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并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出现的众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微课逐渐走进教师们的视野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他将一堂原本用时较长的课程,删掉多余的空话和大部分的枝节,只留下核心的内容,做成“微课”的形式,在美国的教育领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尽管微课教学模式进入我国教育领域才六七年的时间,但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的新型手段,发展迅速,受到越来越多一线教师的青睐。
关于微课的定义,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比较权威的界定,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微课的内涵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笔者认为,微课是教师针对学科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或教学中的某个环节,如情景导入、背景介绍、任务安排、主题实验等,自主开发的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内容独立完整、交互性强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微课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诸多优点,合理地加以运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微课的目标非常明确,一个课程就是一个明确的主题,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主题的确定主要来源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或考点,以小专题的形式在短时间内集中突破,明确深入,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弄清问题的实质。相对于传统课堂复杂繁多的教学内容、分散发散的教学板块,微课的内容精炼纯粹,针对性强。
和传统课堂40或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安排比较,在时间上,微课要简短很多。微课的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以5—8分钟为宜。这主要是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人的有效注意时间而定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十分钟内,人的有效注意力最强,接受的信息最高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微课占用的课堂时间不是很多,但是却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种很好的补充和拓展作用,提高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利用率。
微课的灵活性首先体现在主题的选择比较灵活。由于微课主题比较单一,所以微课取材广泛,在教学中可以随时攫取需要重点突破的重难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其次,播放时间很灵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在讲解到某一知识点或与该知识点相关知识时随课堂情况随时播放微课视频。微课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它可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地学习的需求,将微课视频下载保存到移动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反复学习,使课堂向课外、校外延伸,交互性强。
微课可以被看成是“课中课”,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授课”,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课程结束后辅以配套练习,可以当场比较直接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反馈非常及时,时效性也很强。
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具情感性和形象性的学科,情感调动越充分,学生的理解就越到位,尤其是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的古诗词理解起来已经具有一定的难度,单纯的靠诵读或者字面理解已经很难完全得到有效的理解,甚至单纯靠教师的口头讲述也未必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起来可能比较的机械和肤浅。但是通过微课的加入,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鄂教版七年级下有一首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单纯从字面上不好理解,很多同学读过多遍依然不能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对“赤壁之战”、对作者杜牧及此诗歌的写作背景加以介绍,让学生充分感知杜牧写这首诗歌时的情境,从而想作者之所想,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微课的观看过程中做到理解文意水到渠成。
《重复与变化》是鄂教版九下的一篇科技说明文,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写成,文中提到的“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这一艺术创作规律同学们理解起来可能会比较抽象,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文中列举到的《清明上河图》、人民大会堂、明清故宫、颐和园的长廊等能够印证这个艺术规律的例子制作成两分钟左右的视频,并配以文中提到的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作为背景音乐,就形成了一个简短明了说明性强的微课,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学们看完后立马能够触类旁通,联想到我们身边很多具有同样的艺术规律的艺术作品,情景的创设对于同学们理解文意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知识较多依赖教师的口头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可能还会加入教师个人的铺垫以及延伸,这就使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能很难抓住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而微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学习之前学生就明确了学习的重点,带着一个特定的目标专心听课自然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其次持续时间不长,可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注意,使重点难点知识的突破更加有效。而且微课的使用见缝插针,在有需要的地方可以随时调用,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羚羊木雕》的时候,其中有个教学重难点就是区分倒叙、插叙及其作用,之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的是口头讲授法,感觉学生的印象不是非常深刻,对两者的区分也比较模糊,这样教学目标很难完全达到。后来在教学过程中我插入了一段用时六七分钟的微课视频,视频集知识、视听、色彩、动态于一体,简洁明了地将倒叙、插叙的特点加以了对比和总结,学生很直观就掌握了两者的差别,并能延伸到《羚羊木雕》的学习中去,使《羚羊木雕》重难点的突破更加有效。
独立自主的学习是学生在课后的主要学习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利用微课可以更加有效地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上传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比如课前预习,让学生根据微课的介绍提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初步熟悉课文内容,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再比如知识巩固,有些学生接受能力不太强,对于课堂所学重难点知识不能一下子都全部掌握理解,有了微课这种灵活的教学资源,可以方便学生在家里反复观看,直到将知识点弄清楚为止。或者对快遗忘的知识点可以快速检索,将微课调出进一步学习。总之,微课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加简洁高效。
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天然载体,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个人意志教育还是社会责任感教育,语文学科都具有明显的思想品德培养的独特优势。《语文课程标准》也将德育教育的渗透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方面,微课也是一种很高效的方式。刘成章的《读碑》有一个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肃穆深沉、悲壮激越的情感,认识和理解人民英雄为了给人们缔造完美的幸福生活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朗读和讲解,学生对文章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把这篇文章当一篇文章来看待,没有很好地激发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而当穿插了一个三五九旅当年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介绍以及在此过程中牺牲的那些战士们的名字的微课时,他们才真正体会到文中提到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是怎样的一种情形,体会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雄伟、壮观背后的真正内涵,升腾起一种悲壮感和使命感。我从学生眼里的泪水中感到本文的德育教育应该是真正的做到位了。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们不仅要引入这一资源,更重要的是利用好这一资源。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去探索和实践微课教学,在教学设计理念上注重创新,让微课真正为打造高效课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