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的科学密码

2018-11-27 05:02石学敏
知识就是力量 2018年11期
关键词:棋局非遗密码

石学敏

中国唐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僧一行曾经研究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围棋总共会有多少种可能的棋局?在他生活的时代,围棋的棋盘刚刚从17道扩展到19道,演变为我们今天所见的样貌,由此带来的是棋局可能性的惊人增长。运用当年简陋的计算工具,他展示了一个人们很难意识到的事实:黑白两色的棋子和简洁的规则,可以演绎出极为丰富的变化。

或许正因如此,当谷歌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在最近几年的对弈中击败人类顶尖围棋手的时候,不少科技界人士都认为,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棋局惊人的可能性,意味着人工智能无法依靠穷举的方式来选择最优的落子方式;而它能够在对弈中取胜,就意味着它已经“学会”了像人一样去观察和分析棋局,而且能做得更好。于是,一种已经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中最为前沿的领域,产生了奇妙的因缘。

但围棋并非一个特例。如果仔细审视,我们很容易从全国各地许许多多的“非遗”当中,发现它们蕴含的“科学密码”。在南京,为皇室制造衣料的云锦织机使用绳结组成的程序系统,由两名织工配合操作,让丝织品上繁复的图案保持严整,堪称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编程的鼻祖;藏族的唐卡画师从自然界的矿物和植物中采撷各色颜料,令画作历经数个世纪仍然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依靠釉料中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梦幻般的窑变效果;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针灸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来解除病痛,如今早已蜚声海外,只要稍懂一些排列组合原理,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一代代医师建构经络体系的艰难。

正是这些跨越时空,与现代人相会的“非遗”瑰宝,凝聚成了中华文明的气场与魂魄。除了诸多壮丽的建筑工程和卷帙浩繁的史册文献之外,一个个表演或游艺项目,一部部广为传颂的史诗或民间故事,一件件不同材质的手工艺品,乃至人们对世界起源和运转方式的认识,以及对待自然万物的不同态度,共同构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中国。

甚至,我们很少会意识到某些“非遗”的存在,因为它们早已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春节和娶亲时的爆竹,装饰居室的布艺和剪纸,庙会上民间杂耍艺人的表演,还有既能在乡村戏台,又能在最为壮丽的大剧院中演出的种种地方戏剧,总会不时与我们发生交集。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它们成功地让步履匆匆的人们暂时驻足,也让自己找到了生存的方式。

不过,所有的“非遗”都有这样的机会吗?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很难有足够清晰的答案。与追求速度和标准化往往背道而驰的“非遗”,如何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并且在其中占据一席之地?挖掘其中的科学密码,或者运用现代科技为传承助力,或许是一种可行的策略。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曲《北京欢迎你》所展现的那样,快要被时間遗忘的“非遗”当中,很可能也蕴含着珍贵的文化和创意宝藏。

猜你喜欢
棋局非遗密码
密码里的爱
密码抗倭立奇功
传祺海外新棋局
安凯运游棋局
西咸新棋局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密码藏在何处
华林 国际大棋局
夺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