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普克信念之迷的几种解决方案∗

2018-11-28 04:30聂大海刘洋
外语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皮埃尔言说语句

聂大海 刘洋

(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提 要:克里普克信念语句替换问题一直困扰着语言哲学家,成为当代语言哲学研究中的未解之谜,被称为克里普克信念之谜。本文详细讨论克里普克的解决路径以及塞尔和戴维森等的解决方案。塞尔认为由于不同的意向内容分别与Londres 和London 相关联,克里普克信念命题并非矛盾命题。戴维森则否定信念的存在,认为信念不在人的大脑中。在克里普克看来,信念之谜与语义无关,而与信念本质有关。但克里普克并未给出信念本质的进一步分析。沿着克里普克的这一解决思路,如果信念之谜确是信念本身的问题,那么我们对信念本质做细致的语言哲学分析将有助于这个难题的解决。

1 问题的提出

哲学因问题而生,语言哲学亦是如此。就此而论,语言哲学家也是在“解谜”。正像弗雷格尝试解开“弗雷格之谜”的同一性悖论一样,克里普克在《信念之谜》一文中讨论“信念之谜”的起源、一般性原则及解决的思考方向(刘叶涛2009:3)。如果将同一性悖论的弗雷格之谜置于像“相信”这样的命题态度词接一个that 从句这样的信念语境内,那么按照弗雷格的方法,等词同一替换原则就会失效。如果将弗雷格之谜演变成信念之迷,那么,按照克里普克的策略,就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替换问题,因为“共指的名称在信念语境中不能随处互换这一点并不能用这些名称‘涵义’上的差异来解释”(克里普克2015:100)。实际上导致信念之谜的是两个更为基本的去引号原则和翻译原则,不能把信念之谜的产生归因于直接指称论(聂大海2016:5)。在克里普克看来,信念之迷源于弗雷格的同一性悖论论证,因此我们先讨论弗雷格的论证。

① The Evening Star is the Evening Star.//暮星是暮星。

② The Morning Star is the Evening Star.//晨星是暮星。

在例①和②中,假设a =专名,b =专名,且 a =暮星,b =晨星,且 a = b 为真。那末,a = a 和 a = b表达相等的同一关系,似乎应该具有相等的认知价值,传达同一条信息。但根据康德,a =a 必然为真,是分析命题,先验有效,不能向人们提供新信息。而a =b 为真,但并非必然为真,是综合命题,并非先验有效,能提供新信息,扩充人们的知识。因为“晨星是暮星”表达一个重要的天文发现,是经过观察得来的。为了确定它的真,人们须要进行经验研究。由此产生同一性悖论,即a =a和a =b 怎么会有不同的认知价值呢?

对于同一性悖论,弗雷格的解决方法是区分专名的指称与涵义。在例①和②中,a 与b 指称相同但涵义不同。根据莱布尼兹等词可替换的逻辑原则,如果a 和b 两个词项具有相同的指称,b就可以在任何语句中替换a 而不改变句子的真值。由此例①和②有相同的真值。也就是说,专名的等词替换在外延语境中不成问题。

③Pierre believes that the Evening Star is the Evening Star.//皮埃尔相信暮星是暮星。

④Pierre believes that the Morning Star is the Evening Star.//皮埃尔相信晨星是暮星。

但如果把例①和②置入信念语句内,例③为真,例④可能为假,我们得到两个真值不同的句子。也就是说,在信念语境内,a 与b 不能依据莱布尼兹等词可替换原则进行有效替换而使句子真值保持不变,这就是信念的不透明性。

依据弗雷格,我们会得出如下结论:推论依赖的外延逻辑的推理形式在信念语句中被瓦解。由于内涵语句不能等值地由外延语句重新表达或取代,所以我们不可以度量像信念句这样的命题态度语句。比如,从“皮埃尔相信某物在阁楼中”我们不能推断出“皮埃尔相信的某物存在于阁楼中”,因为在此指称不能够被推断。

