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人文”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顶层设计”问题反思

2018-11-27 20:51鲁志琴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城顶层体育产业

鲁志琴

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对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牌意义,提出了明确的体育产业发展目标,迫切要求加快体育产业发展。2016年7月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指出到2020年培育特色小镇数目为1 000个左右。此后,国家体育总局2017年5月9日发布了《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3],要求我国到2020年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色小镇,虽然没有规定具体小镇数目,但从建设体育特色小镇重要意义来看,必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已经受到政府、学界、业界等诸多领域的重视,在全国各地也掀起了一股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但由于各部门对体育特色小镇的认识存有偏差,导致其发展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必须立足特色小镇建设初衷,以“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视角审视和思考体育特色小镇的“顶层设计”问题,为保障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持久发展注入新动力。

1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中加强“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要减少传统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注重产业集聚、功能叠加、要素融合等实现区域良性发展,构建“产城人文”一体化推进、融合发展的创新载体,如果没有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作为保障,发展目标必将难以达成。目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产城人文”4个核心要素矛盾运动彼此失衡,问题叠加。建设中存在配套建筑房地产化和体育设施设置同质化等突出问题,过于重视“物”的建设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建设需要,即重视传统的硬件建设,而体育产业、特色文化、人性需求方面建设缺位。背离了特色小镇“产城人文”一体化推进、融合发展的价值取向,热了“城”,却冷了“产”“人”和“文”。产城融合是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产城人的融合是产城融合的延伸,也是实现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关键,文化是“产城人文”融合的内在要求[4]。鉴于此,笔者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产城人文”一体化推进、融合发展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在“产城人文”视角下反思我国体育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1.1 “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中体育产业消费不足,需要加强“体育产业发展顶层设计”

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和绿色产业,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重复性、循环性和可持续性。它在促进机构投资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就业及内需的拉动、国家和地区中长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体育特色小镇的主体产业必须是体育产业,然而体育特色小镇中存在消费潜力不足的现实问题[5]。如湖北宜昌市小城镇居民家庭年体育消费,其中支出低于500元以下的占39.5%,500~1 000元占36.0%,1 000~2 000元占15.5%,2 000元以上的占9.0%[6]。原因主要在于,小镇体育产业本土品牌不响、商圈商街的影响力不大、消费体验环境有待提升、消费市场多层次多样化产品不足、政府等有关部门对消费市场监管缺乏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于体育特色小镇“产业顶层设计”中存在2类错误:(1)因循守旧追求短期收益,缺乏做大做强体育产业的决心和毅力,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盲目自信片面追求产业高端化发展,超过了现阶段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承受能力,导致产业发展高投入低回报。我国诸多体育特色小镇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存在上述一类或者二类发展误区,只是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体育特色小镇要加强“体育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体育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和建设面积都相对较小,这使小镇体育产业发展要契合当地的地域结构、资源禀赋、文化习俗等体现特色优势。国外著名的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经验是先发展体育产业,再借助体育产业的独特优势发展经济、集聚人口、完善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等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反其道而行之,寄希望于通过体育特色小镇来吸引体育产业,即先建体育特色小镇,再吸引导入体育产业,但体育特色小镇能否吸引体育产业进入却是未知数,风险性较大。

体育特色小镇在得到上级政策大力支持之后,关键还是要厘清体育产业发展思路,保障体育产业定位准确,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吸引高端人才入驻,同时也能加速体育产业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助推产城融合发展。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国民健身意识的增强等,必将使体育特色小镇中体育产业不断向高端化迈进,并与大中城市体育产业之间构成协同互补发展的体育产业生态链,最终成为集聚高级人才的新型区域。因此,在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体育产业顶层设计”之初,就应该以占领体育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为发展战略方向,要坚决避免落入传统城镇发展中小城市只是作为大中城市配套,承接大中城市所淘汰的落后产能的窘境。

1.2 “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中小城镇配套滞后,需要加强“城镇配套设施顶层设计”

近些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党中央制定的有关小城镇发展决策部署,以及中央到地方颁布的特色小镇建设方针政策等。以范斌[7]对我国小城镇建设历程划分的4个阶段来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属于第4个阶段,即真正特色小城镇发展阶段,预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正面临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但在特色小镇发展现实中,却仍然存在一系列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配套不完善,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也有待加强,导致城镇承载能力受限;配套设施监管缺乏力度,导致脏、乱、差和“牛皮癣”等迹象存在回头态势;城镇仍停留在拆旧拆破阶段,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实质进展等。如安徽省淮北市芳香小镇、古城风情小镇和运河小镇镇容镇貌有待整治改善,生态环境有待加大投入保护力度,同时,食品小镇、荷香古镇和十里香小镇社区功能支持明显不足,社区功能配套难度比较大[8]。

