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地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新方向

2018-11-27 09:59韦文定张天让
西部资源 2018年6期
关键词:斑状黑云母硅化

韦文定 张天让

摘要:本文通过对广东省仁化县黄沙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矿区地质特征,控矿因素,通过对该区控矿构造深部钻探揭露发现较好的矿化,从而认为牛澜断裂既是控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的新认识。该认识为诸广岩体南部铀矿找矿提供了新的线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铀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牛澜断裂

1.区域地质背景

黄沙地区地处诸广岩体南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闽赣后加里东隆起西南边缘与湘、桂、粤北海西一印支拗陷的刚柔结合部,处在九峰一大余东西向隆起、万洋一诸广南北向隆起和北东向万长山隆起的复合部位,是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聚集地。

区域内岩体外带出露的地层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次为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及第四系。其岩性特征主要为,震旦一奥陶系:环岩体广泛出露,为岩体的主要围岩。属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砂泥岩为主,间或夹碳酸质岩石,岩石均遭受轻微变质,与岩体接触部位有明显烘烤边和角岩化。地层含铀量4x10~8x10,最高可达36x10(含炭地层)。泥盆系一三叠系:岩体外围零星出露,为岩体的次要围岩。海相碳酸盐建造为主,部分滨海相或陆相碎屑岩建造,灰岩为主,砂岩次之,少量页岩夹煤层。地层含铀量2x110~4x10。

侏罗系一古近系:岩体外围零星出露,为岩体的次要围岩。除早侏罗世局部发生海浸而沉积了砂岩、泥岩外,基本为陆相沉积;白垩纪一古近纪以内陆河湖相、山间盆地或断陷盆地的碎屑岩建造、类磨拉石建造及红色建造为主。晚侏罗世以来各地层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表明本区在这一时期发生过多次构造运动。地层平均含铀量在6x10~10x10之间,其中红盆中的部分浅色层铀含量大于15x10。

该区域岩浆活动频繁,区域内大面積出露的侵入岩为三叠纪花岗岩(yT),其次是侏罗纪花岗岩(yJ),其成岩年龄388Ma~105Ma。

区域内岩体中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主要为北东向断裂,其次是北西西向断裂,再次是近南北向断裂和北东东向断裂。区域内已初步确定的有北东向南雄断陷带(以南雄、江头断裂为边界)、百顺断陷带(以牛澜、百顺断裂为边界)、长江断陷带(以塘洞一胡坑、成公坳断裂为边界),分别受南雄、牛澜、塘洞—胡坑断裂控制。这些断陷带控制了区域内全部铀矿床和大部分铀矿点的产出,系控制矿田的构造。

2.矿区地质概况

2.1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简单,仅在局部见第四系。

第四系(Q):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及河谷两侧。主要为残积、坡积和冲积的砂、砂质粘土、砾石等。

2.2岩浆岩

该区处于多期、多次侵入体叠置交错产出形成的岩浆侵入期次繁杂区(黄沙岩浆活动中心)。出露的岩浆岩主要有:

(1)二叠纪晚世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P2):属水源岩体的一部分,岩性为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小岩基产出,占工作区面积的50%左右。该岩体呈近东西向展布,被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可见烘烤边。岩石为灰白色、砖红色,呈细粒含斑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次要矿物主要为黑云母,极少见白云母。工作区内露头较少。

(2)三叠纪晚世中粗粒、中粒或中细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yβroT3):主要出露于工作区北端。岩石为灰白色,多具风化,呈中粗粒、中粒、中细粒(以中粒居多)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次要矿物为黑云母和白云母(岩体自变质产生)。

(3)侏罗纪早世粗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yβJ1):为工作区南面主要侵入岩。岩石呈灰白色,具粗中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次要矿物为黑云母。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含量一般10%~15%,局部达20%左右,或少于5%,有些部位呈定向~半定向排列。

(4)白垩纪早世细粒二云母花岗岩(yβmK1):呈岩脉产出,主要为东西或近东西向,次为北东向,规模大小不等,长数十米至200多米,宽数十厘米至3~4m。岩石呈灰白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次要矿物为黑云母、白云母。

2.3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发育,规模悬殊,按展布方向可分为北东向、北东东向和近东西向几组。

北东向断裂:牛澜断裂系区内主要构造,为区域性大余一南城深大断裂的组成部分,是区内规模最大的区域性构造。区内出露长4.4km,宽一般为3~10m,最宽可达12~20m,,倾向南东(局部北西),倾角55°~85°。膨胀收缩,分支复合明显,部分地段沿三叠纪早世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yβpTl)和三叠纪中世粗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y/T2)岩体接触带延伸。硅化断裂主要由白色块状粗晶石英岩、褐红色一白色中晶和中细晶石英岩、硅化花岗碎裂岩。角砾岩以及少量糜棱岩组成,局部充填有黄色、淡红色微晶石英和穿插有玉髓石英细脉,属压扭性构造。地貌上往往形成陡坎、悬崖,甚至隆起整个山脊。是主要的控矿、导矿构造。