对于信念语句,弗雷格式的解决方案是:在外延语境中,一个词、句的指称和涵义是它的通常指称和涵义或全部的复合语句都是基本句的真值函项。在信念语境中,一个词、句并不以它的通常指称,而以它通常涵义或思想作为自己的指称即间接指称。真值函项并不支持信念,在例③和④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一个弗雷格式扩展的替换原则。这一扩展的替换原则要求用任何表达相同命题的句子而非表达相同指称的句子来替换,这类信念语句的指称和涵义相同。因此,整个句子的真或假就依赖于“皮埃尔”的直接指称和附属子句的间接指称,弗雷格仍可说句子的指称是各部分指称的函数。诚然,这一弗雷格式的解决方案非常依赖于同义性,对于在内涵语境中实行替换来说,同义性是一个必要条件。可见,弗雷格使用间接指称的目的是要说明一种思想如何能在名称的替换下得以保持。正如奎因所言,在弗雷格那里,同一性替换不可以失效。于是,弗雷格的补救办法便是规定在一个句子或词项出现于一个命题之类的结构中时,它命名的不再是真值类或个体,而是命题、属性、或个体概念。

在信念的语境中替换失败是否意味着涵义的不同。克里普克不满意弗雷格对信念语句的这种解决方法,认为信念语句中的专名替换问题不是一个语义问题,而是一个关于信念本质的问题。弗雷格之迷在克里普克这里演变成为信念之谜。

克里普克有如下的困惑:假设有一个生长在法国的双语者皮埃尔,他不知道Londres(伦敦)和London(伦敦)命名的是同一座城市(Kripke 1979:365-367)。他在法国用法语真诚地断定:

⑤ Londres est jolie.//伦敦是美丽的。

后来他去英国定居,并且学会了英语,他用英语真诚地断定:

⑥ London is not pretty.//伦敦是不美丽的。

由于London is pretty 是例⑤最好的译文,因此,会同时出现例⑦和⑧。

⑦ Pierre believes that London is pretty.//皮埃尔相信伦敦是美丽的。

⑧Pierre does not believe that London is pretty.//皮埃尔不相信伦敦是美丽的。

让人们疑惑的是:皮埃尔怎么能既相信伦敦是美丽的又不相信伦敦是美丽的呢。

尽管有些哲学家认为这根本不是个迷,但克里普克坚持“这个迷确实是一个谜,正如任何真理论必须处理说话者悖论一样,任何关于信念和名称的理论也必须处理这个迷”(克里普克2015:40)。克里普克信念之迷一直困扰着哲学家,塞尔、戴维森、萨蒙、克里普克等都试图消解或提出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案或思路。

2 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针对克里普克信念之谜,塞尔的解决方案认为皮埃尔把不同的意向内容分别与Londres 和London 相关联,这两个词对于皮埃尔头脑中的命题所起的作用不同。根据塞尔,我们从例⑦和⑧可以得到:

⑦a.Pierre believes that the city he heard of in his youth is pretty.//皮埃尔相信他年轻时听说的那个城市是美丽的。

⑧a.Pierre does not believe that the city in which he now lives is pretty.//皮埃尔不相信他现在居住的城市是美丽的。

塞尔由此得出结论:尽管这两个命题不可能同真,但相信这两个命题并不是矛盾命题。

克里普克认为,塞尔的解决方案可能误导性地暗示弗雷格思想的适用性,即每个说话者总会把自己的描述或性质与每个名称联系起来。似乎是,皮埃尔相信满足一些性质的那座城市是美丽的,而相信满足另一些性质的那座城市不是美丽的。但克里普克认为这并没有解决他提出的问题:皮埃尔是相信还是不相信伦敦(不是那座满足如此这般描述的城市,而是伦敦)是美丽的?也就是说,对于名称在信念语境中是如何表现的,塞尔还是没有给出解答。即使皮埃尔将完全相同的唯一识别属性与Londres 和London 相关联,谜题仍然会产生。这与摹状词理论家的观点不同,摹状词理论家一般认为,只要名称由相同的唯一识别性属性来定义,那么这些名称就能被视为同义的,因此在信念语境中可以保真替换。

