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傅 缨
识字教学是学生思维的开始,教师应在教学中考虑多种方法,和学生互动,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年级下学期要求学生掌握的汉字比较多,从原来的每课六、七个增加到每课十来个。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识记生字比较吃力,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记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喜欢汉字,识记就不是件难事。
如在苏教版第一册教材识字3中出现了象形字,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来历。学生很感叹,原来中国的一些汉字是这样演变而来的,课后,他们还饶有兴致地搜寻其他的象形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些字。
识字4中出现了一组形声字,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在学习“池、驰、地、他”这一组形声字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原来偏旁部首可以表达这个字的意思,他们对自己的这一发现兴奋不已。之后,老师让学生自己列举这一类字,学生想到了“跑、抱”“远、园”等。从自己的列举中,他们又发现了新的规律——除偏旁外的基本字可表读音。孩子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高兴,他们对汉字越来越感兴趣,每次学生字,都要想方设法找一找规律,有了自己的识字方法,再加上兴趣,自然就记得牢了。
正如美国创造力专家托兰斯所说: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保护儿童独特的想法,不对他们进行挑剔和批评,使他们有创新说话的安全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让一年级的学生用“风”口头扩词时,学生说了一大串关于“风”的词语后,仍有一些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由于快下课了,老师说:“各种各样的风是很多的,现在我们不说了,课后我们比赛说,好吗?”可是还有一只小手不肯放下,老师用眼光示意,他也不肯放下,老师就让他说。他大声地说:“风风火火,跟风。”“哈……”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老师问这位学生:“你怎么知道‘风风火火’的?”他说:“歌手刘欢唱过‘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嘛。”哦,孩子是从电影电视上学到的呀!老师又问他:“跟风是怎么知道的?”他眨巴着小眼睛,小声地说:“我妈妈老是说爸爸喜欢跟风上的。”哟,生活中的俗语也来了。
真该感谢这只顽固的小手,这件小事也是告诉做老师的,在学生展开思路、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做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该想到在生活中识字,在生活中做学生创造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思想,因此允许他们会有不同的看法,而不是要求学生千篇一律。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品质、个性气质不一样,所以,对识字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富有个性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要划整为一,学生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如对某一内容的体验,可以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演一演、唱一唱等,甚至可以是“突发奇想”的建议,像上面学生交流时的一个个生活画面,说明学生对字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而是丰富的想象,是进入了自己的生活,学生也就在心灵的碰撞中,迸发了熠熠生辉的言语之光。这样的识字教学才是具有建构意义的教学。
儿童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对智力发展的基础。在识字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言语等器官的相互联合,主动参与字的表象的建立、字义的探求。
如教学“已”一字时,老师首先问:“哪位小朋友能告诉我,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呀?”有学生马上举手:“挺好记的,把‘记住’的‘记’字去掉言字旁就行了。”“不对,记字右边‘竖弯钩’好像不出头,这里的‘已’字‘竖弯钩’是出头的。”其他同学立即反驳。关键就在这里,怎样在这个学生容易疏忽的细节上做“半个”文章呢?老师让学生在桌子上写这个“已”,再写“自己”的“己”字,让学生发现两个字的上半部分都是“口”字少第一笔“竖”,而“已”是半封口,“己”是不封口。老师对学生说:“我‘自己’是不封口的,‘已经’半封口的同学可要争取多发言哦!”(正好借此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由于教学手段具体形象、幽默,强化了感知,后来学生在写有关“已” “己”这两个字时,无一出“半个”差错。
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直接渠道,在此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在随课文识字时,学习“棵”字,老师出示“棵”的生字卡片,与学生有了如下对话:
师:谁能想出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生:左边是“木”,右边是“果”。
生:“木”和“果”合起来就是“棵”。
师:好的。还有谁认为自己的方法比刚才两位同学的要好?
生:一棵树上结满了果子。
生:不对!“果”在“木”的右边,不是在“木”上面。
师:两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正确呢?
生:树的右边结果子。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在生字教学中,教师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识字中,自己动脑筋想出最佳的记忆方法,不仅提高了识记生字的效率,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互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苦学”变成了“乐学”。
现在有许多班级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班,老师要经常告诉学生,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方方正正不歪斜,就像做人一样堂堂正正。中国是礼仪之邦,从我们的汉字上就可以体现。比如“姐”字,左边是女字旁,横变成了提,并且右边不能出头,为什么呢?因为它懂得谦让,如果“女”的一横还那么长,左右两边就靠不拢,也就不团结了,这个字就不好看了。汉字懂得谦让、团结友爱,所以才方正、美观,我们小朋友应该向他学习。我对学生提出“写好汉字,学会做人”的要求。在学生面前,汉字不是一个个死的字,它是有生命、有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