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庆国
今年4月23日,是新四军老战士马文考同志逝世4周年忌日。我深深地怀念我的老领导,特撰文纪念。20世纪80年代初,我有幸在马老身边工作3年。他是我服务的首长,却更像老师和朋友。他虽然走了,但他的高尚品格、优良作风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时刻激励着我前行。
马文考,河北安平人,1925年5月20日生。他一生参加大小战役战斗几十次,立下赫赫战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抗战时期,他先后任八路军第三纵队青年教导营学员,抗日军政大学三团一大队学员,担任过抗大五分校二大队班长,新四军特务团营部书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特务团连副指导员,参加了冀中、苏北反扫荡,六合、枣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野战军一纵二旅四团连指导员,三野九兵团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六团连指导员,参加了泗县、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滕县、豫东、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第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六团营教导员,一七七团团长,南京军区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部长,第六十军参谋长,南京陆军学校副校长等职。
1950年,担任营教导员的马文考作为抗美援朝的先头军,乘坐九兵团第一趟军列开赴朝鲜。他进入朝鲜后,其丰富的侦察经验以及克服恶劣天气奇袭用兵的故事,在援朝部队中广为流传。他先后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华川阻击战。著名军旅作家、朝鲜战史研究专家、编剧何楚舞的纪实小说《最寒冷的冬天》中“暗度陈仓二、三”两节主要描述的就是马文考的事迹。1955年,他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中校,1964年晋升为上校。多年的征战使马文考身上留下了几十处枪伤,一到阴雨天枪伤就隐隐作痛。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劝他注意休息,他总是笑着说:“我已到离休年龄了,能在这有生之年多为社会做点贡献是我最大的荣幸。想想多少革命同志为新中国成立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与他们相比,我苦点累点算什么呢!”
马文考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战斗经验,他到哪个部队都承担训练任务。在南京陆军学校担任副校长时,学校中队队员的训练课目他都亲自过目、反复修改,对学员实战演习都亲临现场指导。人人都说他是个工作狂,上班非常准时,却经常忘记下班时间,甚至工作到深夜。离休后,他仍然不忘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在他的书桌上,不仅有军事著作,而且有新时期党的理论书刊。他尤其对军队出现的个别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告诫身边的人要不忘初心,牢记党的宗旨,当好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合格的军人。
我1981年应征入伍,服役于南京陆军学校,被分配到时任副校长的马文考身边做勤务员。马老虽享受副军级高干待遇,但由于当时子女们都没有独立,一家6口人靠他的工资过得也比较清苦。他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下基层和战士们一道吃大食堂,平时省吃俭用,却用节省下来的钱救济困难群众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每当有自然灾害发生,他都念叨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毫不犹豫地向灾区捐款。
我平时主要照顾马老的生活,同时还有安全保卫。马老一直身体力行,不搞特殊。记得有一次,他的小儿子生病要去南京军区总医院看病,我和驾驶员商量用公车送到医院,可他坚决不同意,最终叫了一辆黄包车去医院。
马文考有4个子女,大儿子在南京陆军学校从事电化教学,长期在一线工作,多年都未晋升。二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是普通工人。他从未因为个人或家庭的事情讲人情、通关系。他对身边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方面要求也较为严格,決不允许身边的人打着自己的旗号谋私利。前几任勤务员都没有提拔或转志愿兵,均退伍返乡务农或做工。我抱着侥幸心理几次找马老请求,想调换技术兵种,他没有答应,告诫我说:“要听党的话,要服从组织的安排,不要搞特殊,只要是块金子,放在哪儿都会发光。要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等你有了那个能力,不用我说,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1983年军队推行顾问制。马文考二话没说,从副校长位置上退下来当顾问,为其他同志带了个好头,受到了当时总参孙毅将军的肯定。1984年南京陆军学校废除负责人专车和专用公务员制,他又率先主动配合校务部做好身边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使这项工作顺利推进。离职后首长没有停止工作,他利用闲暇时间写回忆录《岁月足迹》,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老始终没有忘记革命老区人民,始终关心老区建设。我是江苏泰兴人,他曾经亲切地对我说:“那是革命老区噢,是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大军渡江时,我们就是从你们那儿渡的江。那里的老百姓都是支持我们新四军的,黄桥决战时老百姓对我们的战士可亲了,又是送烧饼,又是送棉絮,为我们新四军战斗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啊!”他还时常向我了解黄桥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
马老虽然去了,但他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他身上体现出的老一辈革命者英勇顽强、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和为党为军队事业奉献一生的优良品德和政治本色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作者系江苏省泰兴虹桥工业园区党政办公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 刘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