塞尔的内在主义方案虽然与克里普克的外在主义相悖,但它毕竟承认我们还有关于信念的知识。戴维森方案则否定人有信念。戴维森认为意义、指称尤其是信念之类的命题态度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它们是解释者的构想。“某人有某信念”不是陈述句,而是归属句,它是解释者为解释他人言语行为的方便和需要而强加或投射于他人的。简言之,人本无意向状态,人有信念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视角、归属或解释。根据戴维森的解释理论,解决克里普克困惑的方案如下:

⑦b.Pierre is in the kind of state of mind which would led him,if he were in my present position,to produce this utterance.London is pretty.//皮埃尔处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他处在我的当下位置,这种心理状态会促使他说出“伦敦是美丽的”这句话。

⑧b.Pierre is not in the kind of state of mind which would led him,if he were in my position,to produce this utterance.London is pretty.//皮埃尔没有处于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如果他处在我的当下位置,这种心理状态会促使他说出“伦敦是美丽的”这句话。

这个方案首先承认例⑦是两个语句,而不是一个语句,并且这两个语句的表达在语义上是独立的。因为在语义学看来,间接表述中的内容语句并不包含在要考虑其真实性的语句(即以that结尾的语句)中。

因此,由例⑦得到:

⑦ b1Pierre believes that.//皮埃尔相信这句话。

⑦ b2London is pretty.//伦敦是美丽的。

⑦b1是一个包含二位谓词的表达式:X believes Y.其中,X = 皮埃尔;Y = 这句话;that 指“伦敦是美丽的”;believe 可理解为通过表达被解释的心理状态。如果position 所指的位置在⑦b与⑧b 中不同,那么例⑦和⑧就可以从不同视角被言说。

戴维森的结论:解释是不确定的,信念不在大脑之中。当我们把命题态度归属于言说者以解释其行为时,我们并没有触及到任何实在的东西。

一般认为,戴维森的解释理论面临的困难是无穷倒退问题。我的命题态度依赖于你对我的解释,你的命题态度依赖于某人对你的解释,某人的命题态度又依赖于另一个人对某人的解释,如此过程一直延续无尽头。针对无穷倒退问题,戴维森自己的回答是:你具有命题态度依赖于把你放到解释者的共同体之中,确切地说是相互解释。针对戴维森解释理论的另一个问题涉及在他的理论解释下,言说者和皮埃尔成为相同的言说者。塞尔对此提出的疑问是:言说者和皮埃尔恰恰不是相同的言说者,而是相同命题的表达者。

虽然像戴维森这样的少数哲学家否认信念的存在,但一般哲学家还是承认信念的存在并寄希望通过更好地理解信念来破解这一谜题。

如前所述,克里普克不满意弗雷格式的解决方案,因为正是弗雷格式的方法使 Londres 和London 作为同义替换时产生克里普克信念之迷。由此,克里普克认为信念之谜不是个语义问题。因为Londres 和London 作为专名是严格指示词,在任何的可能世界中Londres =London 必然为真,即使人们可能不是先验地知道它们。也就是说,一个陈述可以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是必然的,而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是偶然的,存在后验必然真理。根据克里普克的严格指示词理论,Londres 和London 作为严格指示词在信念语句中完全可以相互替换,且同时保持整个语句的真值不变。克里普克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信念之谜是关于信念本质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其实超出用名称所表达的信念,而涉及远远更为宽泛的一类信念”(同上:91)。皮埃尔的例子表明我们通常的信念机制处于巨大的张力之下甚至濒临崩溃,但绝对不能把信念之谜的产生归咎于直接指称论。不过克里普克未对信念的本质做出任何说明,这给出我们后面可以沿着克里普克的思路找到一条解决迷题的方法。

萨蒙是克里普克直接指称论的捍卫者,面对信念难题,他认为信念关系不是信念持有者、语句的语义命题二元关系,而是外加语义命题呈现给信念持有者的三元关系。萨蒙提出的解决方案是:“A 相信 P”可分析为:(存在 X)【A 通过 X 的方式获知 P 并且信念关系 BEL(A,P,X)存在】和“A 不相信 P”可分析为:(存在 X')【A 通过 X'的方式获知 P 并且信念关系 BEL(A,P,X')不存在】。如果将萨蒙的方案应用于克里普克信念语句,我们得到:“皮埃尔相信伦敦是美丽的。”可分析为:(存在X)【皮埃尔通过X 的方式获知伦敦是美丽的并且信念关系 BEL(A,P,X)存在】和“皮埃尔不相信伦敦是美丽的。”可分析为:(存在X')【皮埃尔通过X' 的方式获知伦敦是美丽的并且信念关系 BEL(A,P,X')不存在】。

