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 王一如 姜超
摘要:交椅作为明代家具中折叠坐具之代表,萨文纳罗拉椅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典型的折叠椅,两者在结构、造型、使用阶层、功效用途及家具设计史上之地位等诸多方面,有广泛共通点。通过初步分析,两者应是在各自文明体系内独立发展形成,18世纪前没有相互影响,可作为中西传统座椅的典型。本文以这两把椅子为例,通过文献探讨和图像分析,比较明代和文艺复兴这两个特定文明历程中的家具,在审美认知、制造工法、设计理念、装饰风格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探讨不同文明形态下所凝结的工匠传统,及对当前产品设计理念的影响。
关键词:明朝交椅 文艺复兴家具 家具设计 中西方设计比较
引言
明代是中式传统家具发展的巅峰时期,北京著名建筑师杨耀先生于上世纪中叶,通过的《明式家具研究》一书展开系统整理Ⅲ至今,明代家具的各个方面已经被国内外学者反复研究。文艺复兴,作为在西方人文主义蓬勃发展的阶段,创造出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此一阶段的家具也被世人反复研究。对两个阶段家具的比较研究,是近年来我国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硕博士生毕业论文的热门议题。相关研究从文化、符号、审美、装饰、造型特征等家具设计相关的都作了深入详实的论述分析。
细读文献,大多是从某一具体面向展开,从整体至个案穿插比较,宏观如中西家具文化的比较,微观似家具的表面装饰纹样差异分析,都是依据现有资料可及性的原则,拿东西方不同类别的家具来比较,既无家具类别的一一对应,也少有使用阶层的对等比较。探究上述原因如下,两个文明体系在16世纪时的表达形式有很大差异,若逐一比较会带来以偏概全的嫌疑。
事实上,从具体两件家具的比较中可能更容易探求两个文明体系在造物工艺与社会精神层面的差异,也能使设计历史的比较研究聚焦在具体对象上。本研究基于两款座椅单体的比较,用以验证前人研究,亦能将以往的成果体现在更为典型与具体的载体之上,以便人们加深上述研究成果的理解。
二、交椅与萨文纳罗拉椅
(一)明代交椅(如图1)
明代椅类家具主要是圈椅、官椅、交椅三类。交椅是汉朝时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杌”发展而来,交杌古称“胡床”,形式如同我们现在日常熟悉的马扎(如图3)。在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的年代,可折叠的胡床便于携带,著名文物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李白名篇《静夜思》的解释就说他提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传入中原后,变成行军打战时供将领休憩的坐具,发展到宋朝时有高的靠背可以依靠,称之为“行椅”,如同我们在关于杨家将的影视作品中看到战场上给佘太君所设的座椅(如图4)。南宋时,交椅逐渐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宋朝绘画中可以看到(如图5、6)。到了明朝,结合当时家具设计的雅致耐用的风气,交椅作为座椅类家具的典型式样之一,发展成相对稳定的样态,根据使用阶层的社会地位差异,形成装饰细节和纹样差异的各种式样。现存的明交椅基本上都是为士大夫阶层所打造,保持了明朝家具一贯的简朴自然的风格。到了清朝,为了迎合满人贵族的狩猎传统,加之清代家具本身的装饰风格,交椅发展出更多华贵繁琐的细节。
(二)萨文纳罗拉椅(如图2)
