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雯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张家港分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创新时代,为促进科学研究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加大了对A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经费的比重从2012年的2‰,提高到现在9%,金额从8万元,提高到现在420万元,增幅52.5倍。至今已有9个科研项目,其中4个已经结题。但是其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和执行还有待提高和完善。
A事业单位科研项目从申请到立项环节,需要科学合理的编制财务预算,但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只考虑如何开展科研工作,对费用的预算与执行并没有过多的关注,预算观念淡薄,预算编制随意性大,主观性强,导致科研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预算形同虚设,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A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实行多头管理,科研项目立项由科研中心专项管理,科研项目日常费用报销由财务部门负责,日常的监督则由上级财务部门负责。各个部门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无法形成高效、统一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财务部门只能负责资金的支出明细,而无法对是否符合预算做出正确的评判;科研中心对经费性质认识不清,缺乏与财务部门的对接,在预算执行中存在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各部门之间缺乏衔接,不能起到相互监督,资源共享的效果。
一是预算没有精细化。由于A事业单位科研项目领导不够重视预算编制,对科研经费没有仔细全面的审核,使得科研项目的预算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最初的科研经费报销,完全就是一张委托业务费发票,采购的耗材、仪器设备、协作费、劳务费统统都包含在委托业务费里面,完全不能体现实际的科研经费执行情况。
二是预算没有精准化。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要求做到前瞻性,耗材使用量的增多、劳务费的增加都会造成偏离预算,而零星的一些材料,小店的伙食费都是无法提供发票的,用其他项目弥补只会体现预算编制的不合理。
三是预算没有考虑效率公平。在科研人员劳动报酬的预算编制方面,科研人员的薪酬与被聘用的岗位和工作年限有关,收入受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控制,而不是直接与工作业绩、科研成果挂钩,这导致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束缚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预算编制的绩效工资激励作用不明显。详见图1。
图1 科研报酬与绩效工资的关系
一是对项目负责人的支出审批缺乏监督。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具有支配权,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独立性,但由于权力集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会使预算的执行有偏差,不能严格按照预算方案。如因负责人要求造成推迟付款、或者不付款,使得科研项目经费没有按照预算执行。
二是对预算执行的合理性缺乏监督。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甚至相关预算编制没有可操作性,导致经费执行容易产出各种问题。如财务人员只能对票据的合法性进行审核,而不能审查该笔费用是否超出预算,或者无预算申报。
三是对预算执行缺乏系统评价。科研项目周期长,费用科目繁多,科研经费使用进度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与项目预算保持同步,预算执行进度缓慢,而预算编制往往以年为周期,年底需要将结余的专项资金冻结,直至下一届人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使用,关系详见图2。由于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系统评价,使得预算执行与科研经费实际情况的差异不能有效得到解决。
图2 科研经费开支与预算执行的关系
转换观念、强化预算意识,让领导充分认识到建立A事业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设立由财务部门、科研中心组成的内控小组。建立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内容。
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复杂、严肃的工作,事业单位需要针对具体的科研项目和往年经费执行情况,制定详细的科研预算编制说明,如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支出科目及对应标准。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明确经费的报销流程、审批程序,让科研经费执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逐步系统化、规范化。
一是推行授权审批和集体决策相结合制度。从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开始,科研经费的内控小组就需要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申报、费用开支等环节加强内部沟通协调。科研中心从科研项目本身的研究思路出发,提出所需要的科研经费详细开支计划;财务部门从财务管理角度就经费预算、经费执行提出建议;科研中心根据相关建议科学、合理的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并纳入课题申报。通过加强内部沟通与协调,提高预算方案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如建立办公平台,为了方便及时追踪科研经费的预算拨款及预算执行情况,可在办公平台上设计增加“A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表”,将预算拨款、费用报销明细,余额情况纳入表格中,以便项目负责人及时掌握科研项目的收支情况,同时也便于财务部门进行监督提醒工作,在使用办公平台期间,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相互沟通,协同参与,并就工作的碰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科研项目的申报阶段,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该科研项目是否具备申报条件、申报资料是否科学完整、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准确、合理进行评估,并给予指导性建议。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人对相关政策的掌握及理解,直接影响着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财务人员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对预算编制高度重视,认真考虑可能发生的各项支出,特别是人员继续,努力做好预算编制工作。科研人员是单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适当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劳动报酬比例,建立与科研成果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拓宽绩效工资的来源渠道,形成良好的竞争导向。具体流程详见图3。
图3 预算编制流程
一是建立预算执行评估机制。首先,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如领导的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信息分级公开管理制度,用以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确保科研经费安全有效运行,加强经费支出环节的监督,做到有章可循,避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其次,不仅财务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财经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培训,相关科研人员也需要了解经费的使用规范,依法执行预算费用,提升管理意识及使用方面的认识,如政府采购的标准、采购的方式及采购的流程等等。
二是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预算监督机制贯穿于经费报销的各个环节,针对发现的问题和可能存在的风险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如科研经费支出需要项目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签字,超过一定金额,还需要单位负责人签字。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主要包括预警机制和调控机制。预警机制主要指通过专项监督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风险点,就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否可行、是否科学、是否需要调整等方面进行审核,有利于加强风险预警能力,强化预算的执行力。调控机制主要指通过日常监督发现预算执行中的差异性,据此评价预算编制的有效性。虽然预算经人大会审批后,一般不予调整,但由于外部环境或者项目本身发生重大变化,已制定的预算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这就需要优化调控,更加合理的调整预算。此外,预算管理部门应该利用OA等办公平台,对预算执行进行动态监控,合理优化调控,进行风险防范,确保预算顺利执行。具体流程,详见图4。
图4 预算执行监督、评估流程图
A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经费的使用效率,单位需要重视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从实际工作出发,切实做好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工作。坚持方式创新,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增强A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政府也可以出台积极的支持政策,如与业绩成果挂钩的绩效奖励措施,推行良性的合作竞争机制,进而优化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充分发挥预算的导向作用和协同控制功能,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加强科研经费执行的监督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