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项目都侧重于城市策展和社区营造这两个方面,并在这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对于当下作为设计师、规划者更应该做到的是两者相结合。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让当地的民众一起参与进来,民众会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去想这个事,可以发现这个街区更多不一样的内容。
对于后期与营造相关的事,例如规划的开放草地、花园等花园建设,都可以集思广益。在推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卷入当地的群体和更多的主题,在加入其他的力量共同努力下让过程更为顺利。
在落地实践之前,将此次改造分成四个阶段:1、参与式的研究和组织。2、参与式的规划设计。3、参与式的更新共建。4、参与式的共享和共生。通过这四个阶段,不断地融合当地资源,让大家参与进来,共同推动老城改造。
邱跃在论坛上表示:老城保护是一件需要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方面都参与的事。它不是文物局规划委的事,它是政府各部门的事,它不是名城保护工作者的事,是全社会各阶层的事,它不是今天、明天的事,它是永远的事。
城市在不断地前进、发展、更新。老城的复兴和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结合在一起的。法源寺是历史悠久的老街区,对于它的改造问题已经经历过无数次推敲,但最终都被否决。直至今日。在改造过程中,在保护的前提下更应该考虑到历史的传承问题。这个地区不同于其他,它的格局、它的机理、它的形式都是需要多家考量的。“院中有树、树下有房”是北京的特色,但对于树种也是有“桑柳榆槐不进宅”的说法,类似这样的北京特色都是应该传承保护下来,而不是将它们变成一片西方绿地。
刘伟是白塔寺会客厅厅长,在“白塔寺微妙会”活动中,团队一直在思考以何种方式去做旧城保护。在这个地区的一些原住民们有一个共同记忆,就是有一个集市,他们希望可以把这个集市还原,希望刘厅长可以帮助他们完成这个心愿。在刘厅长看来,如果可以通过他们和相关地方街区政府去协调帮助他们实现的话,这肯定是促成社区营造的一种可取的方法。一个文化的重视,能够给整个街区现有的住民和原住民,甚至于所有热爱北京文化的人们带来一次非常大的凝聚的机会。
文化的再生并不是文化的本身不能改变的再生,而是文化的再生基于今天的现实需求和政策环境下,如何用一种新的形态再生。这种再生需要更强的组织性,需要以社团的形式去完成。通过这种文化形态,能够给整个街区带来一种现实、生活的改变。唯一不变的是这里的原住民还有这些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现有的很多历史街区有政府统一的更新计划,但这种较好的机制并不能辐射到所有老街,所以就需要根据现有的政府机制还有街区整体维护的前提下去实现一个所谓的自主更新。
时至今日已经有试点在进行自主更新计划,在这些试点中可以建立公共自发参与社区事物的一种新的机制,建立保护协会,将政府资源、社会力量和社区参與,组成一股合力,共同推动街区的社会治理创新。
现如今,在街区更新中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是保护一个空壳,还要保护其中的文化。所以在更新过程中会着重去做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方面是对空间环境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人文环境的建设。
“聚力、协同、共生”是赵幸老师所说的更新模式的关键词。聚力是各种资源汇聚,是以社会组织和责任规划师为平台,尽可能把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包括社区参与都能够导入进来,共同推动风貌保护、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的创新。
资源来了就要运用好资源,做到政府和资源相协同,将资源利用率提升到最大。不依赖腾退政策,努力去推动一个社会有效地自主创新,达到一个共生的氛围。让政府、资源、社区形成一个长效机制,可以长期地运行下去,逐渐形成长期共生。
尤扬是城市设计节的总策划。她的团队主要是在上海做修改设计,在城市中做修改最先做的事就是寻找城市中的可改之处,想要进行修改就要去咨询政府确保它的合法性,在城市中做修改一定程度上其实政府是不会出钱去改造的。所以只能用这个项目去寻找投资人,利用投资人的影响力去协调各方参与其中。
尤扬现在主要工作是媒体人,她宣传团队做城市改造的意义,去吸引设计师、共建方一同参与进来。不同于以往,设计师以及共建方在改造设计中所面对的客户并不是所谓的甲方而是当地的原住民。他们贴近居民的生活,了解他们因为建筑问题所存在的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做宜民之事。接下来她会将把目光投向公共空间、楼道;社区内的配套设施停车,比如自行车停车、晾衣架、垃圾厢房;社区小型公共空间的改造;社区公共绿地。继续改变与人密切相关的东西。
北京在早期的地图上一直是拥有一个超大尺度和细碎肌理的城市,这种状态不是后天建造的而是之前就存在的。如今细碎的胡同、四合院的肌理和今天的城市建筑,在尺度上发生了巨大的冲突。这实际上是问题的核心,为了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在研究过程就提出:除了做恢复修建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社会的联系,但前提是应该保证空间本身的完整性,并且细碎的肌理是不应该被改变的。
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不少人会去想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城市?“一个好的城市不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而是同一个城市,不同的梦想。”这或许是最好的答案。所以,他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城市共生的概念,便开始在村子里做一些展览,去展示城市更新计划,并且希望原有的房子在不拆的情况下能够把一个展览编织到其中,使它变成日后整个城市发展的一个基本线索。设计的变化会与原来相差甚远,但看起来非常小,实际上只是在结构性上做了一些调整。一些公共空间的改造,是随着展览逐渐实施。
1.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VI系统展
汲取深厚历史文化,利用多元素表达街区特色建筑、肌理与更新计划理念。以视觉角度记载历史、传承历史、书写历史。
2.胡同植物家
从法源寺老街区认知北京的植物。相伴胡同人家最美好的邻居正是这些最亲民的胡同植物和他们的胡同植物家。
3.法源寺历史街区“悦游绿地图”行动
试图探讨和启动以植物为入口进行社区共建,从四个阶段建设持续宜居社区和生态文明与步行宜居老街区。
4.两杯两杯Pop-up Cafe
新一代嵌入式咖啡运营服务商,年轻人新生活方式的探索者。通过嵌入式与不同空间跨界联结,提供精品咖啡、创造先锋服务,让喝咖啡更有趣!
5.在地书架
书在老城,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时代的力量和本地深厚文化内涵的载体。这里是阅读、休憩的小天地更是时代力量的“文化现场”。
6.“向生而生&生生不息”一合相生活艺术设计小展
城市·法·源代表天、地、人三才聚合,亦是生生不息的古老智慧。在时间与空间的无界流动中,借天时取地利顺人和。此次法源寺更新论坛不仅有各界人士分享的关于老城更新的心得,同时还有为法源寺更新所做的具体项目的展示。
7.叙旧:旧物回收展
旧物的循环利用设计赋予曾经爱过的商品新的用途。一刹记起拥有它们那一瞬的欣喜和激动,让我们一起一起叙叙旧,续续旧。
8.旧爱设计展
以绿色生活为初心,公益环保为目的让拥有旧爱与新欢成为易事,让我们一起重新赋予旧爱新的灵魂与生命。
9.广德楼·四名汇智泰山皮影活动
泰山皮影被誉为泰山文化的“活化石”,让小朋友了解、观看、制作、表演泰山皮影,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10.四名汇智一“温馨小院儿”儿童绘画作品展
四合院是大人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是孩子们相互追逐玩耍…一四合院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
11.四名汇智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胡同摄影作品展“记录·我们的城市”
古色古香的胡同、豁达热情的老百姓成为老北京的特色文化。拿起相機,记录这座城市的时代文化。
12.艺术城市儿童工作坊系列
青少年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提供一份关于历史街区再改造的方案,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他们对于老街区的认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