由此,萨蒙得出结论:A 可能在以X 的方式获知P 时相信P 而在以另一方式X' 的方式获知P 时却不相信同一命题P.将这一结论应用于克里普克信念语句可表述为:皮埃尔可能在以X 的方式获知伦敦是美丽之时相信伦敦是美丽的,而在以另一方式X' 的方式获知伦敦是美丽之时却不相信同一命题伦敦是美丽的。

根据萨蒙,这种获得语义命题的不同描述方式是与语义无关的实用信息,萨蒙描述的心灵内容与语义内容完全无关的观点与弗雷格传统的意义描述理论不同。根据描述理论,从言说者的心灵内容中我们可以得出关于专名的一个或一簇摹状词,而这一个或一簇摹状词能够给出专名的语义内容。所以,心灵内容完全可以决定语义内容。萨蒙的观点受到蒉益民的质疑。蒉益民从指称识别、语言学推理、信念之网3 个方面论证并不是所有描述型的心灵内容都与语义无关(蒉益民2006:82-87)。

3 可能的解决路径:信念本质的哲学分析

如果我们同意克里普克关于信念难题不是一个语义问题,而是一个信念问题的观点,那么我们就可以沿着克里普克的思路对信念的本质进行逻辑分析和概念分析。

首先,让我们对信念的本质进行逻辑分析。辛提卡将信念区分为从言信念与从物信念。

⑨John believes that all Nobel Price winners are idiots.//约翰(a)相信(B)所有的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F)都是白痴(G)。

例⑨可分析为如下两种逻辑形式:

⑨ a.Ba(x(F(x)→G(x)))

⑨ b.X(F(x)→Ba(G(x)))

⑨a 与⑨b 的区别在于全称量词和信念算子所处的位置不同,即量词的辖域不同。在⑨a 中,约翰相信的对象是 x(F(x)→G(x)表述的命题。这表明在约翰所有的信念世界中,所有的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都是白痴。这是一个从言信念。而在⑨b 中,约翰相信整个命题的集合,指对每一个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他相信这样一个命题:这个个体是一个白痴,这是一个从物信念。由此看出⑨a 与⑨b 的真值不同,即从言信念与从物信念并不等价,从言信念与从物信念是两种不同的信念归属方式。从言信念把整个句子描述的内容归于言说者,因而不排除言说者以特定的方式确定其中所含指示词的指称;从物信念则把句子除指示词外的谓词性的内容归于言说者而不考虑言说者确定指示词指称的特定方式。因此,如果认为言说者确定指称的方式是谓词性的,那么从言信念与从物信念就不能过渡。

如果把从言信念与从物信念的区别应用到克里普克的信念之谜中,我们看出,之所以认为例⑦和⑧把两个互相矛盾的信念归于皮埃尔,是因为人们将这两个信念看作关于同一个对象的信念,这样理解的是从物信念,而不是从言信念;但是由于例⑦和⑧是通过London is pretty 和London is not pretty 两个句子去引号得出的,因此,又应该被理解为从言信念。既然按前面的理解,从物信念与从言信念不等价,那么,这种过渡就需要根据,而克里普克并没有给出这样的根据。

其次,我们沿着克里普克的思路,通过动词“相信”的几种典型用法对信念本质做概念分析。

⑩ Pierre believes John.//皮埃尔相信约翰。

例⑩是知觉的信念。S 相信 X,X 是语句的直接物理对象,而不是命题。这表明我们对世界里的对象或事物有直接的感知经验。X 是可错的,它是一种关于物理对象的知觉信念。

