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康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人们从牙牙学语到老年迟暮语文的学习不曾缺少,语文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门基础的功课。高中阶段的语言教育在学生语言能力运用的基础上,要求在教学中渗透国家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陶冶一定的情操,进一步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升。【1】而且近些年,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及高中语文教学追求应试教育的现状,学生们对于外来文化越来越热衷,吃西餐,看韩剧和日本动漫;现在的中学生也认为端午机、重阳节等节日不如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有意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也已经成为日韩两国畅销的图书;茶道文化在中国的没落和在外国的兴起形成显著的对比,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面临断链的危险,传统文化的淡化与流失。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前语文老师必须深思的问题。
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有效促进高中生在语言、审美、写作、阅读等语言素养的技能。为了促进教育的发展,除了保有语文教育的基础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语言素养,弘扬国家传统文化,使学生从中得到益于自己的概念与思想,提高道德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使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成为高素质人群。【2】
通过传统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渗透,帮助老师进一步为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的价值观应该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做出贡献。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自身财富积累和权力的掌握。而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修养、技术水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回馈社会。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跌宕起伏,拥有着光辉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与精神。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上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丰富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兴趣的培养,从而达到提升文化素养的目标。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还要了解文化背后的孔孟之道思想。如《木兰诗》中除了要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要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更要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如《琵琶行》中不止要了解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更要了解并认识到在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古文书籍是我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展开方式,包含不同的文言文、诗词、歌赋。对于高中生而言也没有其他的方式去选择这些以外的传统文化去了解,认为古文书籍中的这些是经典的,这个思想对于今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研究会带来一定的阻碍,也是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古文书籍中的知识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而现代人主要以白话进行交流,所以学生在理解、学习、品鉴等方面有着一定的难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具书逐渐出现,学生可以不用任何思考,就可以看到文章的全片注释内容,使学生形成过度依赖,这是中国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使学生在面对古文书籍时缺少了自己的理解、欣赏过程。这样就丧失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初衷及作用,而且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有着一定的影响。【3】
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现状和高中老师的工作繁重,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更是存在单一的对文言文、诗词、歌赋进行流利的朗读与背诵的现状,过度重视古文书籍的翻译与知识结构的分析,学生往往在熟练背诵后对其所代表的含义模糊不清。忽略了引导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与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对于这个现象,首先要使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思想产生共鸣,达到针对性吸收相应文化精华,能够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中华民族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是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为主要成分,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解读,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劝学》和《师说》中,古人“勤奋学习”、“尊师重道”的思想美德可以使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进一步使学生解读自己身上所存在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在《陈情表》一文中,增强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社会品格,真正达到传统教育的目的》、萧红《祖父和我》、莫怀戚《散步》、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等优秀的近代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对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历史哲学文化。中华民族悠远流长的历史轨迹中著名的历史人物、事件、文学作品、作家有很多,要带领学生身临其境的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所生活的历史时代,理解他们心中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杜甫、屈原、陆游和辛弃疾的身边,让学生感受什么是“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走进苏轼,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旷达;走进孟浩然、王维、陶渊明,知道什么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走进李白,知道什么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情感。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所体会到的情感都会累积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各色人物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社会的理性批判,对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等思想情感的思考理解,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3)乡土民俗文化。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巴金、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张洁、莫言等的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民情风物、风俗习惯,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与时代背景。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作品就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受旧社会沉重压迫而精神被扭曲变形的人物形象,阿Q精神已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
(1)增强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每本教材的编写都是具有逻辑性以及定理的,编按照科学的方法将不同类型的文章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整合编辑是有深意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明确的理解文章间的必要联系,进行相应整合,带领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深入了解民族心理、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因素。
(2)突出汉语思维方式。汉语的发展是经过几个世纪的的人们进行努力的结果,白话文就是由文言文发展而来的,所以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古文书籍中的内容。【4】
(3)推进文化活动。可以通过朗读理解《弟子规》、《论语》、《诗经》、《离骚》等作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鉴赏、语感等能力。以点带面的方式,引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熟读原著,了解文章内容及背景,多角度引导学生感受知识,增长见识。
(4)传统节日。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发展多种活动,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传统节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神奇传说、独特情趣以及浓厚的群众基础。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宗教观念和道德风尚,寄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憧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和传统节日相遇,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清明节时就会想到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高启“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公孙来”等等著名诗句,除此之外,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进行相应的民俗活动,尝试以小组进行研究各个节日之间的关联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习惯,做出书面整理及报告,举办展览会展出学生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传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印证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味,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国民审美追求以及时局的变迁。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宗教观念和道德风尚,寄托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憧憬。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和智商情商能力,从中得到益于自己的概念与思想,提高道德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观,使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成为高素质人群。丰富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关兴趣的培养,从而达到提升文化素养的目标。除了要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还要了解文化背后的孔孟之道思想。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于民族自豪感,构建学生健全的社会型人格,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
作为老师,要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巨大使命感,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上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老师要不断的探索在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使学生在高中生涯中获得更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