北北东向构造:规模较大的主要有百顺硅化断裂带,于工作区北东端切人,断裂全长26km,宽5m~12m,走向45°~50°,倾向北西(局部南东),倾角70°~80°,主要由白色块状热液石英岩、硅化碎裂岩、硅化绢云母化碎裂花岗岩等组成,两侧平行构造较发育,属压扭性构造。

近东西向构造:区内主要为辉绿岩墙(脉)。

2.4热液蚀变特征

区内伴随构造热液活动产生的围岩蚀变种类繁多,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水(绢)云母化、钠长石化、黄铁矿化、红化、赤铁矿化、碳酸盐化、萤石化、高岭土化、褪色化等。在黄沙地区,蚀变水平分带明显,即以硅化或红化为中心,向两侧依次为水(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局部有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上述蚀变中,与铀矿化关系最密切的为硅化、红化、黄铁矿化及辉绿岩的褪色化。

2.5铀矿化特征

黄沙矿区属花岗岩(或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脉型,矿化受牛澜断裂与其次级构造相交组成的圈闭构造和锐角楔形部位控制,产于与牛澜断裂成锐角斜交或近平行的辉绿岩中。矿体形态呈等轴状、透镜状、扁豆状、漏斗状,沿倾向延伸深度大于或等于走向长度,但规模不大,主要矿体平均品位0.060%~0.095%。近矿围岩蚀变为硅化、红化、黄铁矿化。

3.找矿远景

根据2014年黄沙地区乌泥坑地段牛澜断裂的深部揭露,发现较好矿化(品位0.064%,视厚度1.31m),矿化受牛澜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主要赋存在牛澜断裂碎裂岩中,其中局部裂隙发育,裂隙内见有黄绿色的次生铀矿矿化,主要矿化蚀变为赤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等。

依据控矿因素,可知牛澜断裂与烟筒岭断裂靠拢、合拢地段,该断裂的拐折地段,该断裂上、下盘次级构造及主、次构造相交的楔形部位,多组构造交汇部位,绿色蚀变发育处,红色和灰黑色玉髓石英脉体及红化(赤铁矿化)、胶状或粉末状黄铁矿化等,可作为工作区的主要找矿标志。

乌泥坑地段异常点多分布在牛澜断裂及其上下盘次级构造中,受控于牛澜断裂沿三叠纪晚世中细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yβmT3)和二叠纪晚世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yβ,/P2)岩体接触带地段,牛澜断裂与烟筒岭断裂靠拢地段,牛澜断裂与北北东、近东西向断裂复合部位。在发现的伽玛总量晕圈中,从晕的规模、形态及所处的地质条件来看,y晕具有较好的致矿y晕特征,该地区y晕处在牛澜硅化断裂带及其上盘近东西向次级硅化断裂夹持区内,牛澜硅化断裂带走向北东,倾向北西,近东西向断裂倾向南,两条断裂构成楔形地块,故我们认为y晕和牛澜断裂的叠合部位为铀成矿有利部位。

4.找矿新方向

区域上,牛澜断裂全长60公里,宽一般0.7~20m,最宽37m,走向55°~65°,倾向南东(局部北西),傾角76°~88°或近直立,具明显的膨胀收缩、分枝复合,部分地段沿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与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粒斑状花岗闪长岩岩体接触带延伸。硅化断裂主要由热液石英岩、玉髓岩、硅质角砾岩、强硅化花岗岩等组成。断裂属压扭性,多次活动。前人勘查中发现牛澜断裂带控制的231矿床、22号矿点等产于其上、下盘的次级构造或次级构造与辉绿岩交汇部位,认为牛澜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控矿和导矿构造。近年勘查中发现牛澜断裂往深部变宽,成分变复杂,且在深部有多个钻孔见到工业铀矿体,以往揭露的铀矿化最低赋存于200~300m标高,新近揭露的产于牛澜断裂带主带内的铀矿化主要分布在1~41m标高。区域性牛澜断裂带深部发现工业铀矿体,改变了过去认为牛澜断裂带是控矿导矿构造而本身不含矿的观点,拓宽了找矿思路。

根据黄沙地区牛澜断裂找矿的新发现,诸广整装勘查区找矿有了新的方向,为复活老矿区,科研工作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斑状黑云母硅化
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热镀锌汽车板斑状缺陷形成机理及改善措施
黑云母的标型特征简述
黑云母温压计在岩浆系统中的适用性研究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红石泉伟晶状白岗岩型铀矿黑云母特征及成矿作用*
斑状饱和介质的粘弹特性表征与地震波模拟
新疆东戈壁钼矿床斑岩体特征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