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涛
摘要: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是洋溢着人性光辉,充满自由、趣味、关爱、人格之美的交往活动,应该总有“玩”的意味蕴涵其中。喜欢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这个事实。让学生乐意和你一起玩,你自己的视野必须开阔,知识积累必须丰富,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创意,你还得完全融入其中。
关键词:自由;趣味;关爱;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8-0236-01
在一般人看来,当教师的就得有点儿“杀气”,得让学生害怕你,但我认为,这对学生用的是“管”的办法,是从如何控制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好的教育教学应有“玩”的意味。
1.把自己的课堂“玩”精彩
大家都知道一个教学常识,就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学生的认知基础,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得到桃子”。但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问题——学生的情感基础。其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接受教师的建议,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情感因素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教学应尽量让学生感觉到好玩、有趣,让学生“玩”出学习兴趣,“玩”出对学科的感情。
我教学总的设计思想就是,凡是能让学生玩的课,就先让学生玩个够。需要走进大自然的,就领着学生到大自然中玩;需要学生动手实验的,就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做实验;需要自制模型的,就指导和帮助学生设计制作。
有些学科,比如数学,抽象性、逻辑性和严谨性较强,并且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有较高要求,让很多学生学習起来感到枯燥、吃力。这时如果一味地通过“玩”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恐怕是危险的。这就需要挖掘学科内在的“美”和“魅力”。总之,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玩”法,这“玩”的艺术就在于教师不强迫学生把知识的“盐”直接“吞”下去,而是把“盐”溶解在“汤”里,正好不咸不淡,学生当然会有滋有味地“喝”下去。
2.把课外活动“玩”丰富
有句话讲得好:不把全部的时间用于学习,学生才能顺利地学习。在课外,我和学生主要的交往方式就是一起玩——不讲学习上的事,也不谈人人都知道的一些大道理。我和他们玩,主要是根据他们的特点,共同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事。
有人可能会认为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实,让学生乐意和你一起玩,你自己的视野必须开阔,知识积累必须丰富,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创意,你还得彻底放下教师的架子,完全融入其中。与学生一起玩,还得长期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这就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如果教师对教育工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没有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就难以与学生玩在一起。
如果说让学生在活动中玩,是为了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水平的话,那么让学生在阅读中玩,经常和经典对话、和大师交流、倾听伟人声音、寻访英雄足迹,就是为了让他们汲取精神营养,拓展心智视野,增强生命力量。所以,我一直保持着和学生同读一本书的习惯。每年开学的时候,我就把本学期要读的书目告诉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购买,并且,每周都从自己的课时中安排一节读书课。一本书读完之后,我们就一起畅谈体会、抒发感想,美美地享受一顿大家共同烹制的精神大餐。时间长了,学生的内心就变得强大起来。
如果教师和学生一起能长期坚持这种“玩”法,你还有必要担心教育不好学生吗?因此,我体会到:喜欢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这个事实。我们不能把教育教学活动总是搞得那样严肃而死板,我们的教育教学应该是洋溢着人性光辉,充满自由、趣味、关爱、人格之美的交往活动,应该总有“玩”的意味蕴涵其中。这种“玩”的意味,不是来自单方面的,而是师生“摩擦”出来的;不是教师事前有意设计出来的,而是作为整体的师生交往,是教师和学生自然的情感流露;不是作秀,而是师生间的真诚和无言的感动;不是控制、支配、教导、规训,而是欣赏、关心,是师生情感与智慧的共同付出。
知识激励人脑,“意味”感动人心。年深日久,教育教学留存在学生记忆深处的,可能正是那些当时并不重要却在无意中感动人心的有“玩”的意味的平凡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