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录
伦理素质是思想品德的延伸与发展,是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当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通过严格而严酷的高考才得以进入大学校园,尽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伦理素质却不敢恭维。纵观当代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可以发现不少问题,如上课迟到讲话、不勤俭节约、互相攀比、暴力对待他人等,这是伦理素质教育缺位的结果。师范类专业学生是将来要成为教师的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伦理素质还要拥有较好的职业伦理素质,然而现实情况不理想。鉴于此,分析当前师范类专业学生伦理素质现状及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必要的,这是加强学生伦理素质培育的关键。
根据我国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及现行师范类专业教育的人才定位,结合师范类专业学生素质现实和成长规律等,认为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伦理素质要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素养。学习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任务,也是一个人终身成长和发展的永恒主题,所以对于非师范类学生而言,学习是最基本的伦理素质,如明确学习目标、清楚自身的学习方向、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及动机,以及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等能力等。
第二,职业素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他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明灯,除了教授给学生知识外,还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品质。师范类专业学生未来将会是教师,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伦理素质,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等内容。
第三,行为品德素养。当前,不少学生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过于放纵自己,以自我为核心,以致于行为、言行不当,甚至危及校园安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应当具备良好的行为品德素养,如有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品质,有责任心、懂礼貌等。
目前,师范类专业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忽视学生伦理素质教育。在师范类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教育管理更多的采用惩罚性说教模式,缺乏对学生自我约束、自信、自治等教育指导,造成伦理教育缺位。调查显示,学生的伦理素质表现出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所示:
第一,主人翁意识差,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师范类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面临一个问题,即学生课堂纪律涣散。部分学生逃课、迟到,还有部分学生课上睡觉、玩手机、说话、吃东西等,同时缺乏知识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效果极为不理想。
第二,责任意识模糊,缺乏责任感。作为一名学生,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然而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上总是做出一些不利于学习的言行举止,这是对自身的一种不负责任行为。此外,师范类专业这一专业也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责任心,即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负责、对所学内容负责、对未来可能面对的受教育者负责等。但是,很多师范类专业学生责任意识模糊,缺乏责任感,不能负责任的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职业忠诚高低,离职率高。根据招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近三年的师范类学生半年内的离职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数。究其原因,与高校忽略学生献身教育岗位的伦理教育等关林密切。
第四,自信心不足,对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普遍偏高,但是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岗位满意度不高,对未来发展的自信心不足。师范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虽然经常进行模拟讲课,但是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少,不能清楚了解教育岗位,参加工作后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困难时,自信心严重不足,甚至产生退缩心理,缺乏工作激情。
针对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伦理素质要旨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伦理素质教育是培育的,应当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加大对伦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校校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全力培育学生的伦理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拥有良好学习素质、职业素质、行为品德素质的人。
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审视师范类专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大力开展专业教育改革,注重伦理素质教育,改变过去重专业教育、轻伦理教育的现状。具体工作中,在遵师范类专业教育固有规则基础上,增设伦理素质教育内容,调整师范类专业教育课程内容,建立一个健全的课程体系。依托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趋势,持续深化师范类专业课程改革,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的同时,根据学情及学生的伦理素情况,设置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专业职责、职业伦理和其他专业素质在内的课程体系。同时,以选修课形式开始伦理教育课程,向学生渗透德育、美育等内容,引导学生形成高度的专业素养、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处理好人际关系,为今后的社会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是高校丰富校园活动、自身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形成优秀文化传统、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高校除了开展校园环境绿化、校园基础设施、教室等硬件文化建设方面外,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伦理素质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开展伦理素质教育,增强他们的伦理素质。如,高校组织风格建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生职业技能系列竞赛项目、学生社团活动系列项目、班级文化建设项目等活动,把文化品牌建设放在学校建设的重要位置,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与全面发展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学生的伦理素质培育,并切实开展具体的伦理素质教育活动,使伦理素质渗透于教育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做好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职业伦理教育及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康的人。
学生伦理素质教育要与教育专业实习实训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具体行为活动中践行伦理精神,形成具有导向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行为和职业习惯。师范类专业教育已经开展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实习实训活动,学校要借助这些活动潜移默化的渗透伦理素质教育,根据师范类专业教学特点和学生伦理素质培育要求,整合学校、实习单位的师资资源,通过具体的情景和个案对学生开展具体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伦理素质等教育,使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职业伦理素质,并真正的体会伦理素质的内涵和精神。教育实习实训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可以真实了解教育行业的职业生活和社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增进对职业伦理素质的理解、认识,清楚教师这一职业所需要的职业伦理素质,并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践行伦理精神,以优秀合格的“准职业人”身份走进社会、融入社会。
学校伦理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教务员工之间以及教务员工相互之间表现出来的伦理关怀的诉求,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等作用。由于高等院校师范类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与学校活动有着内在的关系,师范类教育专业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专业素质和职业伦理素质与学校伦理文化的融合度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基于此,高校伦理素质教育一定要校校合作联动,主动 “走出去”、“引进来”,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有关经验、做法,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伦理氛围,树立起学校的优秀伦理文化形象。与此同时,高校还要结合教育行业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发展趋势,基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不断探索教育专业学生伦理素质培育路径,针对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等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职业规范、伦理精神要求,使校内伦理素质教育与工作单位的职业伦理素质要求对接,提高伦理素质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由于专业教育及未来就业方向的特殊性,师范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伦理素质,这包括个人伦理素质与职业伦理素质等方面。面对当前师范类学生伦理素质现状中的问题,要加强教育改革、注重伦理素质教育,同时在实践中践行伦理精神,逐步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素质,成为健康的人和教育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