⑪ Pierre believes that 5 + 7 = 12.//皮埃尔相信 5 +7 =12。

例⑪是数学信念。S 相信 P,P 是某个基本命题。P 是不可错的,它是基本信念,推知的信念基于一个或多个基本信念之上。

⑫ Pierre believes that he is appeared to redly.//皮埃尔相信他面前呈现红色。

例⑫是现象信念。S 相信 P,P 是某个基本命题或可能的信念对象。P 是不可错的,它是基本信念,推知的信念基于一个或多个基本信念之上。

⑬ Pierre believes that the earth is flat.//皮埃尔相信地球是扁平的。

例⑬是命题态度的信念。S 相信 P,P 是某个命题内容。P 是可错的,它是一种或然的知识。

出于对信念之谜这一论题的考虑,我们在这里只关注S believes that P(S 相信 P)这一形式。传统上,数学信念与现象信念被认为是基本信念。基本信念可无需矫正地得到自我证成,无需矫正性的定义可以表达为:对S 来说,一个信念是无需矫正的,当且仅当S 不可能持有该信念的同时又出错。根据基本信念的原则,“S 相信P”的同时不可能“S 相信¬ P”。因此,在解决信念之谜的过程中,我们就不得不暂时放弃基本信念的原则,而转向信念的融贯原则。

与基本信念的原则不同,信念的融贯原则强调所有的信念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一个信念的可证成性由一个人的所有信念共同决定,即决定一个信念是否得到证成要看它和你所有信念的集合怎样连贯。这种整体的原则要求S 有理由相信P,P 和它所有的信念集之间存在一种关系。这说明证成至少需要逻辑的一致性,但实际情况可能是证成并不总是需要这种基本的条件。彩票悖论表明我们可以有不一致的已证成的信念。

假设你(S)知道100 张彩票已卖给100 个不同的人(P),并且只有一个人将会赢。S 相信P1会输,P2 会输……P100 会输,然而 S 也相信这100 人中只有一个人将会赢。在这里,信念发生矛盾和冲突,因为S 既相信不是P1,P2……P100将赢,同时也相信 P1,P2……P100 将赢,然而你的信念是有证成的。可见,证成是一个程度问题。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如何把例⑦与⑧这两个相互矛盾、互不相容的描述解释得相容呢?可能的解决信念之谜的方法只能诉诸于我们的一个直觉——我们的信念是或然的。

信念的产生具有程度差别,人们可以更为坚定地相信一个信念而不相信另一个信念。这种主观概率至少要满足下面的条件:0≤prob(P)≤1。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主观或然性连续统对信念进行分类。1 代表绝对确信的状态,0 代表P 是错误的确信,0.5 代表既相信也不相信的不确定信念状态。在 0 与 0.5 和 0.5 与 1 之间是我们所有其余的信念状态,我们不可能给这些信念状态精确的赋值。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存在一个完全确信地肯定相信P 的状态,一个拒绝P 的状态,以及信念程度,而且我们的信念程度可能摇摆不定。

4 结束语

如果我们把信念的主观或然性应用于克里普克信念之谜中,那么,“皮埃尔相信伦敦是美丽的”与“皮埃尔不相信伦敦是美丽的”这对看似矛盾的命题就可以解释为:此时皮埃尔处在一种既相信又不相信的中间状态,0.5 是这一状态的赋值。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信念是粗糙的、模糊的,甚至是不一致的。正是由于信念本身固有的这种模糊性,使得它在当代知识论中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领域。在当代知识论的讨论中主要涉及信念与知识、信念与行为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信念与知识相关,知识是得到确证的真信念。柏拉图就持有这种观点,他分析过知识的3 种要素:S 知道P,当且仅当(1)S 相信 P;(2)P 是真的;(3)S 关于P 的信念是得到确证的。这3 个条件构成知识说明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当代学者并不否定知识的3 要素分析,而是认为3 要素也许是知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知识的充分条件。它给我们的启发是:把知识与高概率的信念区分开很困难,不可能存在涵盖所有知识事例的必要且充分的条件集合,或许知识问题就是信念问题。另一方面,信念与行为相关。S 相信P 是形成一个有关S 的倾向性陈述,信念是行为的指南。其实,信念与知识、行为的关联正是我们通过分析信念本质来解决克里普克信念之谜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皮埃尔言说语句
想吃两块
皮埃尔摘月亮(下)
皮埃尔摘月亮(上)
皮埃尔摘月亮(上)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文学不可言说之维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