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闯,许水生,张志鹏
(1.聊城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2.哈尔滨工程大学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3.哈尔滨市冬季运动项目训练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
冰壶运动在国内发展势头良好,在国际上也是势如破竹,取得了诸多优异成绩。但我国的冰壶竞技水平与世界强队的运动水平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在训练方法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1]。冰壶比赛是一项在冰上进行的体育运动,因此对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对冰壶项目而言,运动员身体核心肌群的稳定能够更好地维持正确的动作姿势,从而有效地发挥出运动员真正的竞技水平。因此在核心肌群的训练中,不仅需要训练核心肌肉的力量,同时也要训练核心肌肉的耐力。悬吊训练是一项发展核心力量和稳定能力有效的方法,在很多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中都有应用[2]。为了更好地运用悬吊训练,必须总结适合冰壶运动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本文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实验研究,力求验证合理的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方法,能够保证训练的质量,提高运动员出手稳定性,对提高训练质量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3],能有效促进我国冰壶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开展。
以哈尔滨市22名冰壶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对他们进行悬吊训练,探索提高冰壶运动员专项技能的科学训练方法与手段。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研究悬吊训练的相关文献20余篇,并登陆研究悬吊训练的专业网站,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依据研究内容设计问卷,邀请冰壶专家、冰壶教练员、运动员填写问卷,以确定本次研究的测试指标。
1.2.3 专家访谈法
设计访谈提纲,使用拟定好的访谈提纲与主要问题对冰壶教练员、知名冰壶专家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1人、国家队教练3人、黑龙江省队教练1人、哈尔滨市队教练1人。就本次的研究思路、实验设计、数据统计、理论分析等内容进行咨询。
1.2.4 实验法
1.2.4.1 实验时间和地点
本次实验安排在2016年7~9月,共计8周,每次训练时间安排在下午训练课15~17时之间。为降低外界因素的影响,训练及测试地点均安排在国家体育总局长春冰上训练基地的室内冰上训练馆及体能训练馆。
1.2.4.2 实验分组与控制
将22名哈尔滨市冰壶运动员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对两组队员进行预实验,保证两组队员之间的测试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本实验测量运动员的平衡能力采取闭眼单腿平衡的方式,以坚持最长时间为标准。投掷冰壶准确性测试采取投壶入营并计分的方式,以投3次总成绩为标准。投冰壶圈直径分别为4、8、12 ft(英尺),每个圆形间距为0.5m。投入4 ft圈计3分,投入8 ft圈计2分、投入12 ft圈计1分。为避免误差,实验前后各项内容测量均由本人独自进行。同时为了避免单次测量发生意外造成数据不准确,各项数据均为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1.2.4.3 训练手段与要求
为了更好地证实悬吊训练理念与冰壶运动专项训练的契合性,选取了4个动作为本次实验的训练方法,4个动作分别为:悬吊俯卧撑、悬吊双手俯卧撑瑞士球、悬吊俯撑收腹、悬吊俯撑侧提膝。具体动作标准如下:
1.悬吊俯卧撑:运动员脚着地支撑,双手握于悬吊带上,进行俯卧撑训练。
2.悬吊双手俯卧撑瑞士球:运动员双脚置于悬吊带上,呈俯撑姿势,双手撑于瑞士球上进行静力支撑。
3.悬吊俯撑收腹:运动员双脚置于悬吊带上,呈俯撑姿势双手撑地,靠腹部发力向上提臀收腹至最高点后回到起始位置为一次。
4.悬吊俯撑侧提膝:运动员双脚置于悬吊带上,呈俯撑姿势双手撑地,靠腹部和大腿发力,向前提膝至体侧最大角度后,按原路径返回,之后向另一侧提膝至最大角度后再返回起始位置为一次。
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和实验组运动员均按照原有正常的训练计划进行体能和技术训练,对实验组运动员加入悬吊训练干预。实验为期8周,1~2周为适应阶段,3~6周为巩固阶段,7~8周为提高阶段。每周安排3次悬吊训练,具体时间安排在周一、三、五的训练准备活动之后,正式训练开始部分之前。实验组进行悬吊训练期间,对照组则运用仰卧起坐、背起、侧身提拉、悬垂举腿等4种训练方法进行腰腹肌训练。随着实验过程的深入,训练负荷适当调整,以达到刺激运动员身体机能发展的目的。为保证传统训练方法与悬吊训练的训练强度一致性,起初在每组训练之后进行心率测试,通过调整传统训练方法的训练量和训练负荷,将队员的心率保持在135~145次/min(表1)。
表1 实验组运动员悬吊训练干预安排Table 1 Interference Arrangement for Athletes’Suspension Training in Experimental Group