体育特色小镇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是一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不能只求短期整治而忽视长期的优化管理。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是体育特色小镇产城融合发展的前提,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之初就应该补齐城镇服务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建设的短板。适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但是过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却会阻碍城镇化的发展[9]。可见,要保障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把握好基础设施建设的适宜程度,做好本手工作;其次,统筹服务好周边城市及乡村的发展需要;最后,因地制宜有序有效推进体育特色小镇的培育、运营、服务和管理。

1.3 “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中人本理念缺失,需要加强“人文关怀顶层设计”

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遵循的人本思想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一致。体育特色小镇构成要素包括地方政府、小镇管委会、运动休闲企业、小镇居民和复合型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等关键构成要素,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体育管理部门、关联体育企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开发商、行业协会、专业体育从业人员、媒体和运动休闲参与用户等一般构成要素[10]。那么,“以人为本”的“人”主要也就来自于小镇这些关键构成要素和一般构成要素的人群。这些社会阶层、所属职业、个人身份、利益诉求等千差万别的人群成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利益相关者,是小镇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宣传推广的最终服务对象,小镇建设需要兼顾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小镇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构成和需求更为集中,有利于民意调查及提高“因事为制”的命中率,但小镇居民和投资方在建设中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现象带来试错成本提高和牵连人群增加的弊端。当前,部分小镇受“二元论”理论预设价值判断的主导,无法保障小镇居民的利益诉求,“产镇融合”认识上的误区造成盲目建设产业和开发项目,使体育特色小镇被异化为“产业容器”或“包办生活配套的大院”,造成生产挤压生活、工业文化蚕食乡村传统、物价上涨过快等人居功能明显弱化的现象。可见,城镇化中追求的“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等思想理念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因人本理念的缺失而背离了真实“人群”。如日照奥林匹克水上运动小镇十多年前便开始建设,举办了2007年、2010年2届中国水上运动会和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水上项目比赛,还有其他各级别的国际国内比赛,但因为对普通群众的忽视,该小镇在一阵与普通群众无关的赛事狂欢之后的几年却无人问津。

1.4 “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中文化内涵提炼不足,需要加强“文化创新再造顶层设计”

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和命脉,体现了小镇的稀缺性和个性,倘若体育特色小镇缺乏文化定位和引领,特色也就无法彰显。在“顶层设计”时,要把每一个体育特色小镇作为真正的文化载体去打造,让小镇文化作为独特的地域名片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精神体验和享受。体育特色小镇的文化本质是以当地乡土文化为内核,以独特体育文化为外层的文化综合体。如今,体育特色小镇文化在小镇建设中存在内涵提炼不足等弊端:(1)小镇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导致文化内涵体现不足,造成文化特色浮于表面,小镇失去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呈现“千镇一面”的局面;(2)小镇开发企业对体育项目选择和打造急于求成,完全照搬和拷贝其他小镇,缺少匠心精神打造项目文化,导致当地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专业支撑缺乏;(3)小镇建设深受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的认识误区和理解偏差双重影响,出现盲目改造古村落、破坏原始生态系统、遗弃民间劳作方式等现象。如张家口崇礼冰雪小镇存在缺乏民俗文化融合的问题,因为未融入当地独特的燕赵文化,形成一种有产业无文化特色的尴尬场面[11]。

体育特色小镇文化来源于创意提炼,是一个自然升华的过程,其中会涉及小镇主题定位、资源评价、产业布局、产品特色、运营手段和建筑形态等诸多方面。体育特色小镇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应该发挥体育价值与当地的历史民俗、文化风貌实现有机融合发展,通过彰显文化差异化的魅力,从而提升产业含金量。此外,体育特色小镇文化发展顶层设计还需在国家战略和国际视野下进行内涵定位和目标规划。具体而言,文化内涵基本定位是“全球视野,中国魅力”,因为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国际地位需要通过国际舞台对话来展现我国民族文化的自信。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要立足世界经济发展体系,高度提炼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体验和文化贸易等形式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对全球消费者产生亲和力和归属感,同时借助现代传媒向世界传播。