萨文纳罗拉椅因意大利天主教著名僧侣萨文纳罗拉(GirolamSavonarola,1452-1498)喜欢使用这种可折叠的扶手椅而得名。文艺复兴时期书房或教士的房间空间都有限,这种可以折叠,方便收纳的椅子被普遍使用,成为此一时期日常座椅的典范,在不少绘画中都能看到。经由日本设计师光藤俊夫所著的《世界の椅子绘典》一书中根据时间次序排列的西方经典座椅图样,结合西方文化发展脉络推测,萨文那罗拉椅的交叉折叠方式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的古埃及马扎(如图7),经公元前500年古希腊的折叠凳(如图8),公元前100年古罗马的塞拉·克尔利斯椅(如图9),确定与折叠转轴同向而坐的座椅形式,再经7世纪初中世纪法王达戈贝特青铜座椅(如图10),到文艺复兴早期的但丁椅(如图11)和14世纪便携的主教椅(如图12)等各种折叠椅发展而来。这类“X”形的折叠座椅形式至今还被广泛采用,在传统式样西式座椅设计中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变体。
(三)比较的可行性
从折叠椅发展历程看,明朝交椅和萨文纳罗拉椅都以马扎为原型,经不同文明进程,在同一历史时间,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样态在多个方面都有可比性,具体如下:
1.两款椅子在功用和形式上有共同点,而在设计初衷上却有差异,前者出于方便携带考虑,后者基于方便收纳概念。
2.基于前文对两把椅子发展历程的分析,应该都是从马扎这一基本形式发展而来,但是大约在同一時间,在东西方分别发展成截然不同的工法、材型、操作方式、受力方向、造型体量。
3.两款椅子在空间轮廓上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曲直结合的方式,两种曲线恰是两种文明在同一事物上的不同表达效果。
4.相较于其他同类椅子在表面处理及雕刻型态等装饰面上的差异,这两把同一时期同一类别的椅子,反映了东西逻辑思考方式差别。
5.两款椅子在设计史上的地位类似,都被奉为座椅设计的经典,前人关于明朝和文艺复兴时期家具的比较研究中,都被频繁提及。
6.两款椅子发展反映出截然不同的造物价值观,明朝交椅到了清朝变成皇族的专属,远离之前明朝家具赖以生存的士大夫阶层,创作也趋于庸俗化;萨文纳罗拉椅在对自我形式的不断变革中,逐渐从知识分子走向普通家庭。
基于上述面向异同,本研究以明代交椅与萨文纳罗拉椅为对象,比较两把椅子在结构形式、选材用料、制造工艺、装饰处理、人体需求考虑等方面展开比较,结合文献材料,分析明朝和文艺复兴两个阶段在审美认知、工匠传统上的不同,进而探讨东西方在思维观念和文化意识上的差异。
三、比较分析
(一)组建与材料的差异
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优质木材如黄花梨、紫檀木等,开启了明朝硬木家具的制作风潮,明朝工匠多以紫檀、花梨、铁力木和红木等硬质的木材为原料制作家具。来自东南亚的硬木材料稀缺金贵,客观上也成为明朝家具采用简洁框架形式的原因。更深层次来看,是明朝工匠对家具所表达精神内涵的重视。文艺复兴时期的座椅普遍以胡桃木为主体,配合适当的雕饰和金属镶嵌,萨文纳罗拉椅在选材上因使用阶层差异有象牙、铸铁甚至是兽骨(见附录)。
从(图13)和(图14)两把椅子的组件分析图可见,交椅的椅面是可折叠的柔性材料,即便交椅除去装饰性牙角和金属饰件,其组件种类和材料类型也多于萨文纳罗拉椅。而在材料使用的体量上,交椅用线型木材搭构座椅的框架结构,长的椅背曲线是由榫卯技术逐段拼接而成;萨文纳罗拉椅所用也是线型材料,由整个块木切割而成,加上其运用最简单的拼装,密集的面状排列,相比交椅会使用较多材料。相比萨文纳罗拉椅,明代交椅的制作,要求工匠有更高的技艺。从事交椅制作得工匠,对多种材料的掌控和理解能力要求,也要高于从事萨文纳罗拉椅制作的工匠。
(二)形态、尺寸及人机工程分析
同样是折叠椅,明朝交椅入座者是垂直转轴方向而坐,而萨文纳罗拉椅是与转轴方向平行而坐,交椅的轴钉分两边,没有贯穿,(如图5)宋朝绘画中所示,方便搬运携带。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也发展出和明代交椅相同折叠方向的折叠椅(如图15),只是这款椅子明显带有哥特式遗风,在装饰上基本借鉴传统建筑的细节,相对粗犷,也没有特定的名称,但其结构和明朝交椅较接近,活动组件更较多,略显繁琐。其影响力远不及本文所讨论的两款椅子。
