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交换的根本原则是等价交换

2018-11-28 11:12林继肯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等价货币价值

林继肯

(东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认为货币是经济范畴,研究货币对经济的作用及其运行规律,不研究货币对人的作用,从而不能全面地解释现实生活。西方经济学把货币看成是经济工具、经济杠杆,否认货币交换中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从而也不能全面地解释现实生活。因此,在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工作中,特别要重视避免这两种理论的这种影响。

一、货币交换的基础和核心

研究货币交换必须要先从研究商品交换开始,商品内在矛盾及其发展产生了货币交换,也只有从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中才能研究清楚货币交换,才能得出研究货币交换的重要结论。马克思在他的伟大科学巨著《资本论》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细胞商品开始。

商品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满足人某种需要的物质属性,是形成财富的物质内容,每种物都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都具有特殊质的规定性。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相同的人类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商品的内在矛盾是商品运动和变化的动力。

商品的内在矛盾根源于劳动的矛盾,体现了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的,另外,它们又体现了人类抽象劳动,因而才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就是劳动的二重性,也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表现为私人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又意味着相互联系的社会劳动,这就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解剖商品开始,从商品的两个因素到劳动的两重性,再到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就这样一步一步深入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规律,这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方法论上的典范。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换价值,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商品交换转化为货币交换,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劳动的交换。因此,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基础,这是从上述商品内在矛盾到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分析中,得出来的货币交换的重要结论之一。

价值形式的发展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历史起点。马克思说:“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谜就会随着消失。”[1]商品内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外在的两个商品之间的对立,一个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另一个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价值的表现形式;第二,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它的自然形态就成为了价值形式,它是当作物的一定量,当作一定分量起等价作用,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价值,在等价形式的自然形态上,变得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围绕着是否等价,从等价形式三个特点上对两个商品的价值进行比较,这里等价是核心。

商品货币交换是以交换的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为前提,双方都有随意支配自己商品的权利,都要求这种商品交换是相互需要的、是等价的;不然,商品货币交换就很难成交。在前两个价值形式,即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交换是物物的直接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两个问题:商品是否相互需要?是否等价?在后两个价值形式中,即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价值形式中,商品交换双方对商品的相互需要已经不存在,等价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根本利益所在,等价交换就变成了货币交换的核心。

在现代社会,货币价值形式已经不是当初的金银,也不是铸币,而是货币价值符号,主要是纸币,这是因为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是转瞬即逝的。马克思说:“……金实际上是商品形态的连结,是商品的仅仅瞬息间的货币存在。”“仅仅是闪电一样的现实性,金虽然是实在的金,但只执行虚幻的金的职能,因而在这个职能上可以由自己的符号来代替。”[2]货币价值符号是用它所代表的人类社会劳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一般等价物是价值符号的外壳,代表人类社会劳动是价值符号的内核,价值符号的外壳和内核是货币的两个侧面,外壳是价值符号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内核是价值符号存在的基础,二者是统一的。在价值符号的外壳和内核中,内核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比较活跃的,当价值符号的内核代表人类社会劳动发生变化,价值符号的外壳就会反映这种变化,货币和商品交换的价格就会变化。因此,价值符号的内核决定价值符号的外壳。货币和商品交换,实际上就是价值符号所代表的人类社会劳动和商品所包含的人类社会劳动相交换,两者必须是对等的。

纸币如果发行过多,纸币就会贬值,每个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就会减少,这是由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所决定的。马克思说:“没有价值的记号,只有在它们流通过程中代表金的限度内,才能成为价值符号,它们只有在金本身原来就会作为铸币进入流通过程限度内,才代表金,这个量,在商品价值和商品形态变化限度的时候,由金本身的价值决定。”[2]马克思又说:“国家固然可以把印有任意数量的纸币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这个机械动作一起结束。价值符号或纸币一经为流通所掌握,就受流通的内在规律的支配。”[2]由此可见,纸币发行的数量是由纸币流通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如果国家继续发行纸币超过客观的限度,就会发生通货膨胀,国家就要花大力气来制止通货膨胀。因此,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要保证货币的等价交换正常进行。

以上从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从商品交换所有者的根本利益,到纸币流通的特有规律,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都充分说明一切货币交换都围绕着等价交换这个根本问题来进行。因此,等价交换是货币交换的核心。这是从上述商品内在矛盾到商品生产基本矛盾的分析中,得出来的货币交换的重要结论之二。

商品生产和交换是货币交换的前提。商品内在矛盾的斗争和发展,是通过外部商品和货币交换来解决的。因此,商品生产和交换决定货币交换,货币交换反作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货币交换对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商品交换、形成市场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经济,但作用和反作用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金融也可以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在实际的经济和金融工作中,研究经济和金融关系的基本观点。因此,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经济,这是从上述商品内在矛盾到商品生产基本矛盾的分析中,得出来的货币交换的重要结论之三。