2 “产城人文”视角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顶层设计”的主要思路

“产城人文”视角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顶层设计”必须坚持以文化促产业,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聚人才,最终推进“产城人文”4要素的有机融合。通过“产城人文”有机融合,形成一体化的新型空间区域,达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打造鲜明个性、助推经济高效发展的目的。基于此,我们反思“产城人文”视角下体育特色小镇“顶层设计”之时,要认清“产城人文”4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促使各要素良性互动,实现有机融合,最终发展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2.1 “产城人文”视角下“顶层设计”中产业发展思维:依托供给侧改革,打造体育产业生态链

产业是“产城人文”4要素有机融合的基础。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而言,制定和确立好产业发展思维,是做好“顶层设计”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遵循体育产业作为先导的模式,因为体育产业的独特个性和发展前景直接决定小镇的成败,体育产业是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同时,体育产业作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唯一性产业定位,决定了体育产业的规划设计必须讲究科学和严谨,打造出完整的体育产业生态链。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软实力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运动休闲娱乐等体育文化生活的消费需求也随之高涨,但我国在这方面的有效供给却存在不足,如本地品牌体育赛事稀缺、健身休闲场所有限、体育中介发展缓慢、体育科研滞后、运动康复发展大量空白和城镇体育设施缺位等。各种短板体现出体育发展的极大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在体育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我国要以体育强国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在“大体育”观的引领下扩展地域覆盖、延伸服务周期、扩大参与面、增强全球合作、实现人类共享,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5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是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对发展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在当今大健康、大旅游的需求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顺应了供给侧改革的发展需求,以“体育+”为抓手,横向发展体育+旅游、健康、文化、养老、农业和教育等,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改革以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做法,使行政力量回归政策制定、提供服务和评价监督等公共服务的本位,从而发挥企业、协会、社团等社会力量培育体育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和完整的产业链。

体育能够让人们摆脱电脑、游戏、手机等虚拟世界的束缚,回归现实世界,享受参与体育的乐趣,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终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那么,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参与、互动和体验,才能形成产业。体育产业是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素,建设体育特色小镇一定要凸显体育特色,明确体育产业定位[12]。但是,光有体育产业也未必能焕发生机,吸引大众持续消费。体育特色小镇如果不吸引人居、引导消费,很可能落入产业园、开发区的套路[13]。有学者认为,产业生态链的经营状况正在成为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因素[14]。体育产业具有投入高、风险高、回报期长的特点,体育的本体产业可能盈利有限,但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效应巨大。因此,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更需要构建一个健康的体育产业生态链,让大中小企业(包括国有、股份制、民营企业)同台竞技,带动线上线下参与、体验和互动,促进相关产业融合,最终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推动相关行业良性竞争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体育产业的优势,促进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如中山东升镇,以深厚的棒球文化为基础,着力打造以棒球全产业链为运营核心的中山国际棒球小镇,该镇希望以棒球为契机,努力构建以棒球竞赛表演为龙头的产业生态链;北京丰台足球小镇将囊括足球大厦、足球会议中心、足球风情街和足球博物馆等设施,包容足球产业的各个层面,满足各年龄段和不同性别消费者的需求,形成足球产业聚群和产业生态链[15]。

2.2 “产城人文”视角下“顶层设计”中的城镇本位思维:坚持城镇化发展,创建资源集聚平台

城镇是“产城人文”4要素有机融合的载体。尽管特色小镇承载了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的重任,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崇,但它依然属于现代化城镇发展体系中的一份子。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型城镇空间区域,必须制定和确立好城镇发展思维,做足城镇文章,提升城镇品味。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诸多城镇化发展的障碍,如区域发展失衡,人的城镇化落后于物的城镇化,产业的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空间布局结构不够科学,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缺乏等,尤其是在农民进城、城镇就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举措,通过镇企对接扭转资源向大城市过度集聚的趋势,减少大城市人口压力,缓解“城市病”,从而拉动特色小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厂房设备等投资需求,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达到稳定增长的目的。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最终要集聚高端体育产业资源要素,但在举国体制下,我国优质的体育资源大多封闭在体制内,如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等高端人力资源,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等高端场地资源。供需差额,加上体育资源的特殊属性,使体育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变得十分重要[16]。在改革背景下,体育行业释放的资源只有体育特色小镇最适合去承接,这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使然。但是,任何宏观层面的公共体育资源只有通过作用于微观的公众个体,并为公众所感知和认可才具有实际意义[17],因此,体育特色小镇要建立一个体育资源集聚平台更好地为公众个体服务。体育资源聚集平台,通过聚集全球创新要素、催生体育产业升级,促进平台建设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如江苏徐州贾汪体育特色小镇,搭建了大景山滑雪公园、督公湖航空飞行房车营地、大洞山风之谷户外运动公园、督公湖时光隧道漂流项目和凤鸣海休闲风景区等户外休闲体育资源集聚平台。