2.1.1 各项悬吊训练指标
对照组运动员通过8周正常的训练,各项悬吊训练指标均有一定变化,如表2所示。悬吊俯卧撑成绩由20.4±0.2次/min提高到22.3±0.3次/min,实验前后呈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三项内容虽有提高,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8周的训练对发展核心区域力量及稳定能力无明显效果。经过8周的正常传统训练,对照组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训练中针对核心区域稳定能力的训练效果不明显,因此各项悬吊训练指标变化不明显。
表2 对照组运动员悬吊训练指标变化表(x)Table 2 Change Table of Suspension Training Indexes for Athletes in the Control Group(Average)
表2 对照组运动员悬吊训练指标变化表(x)Table 2 Change Table of Suspension Training Indexes for Athletes in the Control Group(Average)
测试时间 悬吊俯卧撑/次·min-1 悬吊俯撑瑞士球/s 悬吊俯撑收腹/次·min-1 悬吊俯撑侧提膝/次·min-1实验前20.4±1.2 31.4±1.3 18.8±1.1 11.3±0.7实验后 22.3±1.4 31.9±1.2 19.5±1.4 12.2±0.4增幅 1.9±0.4 0.5±0.2 0.7±0.2 0.9±0.2 P <0.05 >0.05 >0.05 >0.05
2.1.2 专项技能
对照组运动员在8周训练后,单腿闭眼平衡能力略有下降,投掷冰壶准确性方面,3次投掷的总成绩提高0.2±0.1分,但两项指标的变化幅度均不明显,如表3所示。在对照组8周的传统训练中,没有刻意的安排平衡能力方面的训练,因此平衡能力变化不大。而在投掷冰壶方面,8周内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技术训练,但由于训练时间较短,因此成绩提高不够明显。
表3 对照组平衡能力及投掷准确性变化(x)Table 3 Changes in balance ability and throw accuracy of the control group
2.2.1 悬吊训练指标
在8周的悬吊训练干预后,对比实验组运动员实验前后各项悬吊训练指标成绩发现,实验前后各项成绩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如表4所示。8周具有针对性的悬吊训练,重点发展了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因此在各项悬吊训练指标均有提高。因为实验组队员的训练方式与测试方式一致,因此悬吊训练测试指标的提升是在意料之内的。
表4 实验组运动员悬吊训练指标变化表(x)Table 4 Change indicator of suspension training index for athletes in experimental group
2.2.2 专项技能变化情况
对实验组运动员在8周训练后,在仅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干预的情况下,实验组运动员平衡能力和投掷冰壶准确性方面均有显著性提高(表5)。说明悬吊训练对发展冰壶运动员平衡能力和投掷冰壶的准确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表5 实验组平衡能力及投掷准确性变化()Table 5 Changes in balance and throwing accura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表5 实验组平衡能力及投掷准确性变化()Table 5 Changes in balance and throwing accura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测试指标 单腿闭眼平衡/s 投掷冰壶准确性/次实验前28.8±0.2 5.1±0.2实验后 41.3±0.2 6.3±0.2增幅 12.5±0.2 1.2±0.2 P值 <0.05 <0.05
经过对照组和实验组运动员各项悬吊训练指标以及专项技能变化情况的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组运动员与对照组运动员在各项指标的增长幅度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在悬吊俯撑瑞士球、悬吊俯撑收腹以及单腿闭眼平衡成绩方面出现了高显著性差异(P<0.01),如表6所示。由此可见悬吊训练对于促进冰壶运动员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以及专项技能方面均有明显效果。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悬吊训练与专项技能指标增幅比较()Table 6 Comparing the increase rate of suspension training and special skill index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悬吊训练与专项技能指标增幅比较()Table 6 Comparing the increase rate of suspension training and special skill index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组别 悬吊俯卧撑/次·min-1悬吊俯撑瑞士球/s悬吊俯撑收腹/次·min-1悬吊俯撑收腹/次·min-1单腿闭眼平衡/s投掷冰壶准确性/次实验照组 4.2±0.4 10.7±0.7 4.5±0.6 2.7±0.4 12.5±0.2 1.2±0.2对照组 1.9±0.4 0.5±0.2 0.7±0.2 0.9±0.2 -0.4±0.2 0.2±0.1 P <0.05 <0.01 <0.01 <0.05 <0.01 <0.05
