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 王 滨
你听说过“墙书”吗?书不仅可以用来翻,还可以挂在墙上看。《地球通史》是一本独特的百科全书式的图谱,它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了地球137亿年的历史与变迁,涉及生物、地理、天文、历史、军事、战争、贸易、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极大挑战了小读者的阅读经验与感官。这样知识容量丰富,形式特异的书,应该如何与学生分享呢?且看笔者的教学回顾。绘本与博物相遇,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令原本模式化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激发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和深入的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哇——”是大多数人见到《地球通史》这本墙书发出的第一个声音。在这幅长达2.4米的巨幅图谱中,不仅包括自然史、科技史而且还包括人文史、艺术史、战争史,等等。像是在电影院观看一部巨幕历史大片,里面有一千多个演员在不同的场景里横跨137亿年在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体验啊!
《地球通史》和其他书籍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是“用时间线图谱来讲故事”。穿越时空、跨越地域、涉及不同领域……地球上发生的过往就这样同时呈现在眼前。这一个个看似独立的事物背后,静下心来纵观横看,你仿佛又能触及每个事件背后那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事物、每一次变化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历史车轮的走向。而这种时间、空间上的联系恰恰是我们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要更为关注的!
如何和学生们一起更好地阅读这本特别的书呢?我确定了“兴趣”“联系”这两个关键词。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对《地球通史》的特点及其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随后的一大段时间就是让他们从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按照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其兴趣点进行深入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学习后,我们就需要创设一个让学生们共同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关注思维的发展。
和学生们一起游历漫长的历史,探索缤纷的世界;以联系的视角和全局的角度去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这就是我想与学生们共同学习这本书的思路。
【环节一】交流阅读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读《地球通史》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能跟大家交流一下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怎样读这本书的吗?
生1:我是通过时间轴,按照时间的顺序找我感兴趣的内容来读的。
生2:我是通过自己最感兴趣的点入手,然后横向看看事件前后发生了什么事,纵向看看同一时间别的地区都在发生着什么事情。
生3:我是从后面的自测题开始,那些题目我不太会做就到墙书上去看看相应的内容,如果感兴趣再深入地查查资料什么的。
生4: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墙书上有一些折线、圆点、阴影等很特别的符号,后来联系着旁边的文字前后看看大概知道了都代表什么,比如这个折线就是跟死亡有关系的事件。
可以看出,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点切入,这也正是“墙书”的特色之一,允许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不像以往的书,我们要从第一页开始读才能够清楚把握故事的内容和脉络。这次,学生们不必循规蹈矩地从头到尾进行探索,而是完全可以很随意、很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起点。而且我们欣喜地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无论他们用何种方法来阅读通史,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联系”,这种有意或无意间建立起来的具有联系性的思维,是极其值得珍视的。
【环节二】交流学习内容
教师继续引导交流:“上节课我们一起看通史的时候说,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找到通史中一个最感兴趣的点深入地进行研究学习,而且最好能给你的这个交流找到一个引子,一把门钥匙,今天都带来了吗?先跟你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首先一个学生跟大家分享了她对拉美西斯二世的了解,从拉美西斯二世的丰功伟绩谈到了人们对他的看法,最后还说到自己最欣赏的是他对自己的妻子的爱,并为大家朗读了他刻在妻子墓碑上的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拉美西斯二世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个学生拿了红白两朵玫瑰花作为她的“门钥匙”,跟大家分享了她对玫瑰战争的学习,她简要讲述了玫瑰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在这次战争中,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同归于尽,大批封建旧贵族在互相残杀中或阵亡或被处决……除了讲述了这段战争,她还联系了同一时期的黑死病,奥斯曼战争,新西班牙占领印加,法国战争,以及中国明朝修建长城、出口瓷器,莎士比亚出生地,英国的殖民地……她用她的方式,追随着自己的好奇心,从一点出发,横向、纵向联系,逐渐建构出一个个立体饱满的故事。
第三个学生则从猫入手,讲了有关猫的来历传说,将历史与传说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们对生活中这个常见的小动物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
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角度不一样,所看到的事件内容不一样,阐述内容的角度和方法也就不尽相同,也就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同才会在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绚烂的思维火花。而此时教师则要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让更多的学生去发现别人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互补,在满足知识需求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不断发展。
【环节三】根据兴趣,拓展通史
师:有的同学经常会跟我一起探讨,说“我喜欢的东西没有出现在这个地球通史里啊”,那老师想问你们 “你能不能试着将你感兴趣的内容像通史那样以图和简单文字介绍的形式制作成一个通史卡片”。
生:学生制作自己的通史卡片,并把自己制作的通史卡片贴到前面的通史书上,然后互相介绍分享。这样也可以吗?
师:当然可以。
学生们在彩纸上用插图和简要的文字精心绘制了属于自己的通史卡片。他们制作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人物、事件、动物、游戏……甚至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把自己在小学每一年生活中的大事用简单的图画和文字表述出来,让自己的生活也融入了历史的画卷中。可以说,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方式把通史读长、读宽、读厚了。
1.什么是最好的原动力
通史的作者克里斯托弗·劳埃德特别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他认为未来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化,教育应该帮助儿童准备好面对未来变化的世界——即让儿童对学习产生终身、强烈的热爱,而这种热爱产生的原动力之一就是兴趣。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欲望,也就是要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要怀有好奇心和兴趣,这点在学习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人生来就有对知识的渴望,我们学会说话、使用工具,都是由好奇心驱动,主动探索得出经验的学习经历,这是一种贴近自然的学习方式。我们首要责任是“滋养”学生自然的求知本能,“真实世界比任何你能编撰出的故事更令人惊奇”。对于一颗好奇的心来说,没有什么比现实世界更神奇。
此外,当学生能主动选择学习的内容,能够更多地进行动手实践,能够在学习的活动中知道自己懂得比别人多,建立学习的自信,也就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爱。拥有求知的原动力,就能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
2.用怎样的方式思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真正的学习不是填充毫无联系的碎片化知识,而是通过整合信息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果或内在联系。避免大脑信息碎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跨学科学习,把多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地球通史》时,由一个知识点出发可以横向关注事物的前后,探究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也要关注对其后历史的影响,还可以纵向关注“与此同时”发生的其他事件,进行纵向的联系和比较。在这样的视野下解释我们生活的世界,才能不狭隘局限。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以图像化、网络化的表现形式整合信息,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实现跨学科学习,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开放性思维、全局整体观、充满好奇心、有自己思辨思维的、能够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3.教师在学习中的作用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平等化的时代。面对无数庞杂的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通道,我们与学生几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时我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学生对某个方面的知识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这种状况在学习墙书《地球通史》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一千多个知识点的呈现,涉及如此多的方面,我想很少有教师可以在知识层面给予每个学生以指导。那么,在这样的课堂上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又是什么呢?我想更多的是利用我们的认知优势,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梳理自己和其他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式、学习方法并加以提炼和整理,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生们交流学习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在他们讲述完自己的学习内容后引导其他学生去关注,“他为什么能讲得这么清楚明白?”“大家注意到她是怎样表达这个问题的吗?”“他在搜集、整理这些知识的时候都是从哪些角度去学习的?”……这样带有提炼性质的思考,可以让学生们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习方法和思考过程的习得,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在头脑中就会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墙书的阅读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学习体验,总觉得通史中的一个个知识点就像《哈利波特》中那扇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门,一旦打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无比精彩的世界,而那把打开世界的钥匙就在我们手中。在探索前行的脚步中,我们还将开启墙书学习的下一个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