以上从研究商品内在矛盾到商品生产基本矛盾的分析中,得出来的关于货币交换的三个重要结论,这是研究货币交换的根本方法,也是唯物辩证法在货币交换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以上分析,商品生产和交换是货币交换的前提,劳动是货币交换的基础,商品货币交换说到底,就是人类社会劳动的交换,人类社会劳动交换必须是对等的,因而货币交换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只要有商品生产和交换存在的社会,商品货币交换都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日常经济生活,社会的经济运行,都离不开货币交换,遵循货币的等价交换原则,对于进入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遵循货币的等价交换原则,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客观要求。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是有机的统一体,是密不可分的,这种连接只能是通过货币交换连接的,货币交换是连接社会再生产的纽带,如果货币的等价交换原则遭到破坏,货币交换的这个纽带就变成了纸带,直接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货币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根本原则。只有保持货币的等价交换,才能保证交易双方的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市场经济才能有序的、健康的运行,促进经济发展;不然,市场经济就会处处受阻,甚至很难进行,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经济秩序,必然会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严重损失。

货币的等价交换是促进社会公平、合理的物质基础。只有劳动者多劳动、多贡献、多所得,劳动者有更多的获得感,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得到保护,不受到任何侵害,才能保持社会公平、合理;不然,每个劳动者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劳动成果受到侵害,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公平、合理。

货币的等价交换是促进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得到保护,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劳动者和企业、单位之间没有经济利益冲突,才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建设和谐社会。

二、货币交换存在着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的可能性

过去对价值形式发展的研究都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存在着缺陷,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存在着缺陷,发展到一般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存在着缺陷,发展到货币的价值形式。到此为止,就是不研究货币价值形式的缺陷。其实,自从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出现,商品的直接交换形式就过渡到商品的间接交换形式,这是价值形式发展质的变化,质的变化是根本的变化,这里交易已经不是双方,而是三方,存在着第三者“插足”,使商品交易的等价变得看不见、摸不着、不明显,具有隐蔽性,这里存在着迷藏,存在着人为的因素,因而可能产生欺骗性。马克思说:“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去,不能自己去交换。因此,我们必须找寻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1]研究货币价值形式的这种缺陷,比研究以往任何价值形式的缺陷,离我们年代更近,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最近,这是更重要的。货币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最后的、最方便的、唯一的价值形式,但也要看到货币价值形式存在着缺陷,这种缺陷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研究。

货币交换有等价交换存在,就存在不等价交换,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货币交换的不等价交换,不可能是赤裸裸的、看得见、摸得着,如果是这样,不等价交换就很难存在了。那么,不等价的货币交换究竟采取什么隐蔽的形式呢?这是我们需要在这里深入研究的问题,马克思著名的剩余价值学说,就是通过货币交换的现象,揭露不等价货币交货本质的典范。现象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但现象是变化的,本质是事物内部深藏的。现象完全歪曲它的本质,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最主要的特点,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利润,从G-W-G开始,为了追踪利润所掩盖的剩余价值,最后追到了产生剩余价值的发源地,全部秘密就在于在新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延长了的劳动时间超过了劳动力价值再生产所需要的时间,这个过程分为劳动力的再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力的消耗和延长超过了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时间。马克思说:“如果我们现在把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比较一下,就会知道,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出了的价值形成过程。”[1]这就揭露了利润是所掩盖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利润的源泉。在商品市场上,劳动力所有者和资本家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以平等的所有者发生关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人,实际上,一个是被剥削者、被掠夺者,另一个是剥削者、掠夺者,表面上是平等的,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是很不平等的,资本家和工人根据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资本家按时向工人支付工资,从表面上看是等价的,实际上是不等价的,货币交换就是反映这种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的商品生产关系。因此,货币交换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这是货币交换不等价典型的表现形式。

研究货币交换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的重大现实性和理论性就在于:研究西方国家货币交换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和掠夺性。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货币交换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和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极其不相称的,不等价的货币交换直接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是这种不等价的货币交换又采取了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的隐蔽方式,一时很难发现,损害的时间长,对人民的损害更大,直接损害我们建设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必须要逐步减少和消除这种不等价的货币交换,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使人民生活更美好。

货币交换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这是货币交换中不等价的表现形式,这里必须要和由于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商品价格有时高于或低于价值,这是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严格区别开来。在市场上,由于商品供求关系,商品价值自发地变为商品价格,两者不可能完全一致,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向一个方向的任何背离,都会由相反的背离来修正和补充,围绕着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的背离,正是发挥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调节市场需求的作用。因此,这种商品价格背离商品价值仍然属于货币等价交换的范围,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与不等价的货币交换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这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这是两回事,不能混淆。

