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情境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例

2018-11-28 16:11孔令颖贾银蕾
名师在线 2018年20期
关键词:江豚环节情境

魏 巍,孔令颖,贾银蕾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河南郑州 450000)

引 言

在我国,重视情境教学的传统源远流长。历史典故“孟母断织教子”就是情境教学的典型案例。小学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总结出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情境教学”法,使学生能从教师设定的教学情境中自主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

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情境教学是指将情境教学法运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借用三个鲜活的“江豚保护”实践的情境,用情境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实践的内涵及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使学生增强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提高重视实践、投身实践的积极性。情境化教学在本案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一、实例展示

导入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保护江豚》动画短片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

通过此环节,教师用可爱呆萌的江豚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体现了“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理念,使课堂素材更具体,更鲜活,更易于学生展开探究。

探究第一环节(包含探究一)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江豚保护活动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增进对实践概念的了解,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实践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教师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学内容,辨认出一组活动中的实践活动,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为进一步理解实践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做研讨探究活动。

探究一: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P42-43,探究以下问题:①为什么人们要保护江豚?②保护江豚活动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③保护江豚活动是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你能说出理由吗?④保护江豚的活动在很久以前的历史上没有,但是为什么近年来开始有这类活动了呢?

学生在讨论中基本能得出:①以保护江豚的实践活动为例,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指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保护江豚,一定时期内保护者的素质、保护工具和保护水平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仅如此,保护江豚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教师总结: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三个特征紧密联系,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区别于黑格尔等其他哲学家的实践观。

探究第二环节(包含探究二)

利用多媒体展示《江豚保护遭遇到实施难问题》的视频。

为进一步理解实践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做研讨探究活动。

探究二: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P44~45,探究以下问题:①视频中,为什么志愿者和部分当地渔民非常关注“江豚保护”?②你参加过江豚保护实践吗?针对视频中的现象,你可以为江豚保护提一些合理建议吗?你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得这些建议的背景资料?③视频中,在江豚保护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④你认为这些遇到的问题会不会得到解决?

学生在讨论中基本能得出:①志愿者和部分当地渔民非常关注“江豚保护”是因为其亲身实践经历。即人的认识来自实践。②学生大部分没有参加过保护江豚的实践活动,但仍然可以提出一些保护江豚的合理建议,说明人还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间接经验也是来自实践的,所以人获得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③视频中保护江豚活动遇到采砂船非法作业、令不行、禁不止等问题。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人们就会做出新的探索,促使更有效的保护江豚方案出台,即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推动认识的发展。④应该会得到解决。因为我们的政府和志愿者都开始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教师总结:①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探究第三环节(包含探究三)

利用多媒体展示《江豚保护取得阶段性效果》的视频。

为进一步理解实践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做研讨探究活动。

探究三: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P45~46,探究以下问题:①视频中,江苏省政府制定的“保护江豚政策”取得了哪些成效?②你认为江苏省政府制定的“保护江豚政策”是否正确?你的判断根据是什么?③仅有政府的政策和志愿者的宣传,会不会起到真正保护江豚的作用?

学生在讨论中基本能得出:①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江豚的饵料增多,环境改善,数量不再急剧下降。②正确。因为在“保护江豚政策”指导下,取得了预期效果。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仅有政府的政策和志愿者的宣传,不会起到真正保护江豚的作用。

教师总结: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如果“保护江豚政策”取得了预期效果,则说明其政策是正确的。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政策和所宣传的理念要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需要更多人用实践行动来保护生态,保护江豚。即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探究第四环节(包含对探究内容的总结)

教师总结:我们刚才共同探究得出了四个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四句话共同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中实践的含义及其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们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探究第五环节(包含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升华)

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江豚保护,其实更是为了保护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十九大报告中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只有把这些理论落实到我们实践当中去,才会产生真正的意义。

二、教学反思

本课程设计之初,是受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的启发。基于对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既让学生理解实践的内涵及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又能增强学生对国家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

本课程的情境化教学实践和课程标准要求相契合。根据课程标准相关要求,教师在讲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课时,须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结 语

教学情境是一种学习刺激,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本课程设计以“保护江豚”为情境载体,选取鲜活的江豚保护实践案例,按“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秩序,把“保护江豚实践活动和相关政策”这一具体实例与“实践和认识”的一般概念相联系,把教材内容和综合探究部分的内容加以整合,在课堂中设计了观看视频、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等环节。各环节紧密联系,课堂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既强化了关于国家生态政策的政治认同,又激发学生重视实践、投身实践的热情和自觉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猜你喜欢
江豚环节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宅影音集成系统中最温馨的环节 室内光线控制系统
江豚“归来”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谚语趣画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