悬吊训练是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的模式。在悬吊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身体重心始终处于平衡稳定——失衡不稳定——平衡稳定的动态变化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人体核心区域肌肉发力来维持身体的平衡[4]。在竞技体育中,平衡性好的运动员在运动中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从而使运动中的技术动作更加合理有效,为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核心稳定性对身体的平衡非常重要,核心稳定性是中枢神经系统通过支配核心区的整体肌和局部肌协同作用来实现的。整体肌是人体的表层肌肉,属大肌肉群,局部肌是深层肌肉,起到维持身体姿态的作用。当身体处于非稳态下进行训练时,对深层肌肉刺激效果显著。悬吊训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不稳定界面下刺激深层肌肉,更有效地激活深层小肌肉群,达到稳定性训练的目的。因此通过悬吊训练,能够发展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促进核心稳定性的提高,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平衡能力。
冰壶作为一项冰上运动项目,且运动员与冰面产生直接接触,因此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不同于陆地项目[5]。第一,冰壶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超强的躯干稳定能力,核心力量是维持整个身体稳定的关键,在行进中的擦冰动作同样需要核心力量来维持身体的正确位置。第二,平衡素质。冰壶的运动界面是冰上,是不稳定的,运动员需要在冰上进行比赛,运动员的活动界面也是不稳定的,良好的平衡素质是冰壶运动员的基本能力,也是需要着重训练的专项能力[6]。冰壶运动员的投壶动作需要维持身体动作稳定,期间各方肌肉需要力量维持运动员在整场比赛中有良好的投壶力量。第三,动作协调能力。冰壶运动需要在不稳定的界面上行进,同时伴有肢体多向的活动,良好的动作协调能力将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在冰上进行各种技战术动作。第四,肌肉本体感受能力。首先冰壶赛道长达45.720米,这对运动员的视觉深度提出了要求,也就是对神经的调节与控制能力提出了要求;其次,运动员投壶需要神经对肌肉进行细节上的调控,投壶方向、力量都需要非常的精细;再次,运动员在维持身体姿态的过程中,需要肌肉的本体感受来确认身体的姿态,并进行调整。
冰壶运动在项群理论中,属于一项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的运动项目[7]。它要求投壶的准确性,“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准确性是冰壶运动实施战术并取得胜利的关键,为达到精准投壶的运动要求,冰壶运动要求运动员在极远的距离外能够准确的将冰壶投掷到固定的区域。对于冰壶运动而言,在投掷冰壶的过程中,需要运动员具有一个稳定的身体位置,从而保证冰壶出手的稳定[8]。稳定性力量是通过多环节的肌肉协同发力,投掷冰壶出手时对冰壶精准地控制需要运动员长期训练的积累,是一个不断熟练的过程。冰壶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需要通过手臂来控制冰壶前进的方向,躯干部位稳定性的增强[9],能够为运动员出手时提供一个更为稳定的支点,从而保证投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而悬吊训练是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的核心区域力量训练,能够结合冰壶运动特点,提高躯干在不平衡状态下准确发力的能力。悬吊训练能够发展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从而间接地促进了冰壶运动员投掷稳定性的提高。因此冰壶运动员进行悬吊训练,能够使体能更加专项化,提高技术动作运用时的经济性,为提高专项技能提供保障。
通过8周悬吊训练干预,冰壶运动员核心区域力量及核心稳定性有显著性提高,同时运动员的平衡能力和投掷冰壶的准确性也有显著性提高,说明悬吊训练能够促进冰壶运动员专项技能水平的提高。悬吊训练与冰壶运动所需的专项力量结合较为紧密,通过提高冰壶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促进平衡能力的发展,为运动员投掷冰壶时提供相对稳定的支点,从而提高运动员投掷冰壶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悬吊训练的难度系数较大,运动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后参加悬吊训练;悬吊训练作为传统量训练的辅助手段,需规划好训练计划的比例安排;悬吊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需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训练量与训练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