体育资源聚集平台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5个方面。(1)整合创新平台,如建立体育资源聚集的研究机构,研究构建统一的体育资源集聚的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聚焦战略性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关键共性体育资源集聚技术研发平台;促进政府部门整合释放体育资源,加强小镇与国家级平台的衔接和合作,打造高水平、高层次的体育产业创新平台。(2)加强政策联动。体育特色小镇在申请体育资源的项目、开发研究、转化科技成果时,要着力建成政府管理和市场资源配置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保证这一系列政策的相互配套和协调联动。(3)强化金融支撑。体育资源聚集平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要建立多元、开放的投融资渠道,加强对体育资源集聚的金融支撑。(4)建设体育资源集聚服务载体。积极培育和扶持体育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体育中介服务体系,构建科研机构、投融资企业、技术转移、市场拓展等服务机构互利合作的共赢模式,建立科研机构与科技创新平台互动的网络化数据共享平台。(5)构建人才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人才发展环境的营造、人才集聚机制的建立、人才引进形式的探索、人才评价机制的优化等措施,构建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人才与平台全面对接,形成“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良性循环链。

2.3 “产城人文”视角下“顶层设计”中的人本追求思维:凸显体育多元价值,回应人类本质诉求

人是“产城人文”4要素有机融合的核心。不断满足人类发展的本质诉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体育的终极价值在于改善人的健康,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升人的精神状态。要发挥体育的终极价值,必须使体育与人类的生产、生态、生活乃至生命相融合,就像空气一样无法分开。人作为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小镇的消费、服务、产业等都需要人的参与。体育价值是体育的功能属性对人(或社会)需要的满足关系,由于体育实践主体体育需求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体育价值取向和做出不同的体育价值选择[18]。在体育运动中,人类内心深处体验人与自然原本的同一性,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必要性,既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也规定了人理性合理发挥的度,最终使人的理性与感性达到高度的统一[19]。因此,体育特色小镇统筹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等的发展,激发小镇的体育发展活力,满足人类发展进程中对体育运动价值追求。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类发展需求,体现自身价值。(1)体育特色小镇打造生态化明显的居住环境,满足人类“贴近自然”的居住需求。体育特色小镇兼具城市产业发展的便利和农村自然环境的优势,这种人类梦寐以求的居住环境必定会满足大众“贴近自然”的居住需要。(2)体育特色小镇建立新型体育社群关系,满足人类对体育社交的现实诉求。目前,社区(社群)关系存在农村过热而城市过冷的问题,以推动中国体育快速发展的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能把两者有机融合,构建一个有温度的体育社群关系。以体育兴趣为纽带,把具有共同体育价值观的人们聚集到小镇,构建出一个既满足人类体育需求又保持彼此适当距离的体育社群,享受体育魅力的同时还能对接社会资源与促成生意合作,从而增加生活幸福感。(3)体育特色小镇培育新型体育产业形态,满足人们在小镇就业和创业的需求。通过实施吸引本土人才返乡就业和创业计划,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创业人员和农民工回乡定居,提高收入水平,摆脱贫穷。(4)体育特色小镇,能切实满足当今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健康需求。通过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让人们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快乐,引导人们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让健身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全域旅游”与“健康中国”大背景下,运动康养旅游蓬勃发展,如威海中邦天福运动康养旅游小镇,常年坐拥蓝天、青山、碧水,环境静雅清灵宜人,通过高尔夫球场、养生酒店、道里民宿、养生温泉等业态融合与创新,满足了新时代人类的需求,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2.4 “产城人文”视角下“顶层设计”中文化发展思维:挖掘体育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创新再造

文化是“产城人文”4要素有机融合的灵魂。文化作为实现体育特色小镇身份认同、地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基础,也是加快产、城、人3要素良性互动的精神动力。文化和体育特色小镇属于一种互动共生关系,作为一种新型社区(平台)的小镇,只有依靠新的文化凝聚力才能对它产生认同和维系,从而支撑小镇可持续发展。同时,小镇发展也将促进文化创新再造。具体而言,一方面,文化为体育特色小镇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核,发挥产业汇聚、旅游助推、文化传播、整体规划提升和知名度扩大等多元价值;另一方面,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新型社区,将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凝聚出一种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新型社区文化。

