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佳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民主小学,福建南平 353400)
小学科学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的育人功能[1]。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是中学物、化、生等课程的基础,在小学阶段掌握好科学,能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在这一科学学习过程中,对提出的猜测进行实验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他知道通过实验可以得到准确的回答,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其良好的自主探究精神,落实《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由于目前小学科学实验环境比较薄弱,我有效结合几年来小学科学课堂实践,对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谈一下看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动手做实验前,要让学生明白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任务有方向地去实验,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目标上,更加准确地观察自己的实验现象。因此,将实验的目的提前告知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什么,为什么实验,才能使实验更好地进行下去。
让学生明确实验观察对象,理清实验操作程序,接受实验成果,这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追求。在引导学生展开具体操作时,要给学生以明示,学生知道如何操作,不仅能够激活观察学习兴趣,其学习效果也会更显著。特别是发动学生展开实验操作,更要给学生讲清楚操作步骤和操作原理,学生才能顺利进入实验环节,并展开规范操作实践。如果学生还没有弄清原理就盲目操作,其实验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如学习《神奇的水》相关内容时,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实验器具:针筒、硬币、水盆。教师先给学生讲解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展开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提示,将硬币放置在桌面上,然后用针筒到水盆中吸水,在硬币上点水滴,观察水滴表面张力。学生操作热情很高,纷纷进行尝试。由于教师对实验操作步骤讲解非常清楚,学生操作顺利进行,实验操作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果。
科学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调用自己所有感官去观察实验现象。眼、耳、口、鼻、手都是重要的实验工具。学生明白要运用自己的哪种感官去观察实验过程中的颜色、形状、温度等变化,能对实验起到重要作用。以教学《神奇的水》为例,介绍水的基本特点时,准备了5种液体:酱油、白醋、糖水、热水、凉水,让学生从中找出凉水。引导学生明白是通过眼睛对颜色区分排除酱油,通过鼻子对气味区分排除白醋,通过手摸区分温度排除热水,最后通过嘴巴尝区分味道排除糖水,最后找出凉水。
“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这不仅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更是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如《神奇的水》这节课介绍水的表面张力时,先提问,让学生猜一猜,硬币能容纳水滴吗?如果能的话能容纳多少滴?这时候有不少学生认为是不行的;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只是结论与动手实验后的结论相差甚远。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猜测,当实验结论与其猜测不符的时候,学生的知识得到了补充,培养了思维,对实验的兴趣更加高涨了。
由于实验室有限,没有办法将所有实验聚集在规定的场所中。这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实验室从固定位置移至其他更适合的地方。
例如,在《校园里的植物》一课中,要让学生认识校园中各种各样的植物,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间活动或者上下学时,找一找、捡一捡树下路边的植物,通过绘画、拍照、记录等方式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特点,经历学习的多样性和真实性。
科学实验是提升学生学习认知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师在具体设计时,要从学生学力基础实际出发,以激活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为重要目的,对实验设计进行全面优化处理,以提升实验操作的可行性。特别是发动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要给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渐掌握科学技能。
如学习《周围的材料》这节内容,教师实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参与兴趣,还要考虑场地等实验条件。因为学校实验条件有限,不能让全体学生都进行操作实验,教师先安排展示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以及很强的延伸性。在发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让一部分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给出协助,或者展开细致观察。由于教师设计比较合理,实验操作顺利展开,学生合作学习效果良好。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在亲自观察中,都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再如《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实验设计,教师让学生准备了黄豆、矿泉水瓶子、钢制直尺等实验用品。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让学生根据现有材料自行设计操作实验,学生快速行动起来。有学生用钢尺放在桌面上,弹动钢尺,钢尺发出颤动的声音;也有学生将黄豆放进瓶子里摇晃,顿时出现一种特别响亮的声响。学生感觉这样的实验很有趣,参与热情也很高,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科学认知积累。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科学教学的终极追求目标。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不断实践操作中,对科学相关概念、理论展开全面探究学习,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读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动脑感知到的学习认知呈现立体性,这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学习《周围的材料》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带有比赛性质的实验:咱们用不同的纸来造船,同时放进水里,看谁制作的船停留在水面上的时间最长,如果有的船沉下去了,要找出其中的原因。比赛开始,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比赛中。很快就有纸船沉下去了,学生对这些纸船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原因:不同纸张吸水性能存在差异,这些船在水面上的时间就会有长短。吸水好的纸张,最先下沉;吸水性不好的,最后一个下沉。教师继续追问:如何观察纸张的吸水性强弱呢?学生再次进入观察讨论之中。
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比赛活动,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在比赛中引入科学观察任务,给学生带来难得的学习体验机会。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探究机会,学习认知也得到快速提升。发动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是科学教学设计最重要的追索方向。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还需要学生,二者相互合作,互相学习,不断提升,不断进步,在探究和实验中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更加有趣生动,取得互利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金伟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2010,(2):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