(如图16)是在三维建模软件rhino中对两款椅子典型轮廓的曲率分析图,可见明朝交椅和萨文纳罗拉椅都有曲线过渡的造型处理,但前者的曲率过渡更为柔和自然,后者的相对跳跃且随意。明代交椅椅背到扶手“Q”形的过渡,鹅脖到椅腿的切线过渡,大小曲率顺畅变化,轮廓赋予视觉柔美舒适的感受。萨文纳罗拉椅整体感观像动物的胸腔骨架,数量众多的相同椅腿前后对称排列,是其最大造型特点。萨文纳罗拉椅的椅腿曲线轮廓,是大半径小曲率重复地等值反向转换,视觉上缺少变化,略显无趣。结合明代座椅本身简约轻巧的造型特点,因此,从视觉效果上比较,明代交椅远超萨文纳罗拉椅。
从(如图17)和(如图18)两款椅子的测绘图尺寸看,椅面的离地高度大致相当都是50公分左右。现代座椅设计,椅面高度都是40公分左右,一般身高的东方人坐在50公分椅面上,脚就会离地,会给膝盖和髋部增加负担,于是交椅设置了脚蹬解决这一问题;而萨文纳罗拉椅没有相关的考虑,这也可能因东西方人的体形差异。在椅面宽度上,明朝交椅接近50公分,萨文纳罗拉椅只有35公分;在椅面深度上,明朝交椅为35公分,萨文纳罗拉椅接近40公分。在扶手间距离上,即人落座的实际空间,明朝交椅接近70公分,远超过萨文纳罗拉椅的50公分;萨文纳罗拉椅的椅面水平且硬质,使用时常配坐垫。靠背设计上,明代交椅是与入座者以竖直方向的面接触,萨文纳罗拉椅是以水平方向的面接触。就高度来看,交椅从胸椎向下开始支撑身体,萨文纳罗拉椅对应的是其中几节腰椎。交椅的扶手从靠背由上往下的角度看,落座的人倚靠扶手时需将双臂拾高略微耸肩;而萨文纳罗拉椅的扶手基本是水平的,落座之人自然下垂肩膀就可以,从这一点来看,交椅为了环状的靠背形式一定程度上损失了舒适性。通过上述分析,整体上交椅比萨文纳罗拉椅有更完善的人机工程思考,只是在扶手上为了架起双臂会有一些缺陷,考虑到交椅使用的士绅和官宦阶层,如此设计可以强化坐姿的威严感。萨文纳罗拉椅作为修道士便于收纳的坐具,在舒适性上没有特别细致的推敲,也在情理之中。
由分析可得,明代交椅在美学效果,人机工程,携带便利度等方面远超过同一时期文艺复兴的折叠椅。
(三)工造和裝饰
明朝家具特殊的加工工艺正是其柔美造型和简朴用料的保障,其中广为称道的是“榫卯”和“攒边”,由于交椅没有硬质的椅面,所以就没有用到后一种,主要是运用楔钉卯(如图19)连接造型中曲率突变的位置,制作考究的以金属件包裹进行加固且装饰。这就完全赖于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对材料运用的“悟性”。制作萨文纳罗拉椅,在工艺上最大难点是如何保证数量众多椅腿(如图20)尽可能一致:一样的尺寸,一样的孔位和孔径,才能确保所有组件能够整齐划一地协调成一把座椅,这就有赖于西方良好的几何传统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机械的重视。就这—项来看,明朝交椅仰赖工匠高超的技艺,萨文纳罗拉椅则得益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数理逻辑。萨文纳罗拉椅的设计有今天参数化设计、标准化、模块化的雏形,而这也正是现代文明赖以进步的基础。可以想象其设计者也是一位精通机械、几何、数学等多种知识的文艺复兴“全人”。
装饰手法上,两款座椅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在座椅上的雕刻,金属、宝石、玉器、象牙等装饰材料的镶嵌。所不同的是,明朝交椅在椅背上采取的平面图案雕刻,同样的位置萨文纳罗拉椅运用的是更为立体的雕刻,这应该属于东西雕刻文化的差别。在“脚踏”、“角牙”等位置,明代交椅也会就有一些立体雕刻的装饰,但总的来说也是比较克制,这与当时明朝士大夫阶层崇尚的“简朴自然”审美认知相一致。萨文纳罗拉椅在扶手、椅脚、椅面第一块材料等也有各种形式的雕刻,但当时家具设计受建筑艺术及东方艺术的影响而在图案装饰中表现了概括、简练的风格化特点,这在附录中萨文纳罗拉椅的各式图例中可以看到。
(四)比较分析小结
