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社头小学 李 娟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再和十多年前的要求相同了,当今的语文教学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和思维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做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达到培养学生语文高级思维能力的目的,需满足以下基本前提:
语文课堂教学要施行全方位教学,也就是说要以“建德育人”为核心,同时抓住实现语文高阶思维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的高阶思维能力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精神世界中“精神”的把握。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解决以下问题:教学是在“记忆”“理解”等思维的低层次上,还是在“评价”“创造”等思维的高层次上?语文教学能否把学生引领到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的探索活动之中?课堂容量除了关注课堂的内容多少之外,还要关注课堂问题的深度和对学生思维的冲击程度,也就是说,课堂能力主要集中在“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是培养他们高阶思维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只有充分围绕这两种能力,为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1)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者需意识到,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改变他们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自觉、主动地对一些自然现象和文本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并且要坚持这样的做法,学生自然会养成高水平的学习习惯。
(2)指导建构高阶学习方式
研究认为,高级思维教学需要有配套的教育模式的支持。新的教育模式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①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现,从而构建语文知识的基本体系;②主动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和资料,提出各种假设并进行验证;③要组织学生养成自觉联系的学习方式,就是能够将已有知识和新授内容进行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找到这种联系中的连接点,从而对语文知识进行重新构建。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更加有效,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
语文老师要想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应特别注意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使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课堂组织能力,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立,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思维实践中的积极性、参与度,要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课堂营养,通过课文阅读、语言表达和书面写作等方面的反复训练,严格要求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相互提问,进行互动性的评价,从而引领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同时养成较好的自主意识,培养较强的专注能力。在反复训练和评价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不断巩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尽量避免自己出错。
笔者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看云识天气》,全班学生都在忙着填写一张表格,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抄袭原文来填写表格的低级思维阶段。在课堂评价中,本人以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填写卷云形态,提出了限制词数,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的三项要求,要求学生可以在30字内回答问题;可以用18个字来进行回答,如“像漂浮的丝线,像白色的羽毛,像白色的绫纱”;可以用6个字来回答,比如可以用下面六个字来表示卷云的形态:羽毛、丝缕、绫纱。显然,用18个字或6个字的要求进行回答,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达到了高阶思维的状态。
本人曾经借助漫画的形式专门对学生进行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幅漫画里面是一只尾巴高翘着的卡通猫;一幅漫画里面是一只从地面映射到墙上的猫影;还有一幅漫画里面是一把带钩的长柄伞,像猫影一样靠在墙上。三个静态动画元素显示在屏幕上,要求学生观察画面后,用一句话来说明对你的启示。除了参考答案“警示人们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我启发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借助合作、讨论和交流,从正反两个方面寻求不同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从正面找到了答案:观察一个事物要透过外表看它的本质,猫之所以把靠墙立着的雨伞当作自己的影子,就是因为没有透过外表看清楚本质。还有学生补充:如果猫能够把自己的位置变动一下,就不会认为立着的雨伞是自己的影子了;正确的理解来自正确的认知平台(影子往往并不可靠,但镜子是不会撒谎的)。从反面来思考:当你看到某样东西时,不要被事物的外表而迷惑,就好像立着的长柄伞虽然非常像猫的影子,但它不是真正的猫的影子,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从上面的三幅漫画对学生进行高级思维训练来看:思维有多远,答案就有多宽,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将答案扩散到一定的程度,使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的高阶思维得到充分的培养。
总之,高阶思维的培养离不开低阶思维的基础,因为低阶思维的实践是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学生有较低层次的思维,才能发展到高阶思维。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问题解决和思考的过程之中,启发学生学会超越自己能力范围来进行推理和思考,并能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是与同伴合作,寻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促使我们的教学达到“现在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的教育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