研究货币交换中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的可能性,要搞清楚以下三个关系: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可能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货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中的必然性,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因此,货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是市场运行中的根本原则,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

货币交换的等价交换是货币交换的主流,在货币交换中占支配地位。货币交换中表面上等价、实际上的不等价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当客观条件存在时,有可能出现;当客观条件不存在时,就是不可能性。不可能性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它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但又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是实现了的可能性。因此,货币交换中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紧密联系的。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需要具备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是社会制度,主观条件是人的货币观。在西方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通过货币交换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从表面上看是等价的,实际上是不等价的。西方经济学否定货币交换反映的这种不等价关系,这种剥削关系,吹嘘资本主义社会是平等的、自由的,掩盖了表面上平等、实际上不平等的真相。他们把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看作为永恒的像自然现象一样,把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也当作永恒的自然现象一样,他们认为是永存的。西方社会罢工游行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但有许多就是因为工资待遇、福利不公平、不合理引起的,就是货币交换中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造成的。广大的工人为了抗议货币交换这种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罢工浪潮此起彼伏,甚至美国屡屡发生的枪击事件,其中有的就是因为仇视这种社会制度带来的实际上不平等,长期给自己在精神上遭受到压抑折磨造成的。

在西方社会,追求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了个人利益,货币交换中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恰恰成为有些非法追逐货币人的可乘之机,他们通过不等价交换,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投机倒把,非法经营等方式追逐货币。

根据以上分析,在西方社会货币交换中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的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是经常出现的,是屡见不鲜的。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货币交换存在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这种主客观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使这种转化表现为偶然性。偶然性是市场经济偶尔出现的摇摆、失衡、不协调,使货币交换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的可能性,可以偶尔这样出现或那样出现,带有偶然性,是暂时的。例如,分配制度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流通渠道有待于进一步疏通和规范,消费市场有待于进一步整顿和治理,民营企业劳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协调等。在主观条件方面,极少数拜金主义者搞非法经营、权钱交换,也偶有发生,这些都可能使货币交换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具有偶然性。

三、减少和消除不等价的货币交换,是一个长期、艰巨和细致的任务

在中国出现不等价的货币交换虽然具有偶然性,是暂时的现象,是支流,但它的危害性却很大,和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格格不入的,直接危害广大人民的利益,直接危害经济的正常运行,直接危害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直接危害促进公平正义。因此,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要深入细致地分析产生的原因、性质和对策,才能使它不再发生。

货币交换存在不等价交换,是反映中国现阶段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旧社会的斑痕、旧的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消除旧社会的斑痕、旧的经济体制束缚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在商品货币存在的条件下,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可能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算,而只能通过货币来测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成商品价格,这个价格是历史上无数次商品货币交换形成的。因此,商品交换的不等价有的表现很明显,从而比较容易解决;有的是不明显的,只能通过无数次商品货币交换的实践才能逐步被认清,因而减少和消除不等价的货币交换是一个十分细致的任务。

减少和消除不等价的货币交换,也要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树立正确的货币观这两个方面进行。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任何经济活动都是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的,因而减少和消除不等价货币交换,牵涉到经济各个领域,主要是以下主要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奠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各项制度和条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形成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所需要的无穷力量,这正是从社会制度上减少和消除不等价货币交换的发生,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定化的藩篱。这对货币交换来说,正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的斑痕、体制和机制的弊端所产生不等价货币交换的发源地上,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是减少和消除不等价货币交换的制度体系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社会更公平、更正义、更合理,这就会从本质上减少和消除不等价货币交换的发生,因为货币交换中的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正是经济体制中、经济运行中不公平、不正义、不合理的货币表现,把不等价的货币交换去掉一件,我们社会的公平、正义、合理就增添一份。因此,减少和消除不等价的货币交换,要一件一件地去做,一年接着一年去干。

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新时代我们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目标的重要内容。坚持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会带来人民收入更多更快的增长,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人民收入同步增长,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增长,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减少贫困人口。上述这一切,从收入分配上减少和消除不等价的货币交换的发生。

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提升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宗旨,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但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能只满足在贷款的数量增加上,银行信贷同样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看贷款的经济效益,不能见物不见人,金融工作要看到人的行为作用,更值得注意的是,对实体经济,对小微企业的贷款也是这样,有一部分银行贷款被“截留”,转向虚拟经济,甚至转向股票债券市场,或中途搞拆借,获取高利息,存在着脱实向虚现象,虚拟经济源源不断地从实体经济中夺取资金,脱实向虚是产生不等价货币交换十分有害的渠道,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市场机制就是价格机制,即在公平竞争中产生价格,它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指引资源的合理流向,实现各种资源最有效的配置,实现竞争公平有序,优胜劣汰,防止市场垄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政府要全力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垄断,公平竞争削弱,供求失衡是产生不等价货币交换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逐步减少和消除不等价货币交换的发生。