交椅作为明朝家具的典范,当时工匠以雇佣关系为基础,从事工艺美术式的创造,需要社会环境的普遍认同才能富有生命力。明朝家具的审美传统,其实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对“儒”、“释”、“道”文化普遍认同的物化表达,明末开始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层出不穷的社会动荡,使知识分子的文化归属感不断减少,家具的世俗化风气必然上升,加之清朝少数民族皇权更为集权的专制统治,交椅成为贵族专属(如图21)。对交椅新的设计和思考都集中在或迎合皇权或为世俗祈福平安的装饰层面。萨文纳罗拉椅的设计初衷就有以简洁方式降低人工成本的批量生产情怀。事实上从早期的宗教人士和贵族到之后的知识分子以及后面的普通大众,萨文纳罗拉椅在普遍使用中作为原型进一步展开了关于坐具的思考,如附录所见,今天还有大量的变体被设计出来。
前文对明朝交椅和萨文纳罗拉椅在材料、尺寸、形态、工造、装饰等若干层面的比较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明朝交椅在制作工艺和用户使用层面的考虑远优于萨文纳罗拉椅。
2.两款椅子在装饰层面上的风格由于东西文化差异,大相径庭,但总体上两把椅子在这一时期的装饰都比较简洁克制。
3.两款椅子所仰赖的造物价值有所差异,明朝交椅是为了迎合当时士大夫阶层“简朴自然”审美认知,工匠通过精湛工艺细致推敲,物化此一社会哲学精神;萨文纳罗拉椅的标准化部件则反映了设计者对于机构的巧妙构思,且一定程度上带有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思维。
结论与思考
学者袁鸿牧,在其题为《明式家具与文艺复兴式家具审美比较研究》的硕士毕业论文中,比较了明式家具和文艺复兴时期家具在造物和文化层面上的各自特点如下:
造物面上,明式家造型上富有线的艺术魅力;材料上讲究自然纹理之脉与求自然本色之美;装饰简洁、典雅;工艺上注重技艺的合理结合。文艺复兴家具功能组合多变;造型上注重数的艺术造诣;材料上丰富用材之妙与追求华丽富贵之作;装饰华丽、精美;工艺上注重技艺的极致凸显。
文化性上,明式家具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宗教意识,三者互相影响渗透;体现了重视体验的感性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古朴典雅的审美观念,追求内在和谐之美的审美趣味,物化人格魅力的审美理想;拥有“经世致用”的设计理念。文藝复兴家具体现了将科学发现作为核心思想的宗教意识;强调探索的理性文化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富丽华美的审美观念,追求外在形式之美的审美趣味,彰显人文主义的审美理想;拥有“理性主义”的科学设计理念。
本文所研究的两款折叠椅,都以马扎为原型,经由不同文明进程,在同一历史阶段,发展出截然不同的样态,对两把椅子的比较研究,印证了前人研究所列明朝和文艺复印两个时期家具设计工艺和文化理念。明代交椅所达到的工艺水平和对用户体验的关注,是当前略显浮躁的设计实践值得学习的内容。今天,在经常惊叹欧美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工业设计水平时,我们亦可借由对明朝家具的剖析,回归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深入协调材料和造型的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设计态度和专业技能。萨文纳罗拉椅关联批量化的设计思考模式,类似现代设计服务大众的初衷。当前以其作为原型的改良,发开不断丰富的座椅形态,顺应社会技术发展,迎合时代审美认知的创新模式,正是设计的生命力所在,亦能够开启我们基于传统思考设计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