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祥迪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兴趣很浓。应如何进行这门学科的有效课堂教学,让这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变得多彩纷呈、丰富有趣?新兴的合作式学习引起了众多教师的注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这种认识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按能力、性格等方面分成一个个的学习小组,好、中、差相搭配,这小小的学习共同体体现着学习的自主性。在学习活动中,小组成员在任务目标的引领下,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通过个人努力,团结合作,来实现个人及小组的目标,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成效更显然。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使然,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式自身的需要。
(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组合作的方式是学习伙伴间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是兴趣、喜好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他们共同制定信息技术教学中相关任务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案,学习策略,并开展探究和进行结论分析。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高度“自治”,自我调控,并承担相应责任,此时的教师也不再像传统教学中把控整个课堂,而是成了学生的学习伙伴,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
(二)提高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到电脑是我们学习的手段,它会帮助我们完成设定的任务,同时会对我们作出的任务举动给予回应,可让所想变成所见,最大程度的满足他们的学习欲。在小组学习中,伙伴们共同展开研究学习活动,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向前迈进,增强了学习自信,让学习更有趣。
(三)研究性学习得到了体现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旨在开发每一位学习者的潜能,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学习的经验,提升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是面向所有儿童的,并不十分注重结论是否正确,而是经历一个学习的过程。曾今的课堂,电脑少,许多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参与,现在的校园机房条件保证了每一个有学习参与的权利,每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将自己的任务付之以实践。学生专心的研究,提升了课堂效益。
(四)培养合作意识、交际能力 在新型信息技术课堂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任务式学习更是家常便饭。能不能得出相应的研究性成果,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计划的制定,学习伙伴间的协作。小组长在这一过程中的协调作用要发挥,成员之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共享,认识的一致,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的合作,必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
(一)科学组建小组,强化责任意识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第一要务就是做好合理的分工,科学的组建。在分组前,先要对班级学习进行相应的学情分析,对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作一定的考量,选好小组长,平衡好各小组间的水平,引入小组内合作,小组外竞争的机制。组内每一个成员都应有分工,记录员,资料搜集员,汇报人,评分员等。确定的小组分式,在一定时间后进行互换,以让不同的成员在能力上有相应的提升,提高参与的效益。如利用 Frontpage 制作网站时,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依据自愿组合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不超出 5 人),规划、设计并制作网页,要求小组内每位同学负责制作一个版块,并由学生自己担任评委,评选出优秀作品。
(二)发挥引领作用,教给合作方法 在对信息技术新知探究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丰富文本学习内容,在有效方式上进行引导,将讨论、引证、实验等探究方式融入小组合作,重视“引”的作用,大胆的放手。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三)不图场面热闹,只讲研究实效 开展小组合作,要讲究实效,就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在重要处,需要时开展,避免出现无效合作,低效合作,走入误区。如在小组合作中组内常出现只有一两个学生在做,其他学生无所事事的情况;组内思维积极的同学发言后,出现其他成员“人云亦云”现象;小组合作走形式,讲场面,并没有相应的充足时间给学生,探究并没有实效的进展,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既要注意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等。
(四)加强交流评价,建立学习自信 在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后,积极有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分享智慧,开拓思维,明确方向,进行知识上的互补,资源上的共享,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学习自信。在课堂交流环节,以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为前提,进行评价。教师就相应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进展,给予相应的等级。在小组内,也应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机制,制好组内评价表,主要由自评与互评两个环节。积极,多元的评价,接地气的评价标准,极大限度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在可提升的范围内给予了相应的激励。
总之,要想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我们还需要在很多方面努力做好工作,依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还需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