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坚决打击少数非法经营、非法获取利润的丑恶行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商品的产销价格不能太大。例如,农民出售农副产品价格很低,获利很少,但经销商把农副产品运到城市就卖高价格,获取很大利润,这里发生了不等价的货币交换。全面整顿市场秩序,全面依法执政,坚持法治建设,提倡诚信经营,依法经营,坚持法制建设,信息共享,公平竞争,建立一个完善、开放、守法、诚信、健康的市场体系,这就使不等价的货币交换失去生存的土壤,使这种行为无立足之地。

充分发挥财税的调节作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税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税政策要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活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化解过剩产能。财政预算既要保证国家战略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又要满足公共产品服务的资金需要,更多地提供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要保证扶贫财政资金的需要,要量力而行。要管控好政府债券规模,防止出现债务风险。要改善初次分配结构,通过财政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财税调节作用减少和消除不等价的货币交换的发生。

保持通货的基本稳定。通货稳定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安定团结。要使人民收入的增长超过物价上涨;不然,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会下降,这里就会发生不等价的货币交换。银行存款利率不能太低;不然,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银行存款就会出现负利率,人民的存款就会越存越少,这里就会产生不等价的货币交换。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这是金融永恒的主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利益,要加强金融监管,杜绝由于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不等价的货币交换。

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不研究货币对人的作用,社会生产力中是人和物的因素的结合,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货币对经济发生作用,不可避免地对人也发生作用。苏联的经济理论,不研究货币对人的作用,忽视了人要树立正确的货币观,结果造成拜金主义蔓延,贪污腐败成风,干部变质,人变质,国家变质,这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惨痛教训。

我们必须严惩腐败,把反腐斗争进行到底,反对腐败始终在路上,建设风正气清的社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地树立正确的货币观。

四、货币交换思想理论上的谬误

货币交换存在表面上等价、实际上不等价这个缺陷,在思想理论上产生了许多谬误。

“货币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一些中年人和老人,经过人世间风风雨雨,往往得出这种感叹和结论。其实,这种看法是把货币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混淆了,货币是商品经济中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它的出现有利于人们的劳动交换,便利人们的经济生活,促进经济的发展,肯定是好东西。由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货币观不同,有少数人存在着错误的货币观,堕落为拜金主义者,非法追逐货币,最后搞得家破人亡。因此,坏东西应该是错误的货币观,是拜金主义,而不是货币;相反的,许多思想境界很高的人,把自己的货币捐献给困难群体,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支持穷困学生上学等,在他们那里货币就变得更是好东西,超越了货币的等价交换,闪耀着人间的真情!人们都向超越货币等价交换的人致敬!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口头禅,是拜金主义的信条,是拜金主义者走上毁灭自己、家破人亡的迷魂汤,多少人中了毒,毁坏了家庭,毁坏了自己,最后的结果不是货币能使鬼推磨,而是自己变成了鬼,造成了人世间多少惨剧!多少悲哀、遗憾和悔恨!有些家长从小教育孩子长大了挣大钱,使孩子从小就满脑子都想着金钱,长大了很容易走上斜路。这些家长应该换换思想、换换教育孩子的方式,要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正确对待货币,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将来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只有这样自己和家庭都能快乐一生!树立正确的货币观要从孩子抓起。

“货币交换是资产阶级法权!”得出这种结论的人们,只看见了货币交换消极方面,没有看见货币交换的主要方面是货币交换的积极作用,企图逐步取消和消灭货币交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要有商品经济的存在,就必然有货币交换的存在,货币交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更不是资产阶级法权,资产阶级法权是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由国家法制保证的行为规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是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货币交换是在所有存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是实现商品交换的普遍形式,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反映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更不是资产阶级法权,不是要限制和消灭货币交换,而是要充分发挥货币交换的积极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货币观。

货币交换不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货币交换反映不同社会的生产关系,反映不同政权的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它反映新时代的新征程,1996年前,中国属于低收入国家,1999年中国稳定地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10年中国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据估计,中国今后几年有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2030年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3]。

不忘初心。我们不能忘记1948年10月1日人民币诞生前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命名人民自己发行的货币为人民币,人民币是人民自己的货币,是为人民服务的。人人都遵循和享受货币交换的根本原则等价交换,减少和消除不等价的货币交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货币交换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使社会变得更公平、更正义、更合理、更美好!

猜你喜欢
等价货币价值
等价转化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发达国家货币的2019年“下半程”
古代的货币
n次自然数幂和的一个等价无穷大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将问题等价转化一下再解答
等价转化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