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涛
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提高学生的国防意识和政治敏锐度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大学生的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是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融合爱国主义思想,十分重要。
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是高校加强国防建设的必然选择。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1月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强调的一样:“我国高现代化建设,抓军事斗争准备,其关键问题和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1]。”加强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时效性,是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
当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的安全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的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局部地区冲突依然存在,恐怖主义的威胁越演越烈,信息化时代没有硝烟的战争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借助改革开放、扩大内需、产业结构调整和开拓国际市场,经济发展增速,国家实力增强,但依然面临着种种不利的国际安全局势。西方敌对势力并没有停止对中国国防安全的渗透,反而试图借助开放的互联网和中国开放的市场,通过经济渗透、文化入侵、网络舆论等没有硝烟的战争威胁我国的国家安全,挑战中国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所有的这一切都对我国的国防安全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大学生群体承载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开展军力理论课程教学,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鼓励大学生投身国防建设,对国家、社会和人民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网络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各种各样的反动言论和西方敌对分裂势力以可乘之机。各种不怀好意,备有用心的言论以情绪化的、极具煽动力的语言包裹着,借助虚拟的网络进行病毒式的扩散。“互联网+”时代,高校对网络舆情可能带来的政治安全隐患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民众通过网络的形式对社会焦点问题和社会公共事务等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世界上上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停止对我国民众的思想渗透,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渗透。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交互性、隐匿性等特点,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大多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借助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别有用心的人将反动思想和反动言论隐匿在网络舆论的背后,利用某些社会热点话题,通过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语歪曲事实真相,试图煽动民众的不满情绪威胁国家的政治安全[2]。
青年大学生涉世未深,对社会的看法还很稚嫩,对西方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言论还不够警惕,加上青春期特有的冲动和激情,极有可能迷失在五光十色、形形色色的网络世界中,容易被一些负面的、非理性的言论煽动,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判断。互联网时代,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任重而道远,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判断国际国内新形式,让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生活在物质丰富年代的青年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和国防意识。
作为大学生大学阶段的公共必修课,《军事理论》课程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高校积极影响国家教育部、总政治部和中总参谋部关于加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需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现代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而开设的课程。《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军事理论的相关知识以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防意识,包括了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两部分。其中军事技能训练主要通过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军训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则是通过课堂讲授,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国防意识,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学生的爱国思想与情怀。
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国防教育,而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与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是高校开展爱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国防意识是以国家为整体,高度重视国家利益的一种意识反映,是爱国主思想和爱国意识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和国防观念的重任,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是每个军事理论课程教师的应有之义。其二,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正所谓“有国才有家”,有国防意识才有国家意识,才会产生爱国情怀;提升国防观念,才能进一步强化国家观念,进而带来爱国主义的升华。当代大学生应胸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怀,主动将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通过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思,提高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中包含了积极的国家认同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感。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线,通过国防历史、军事思想、国际局势、战略环境、信息化时代没有硝烟的战争等串联起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以及爱国情怀。通过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关注国家利益,激发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意识,培养青年大学生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勇于献身的精神与气节,因此,军事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不能依靠简单的说教和理论灌输。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悄然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爱国主义,是个人对家国的情怀,包含了对社会的认知、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国家这个概念,既存在于国界这一实体范畴中,也存在于社会个体的思想范畴中。因此,想要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高校创新工作范式,让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大学生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采用专题讲解的形式,通过近期发生或者曾经发生的生动案例和事实,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让大学生在沉甸甸的历史中感受真实,体会国家与民族、个人的关系。例如,教师在讲解近代中国历史时,只需要将国家国力不强、国防羸弱、列强入侵的种种真实情感放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就会思考、感悟。
高校开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核心和重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师要端正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高校要重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军事理论课程并不是单纯的讲授军事理论知识,而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是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高校的教务部门和负责主管大学生公共课程教学的相关部门要端正思想,正确看待高校军事课程的地位,认识到高校军事理论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要确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专题教学,挖掘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通过鲜活的历史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会有尊严;只有国防力量强大,才能在世界拥有话语权,才不至于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被动挨打。
转变高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一灌输”转变到“双向沟通”,杜绝教学中的“假、大、空”。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网络素养,精选教学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法。教师要意识到,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不能仅靠理论讲解,要在熟悉各种战争案例的基础上,精选适合课程教学的情节进行讲解,完美融合知识型与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时刻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通过讲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让学生意识到和平年代下国与国之间暗流汹涌的竞争,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主体意识。军事理论课程教师要时刻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际军事发展动态,将学生关系的世界热点问题、中国周边局势变化等引入课堂教学中,全方面多角度的激发课程教学的活力,让学生沉浸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爱上军事理论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