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优化对策研究

2018-11-28 14:29熊丽娜
文学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实务

熊丽娜

1.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主体及其现状分析

1.1 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主体分析

由于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高校这一主体进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无法发挥“群策群力”,存在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需要依托高校、政府、社会、企业等力量协同培养人才。

1.1.1 高校在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及作用

高校社工人才作为新时期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将重点培养社工人才的实务能力。高校通过课程设置、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及课程考核等具体途径落实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其中重点培养社工专业人才的实务能力。在英美国家,通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来提升社工人才的实务能力。

现阶段,我国高校针对人才实务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课堂教授的方式进行,利用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重点向学生讲授实务领域的理论、技能和方法,辅之以必要的实践操作学习。

1.1.2 政府在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工人才协同培养需要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发挥多元化主体的力量,而政府在各种力量中主要起到统筹兼顾的作用,既要协调好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又要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扩展资源。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不仅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而且要制定相应的保障体系,加强管理、做好评估等。

1.1.3 社会在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社会对社工专业的认知不足,无法准确把握社会工作的意义以及社工人员的职责,因此需要通过广泛地利用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社会对社工专业的认可,增强对高校社工人才的信任度。宣传主要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充分挖掘民间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报道优秀社工的案例或者制作大型的社会工作纪录片,让社会工作深入人心。

不仅通过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对社工必要性的认识,还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鼓励人们广泛参与进来,在亲身体验中切实领悟到社会工作的价值所在。

1.2 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现状分析

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的主体包括政府、学校、社会以及科研院所。其中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毕业之后的所创造的社会效;政府主要通过调节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多元主体在参与人才培养中实现平衡,同时提升我国社工专业人才的质量和素质;社会则注重社工专业人才对于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科研院所侧重于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经验转化为相应的科研成果。因此,各方主体在协同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目标上的不一致。

2.构建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在英美国家,社工体系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社会对社工专业人才的认可度较高。在我国,人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社会工作的价值及其意义,对社工专业的认知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工专业人才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使得人才流失、资源浪费。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在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上出现了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社工专业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模式,让社工专业人才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构建有效的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培养社工人才的主阵地,高校要切实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究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2.1 构建高校之间的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高校之间的相互合作、紧密配合更有利于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社工人才及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校之间合作的途径多、范围广,各个高校在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师资力量、学科特色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高校之间协同育人的合作空间较大,更好地发挥教育合力。

在构建高校协同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积极建立起高校之间的社工人才培养联盟,大力引进同盟院校的高素质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让高校社工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

2.2 构建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可以充分利用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资源,虽然高校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引导学生将社会工作、社会实践经验以科研成果的方式输出,从而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与科研院所可以通过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积极总结经验的优秀社工专业人才。

2.3 构建高校与政府之间的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2012年5月份,黑龙江大学的社工专业积极与政府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社会服务机构,开创了高校与政府之间在人才培养合作上的先例——政府出资购买服务,旨在提升高校社工专业人才的实务能力。政府与高校开展积极合作,构建人才协同培养的实践平台,积极寻求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由政府和高校共同组建项目团队,制定统一的团队行动标准,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高校可以同政府机构结成一定的伙伴关系,政府为高校社工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创设实习工作岗位。政府可以自发组织高校社工专业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政府根据自身人才方面的需求,提出招聘自愿者的具体要求(能力、素质方面),并针对招聘志愿者进行层层培训,最终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具体的活动。

3.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优化对策及建议

高校社工人才协同培养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学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准确把握共同育人目标的同时,积极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

首先,政府作为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参与者,需要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引导作用。人才协同培养将各个主体视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政府通过给予政策或资金上的支持,进行风险补偿;政府需要设置统一的人才协同培养目标,并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政府要发挥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既要规范人才培养流程、加强监督,又要为其他各参与主体提供帮助。

其次,高校应主动建立与社会、政府以及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作为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通过规范课程设置、提高师资含量以及构建自身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提高社工专业人才的知识储备及理论素养。与此同时,高校应该积极走出,与社会、政府以及科研院所构建合理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让社工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高校还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与其他高校之间进行人才协同培养,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高校丰富的资源。

再次,科研院所应积极探索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经验,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科研成果。科研院所在参与人才协同培养的过程中,应深入调研,充分发掘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汲取一定的经验,探寻更为合理的社工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积极申请人才协同培养相关的课题或项目,在探索人才协同培养的实践中发挥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科研项目上的合作,将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等参与主体整合在一起,创造一个优势资源互补的平台。

最后,社会应为社工专业营造更好的氛围。社会要积极依托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社会对社工专业人才的认可度。同样社会作为社工专业课外实践的主要平台,应积极开展各种志愿活动,培养社工专业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和行为,为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为人才协同培养创设一个大舞台,让各方参与主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4.结语

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的应用型专业,针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提升理论素养,还要提高实务能力。高校作为培养社工专业人才的主阵地,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社工专业的认识不足、认可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走入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困境,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较多,实务能力不足。高校因积极探寻培养学生实务能力的方法,但只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往往不够。因此,应该构建社工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社会以及科研院所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种优势资源,不仅为社工专业人才提供社会实践场所、资金支持而且开展必要的志愿者活动,让社工专业人才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从而提升人们对社工专业的信任度。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实务
关于《民法典》中不动产登记实务要求的新变化新思考
关于军工科研院所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思路研究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基于SQDIP的配送中心仓储绩效管理实务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