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 秦建芳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被视作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学生怕写,老师怕教。很多人都感慨:作文,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是,作文是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要学好作文。同样,教师要教好语文,也必然要教好语文。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多措并举,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选择贴近儿童的写作内容作为写作对象,是让学生不畏惧习作的第一步。这种贴近既要贴合儿童的能力,又要贴合儿童的兴趣。这样的习作,学生才愿意提笔。习作内容的选择,步子要小,上手要快。童话是儿童的最爱,想象类的童话编写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地驰骋;素描式的生活小练笔不讲求过多的描写,几句话将事情说清楚即可,是“放胆文”的好选择;儿童喜爱的写绘,写写文字,画画插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身边人身边事的微写作,聚焦生活,快意表达……
犹记得二年级的六一儿童节,我们班集体组织了一次“独立日”活动,学生将帐篷带进校园,搭建在操场上。当天晚上,所有学生吃自己包的饺子,夜间活动之后,睡在自己的帐篷里,第二天早晨,集体早起去看日出。活动之后,我让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环节,以写绘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是学生亲身经历又兴趣盎然的内容,所以,每一个孩子写绘的时候都“情真真,意切切”,丝毫没有平时“苦榨文”的烦恼。可以说,这样的“兴趣”写作是儿童的一种心理满足,必然使他们的心理功能和语言能力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儿童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愿意花时间去完成。贴近儿童的写作内容的选择因为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契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表达能力,所以受到儿童的喜爱。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在习作指导或作文讲评中,都要把调动孩子的写作兴趣放在首位,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该力求像磁铁一样吸引儿童。指导课上,情境的创设、课件的运用、板画的辅助……教师运用语言、画面、音乐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牢牢地抓住他们那颗躁动的心。讲评课上,各种形式的表扬激励,都是教师在不遗余力地让孩子们感受到作文的乐趣,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让作文真正成为生命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如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2是《我的自画像》,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写人物外貌,最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因此,这次习作的重点之一是写出人物外貌与众不同的特点。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在教学伊始,我就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环节:先出示几个学生熟悉的“灰太狼”“熊大”等动画人物的外貌描写,学生迅速猜到所描写的人物,然后再出示一段写得没有任何特点的语段,学生有的猜张三,有的猜李四,我都摇摇头,最后有学生发现这段外貌描写放在谁身上似乎都可以。他们还得出结论:写人物外貌的时候,要写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环节的教学,因为采用了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用儿童喜欢的“猜一猜”的方法使得整个习作教学的指导既有趣又无痕,学生们当然喜爱了。
很多教材中,作文课程的编排都是有内在的序列的。以“写人”文章为例,苏教版语文教材在三年级上学期、三年级下学期、四年级上学期、四年级下学期、五年级上学期、五年级下学期和六年级上学期共计七次安排了相应的内容。在小学阶段,要通过分散的七次练习,让学生逐渐学会写人,这种提高是螺旋上升的,相应的年级就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三年级写人,以外貌描写为主,三言两语介绍人物的性格、特点即可,就千万不能以高年级的要求做标高,否则在习作之初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每个时期的表达需要达到的高度,教师要心里有数,切不可盲目地提高要求。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表达的高度要回到课标的要求,让他们感觉作文并不难。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也要鼓励他们自我拔节。例如指导三年级的孩子编写一则童话,让孩子知道要写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样就在结构上帮助孩子理清了作文的思路。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适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如“新奇”“有趣”等等。这样把握好度,分层指导,分层要求,可以让每一个孩子获得表达的自信。
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受成年人的评价影响,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学习的劲头会更足。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以“寻找亮点”为第一原则,将学生表达的欲望调动起来。教师修改作文、书写评语时要考虑到学生的阅历和认知水平等,从表扬入手,再加以恰当的点拨和指导。
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在点评学生的习作时,放下说教者的身份,改用商量、询问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在老师充满细致、温暖又带有激励和指导的评价语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引起思考,求得上进。如:“你写出这样长长的一句话,真不简单。再想想看,你还会用标点把它分开,让意思表达得更明白吗?”“你留心到身边的自然现象,真是一个有心人!你再去仔细观察一番,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的言语发展的最近区域,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点拨、提升。兴趣与方法并重,指导和激励齐飞,优化课程设计和习作内容,促进作文课堂的转变,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让作文变得轻松有趣。那时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愿景:作文,想说爱你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