体育文化与本土文化构成体育特色小镇文化的主要来源,体育文化对体育特色小镇彰显体育特色发挥主要作用。体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身体文化形态,它是为某些特定的生产、生活目的而发展建立起来的有规则、有形式,具有自身标志度的文化形式[20]。可见,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同构的,现代化的发展使体育运动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内容,文化自觉行为,体育的目的性凸显出来[21]。如大型体育赛事凝聚城市向心力、增强城市吸引力、扩大城市辐射力,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22]。体育特色小镇只有发掘体育产业的文化内涵,展示其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23]。因此,体育特色小镇文化发展要注重挖掘体育文化和本土文化内涵,丰富我国文化内涵,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我国文化自古以来崇尚重文轻体,作为舶来概念的体育在我国一直缺少浓厚体育文化的聚集地,我国体育特色小镇成为现阶段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聚集地。体育文化由有形体育文化和无形体育文化构成,体育特色小镇要发挥体育文化魅力引领小镇发展。首先,要厘清有形体育文化与无形体育文化的边界,掌握各类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次,做好体育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对体育特色小镇打造体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创设文明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最后,传承好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始终贯穿于体育文化、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等所有体育形态之中,体育特色小镇必然要承担弘扬体育精神的重任。此外,体育特色小镇本土文化发展也需要注入新的精神内容和思想活力。小镇富有区域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对小镇建设具有重要协调作用,为小镇新模式的探索、区域文化的传承和村落特色的培育提供了新思路。

体育和文化受全球化影响相当深刻,社会体育和文化系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体育特色小镇必须重新思考文化发展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城镇发展的价值体系。体育特色小镇单纯复制,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逐渐差异化人群的差异性需求,而文化的再造恰是供给侧改革的良方之一[24]。体育特色小镇,主要是受到体育产业发展的驱动及体育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刻,其文化的创新和再造主要是与体育的融合。特色小镇建设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将文化的创新和再造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23]。由于全球化具有隐蔽性,它对本土文化的破坏容易被忽视,通过小镇本土文化与全球文明的接触、对话、博弈和共生,从而创新本土文化,积累经验和价值抑制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寻求适合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文化新形态。体育特色小镇文化的再造过程既有传承、借用,也有杂糅、创新[25],通过这些过程淬炼出涵盖具有创业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行为方式等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赋予体育特色小镇内在灵魂,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如江阴市新桥镇,打造独具特色的马文化,配备了马文化道具、工艺品、美术品、办公用品、服装,以及马文化体验馆、马文化博物馆等,同时开展马文化发展研究、国际马术交流、马文化创意策划、马术培训服务、摄影、摄像服务、会议和展览服务等,形成完整的马文化全产业链。

3 “产城人文”视角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的路径选择

3.1 制定“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整体发展规划

“顶层设计”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只有把体育特色小镇中有关“产城人文”发展的宏观设计思路付诸在每个小镇的具体行动上,才有利于“顶层设计”问题的消解。专业发展规划是保障体育特色小镇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产城人文”背景下的体育特色小镇专业发展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一项涉及多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发展规划。那么,绝对不能套用某一单个领域的发展归案与方案,而应以“多规合一”为原则不断创新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促进“产城人文”的有机融合。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通过推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的融合,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温度社区。“产城人文”视角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中要加强体育特色小镇“产城人文”的整体性发展规划,切实注重增强体育服务小镇的功能,打造便利的体育“生活圈”、共享优质的体育“服务圈”和培育高端的体育“商业圈”,提高集聚人口的健康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3.2 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促进“产城人文”有机融合

体育特色小镇内容必然以体育为核心,每个小镇的特色体育项目构成各异,但都必须发挥小镇特色体育项目的多元功能,促进“产城人文”的有机融合。如荆门爱飞客航空小镇,以航空运动项目带动航空运动产业发展创新,不断开拓新领域,衍生新业态,由传统的航空运动器材制造、航空运动运营领域,向现代航空运动服务业延伸拓展,航空运动产业与新兴产业结合的“航空运动+”模式成为引领小镇航空运动产业发展的活力源泉;以航空运动项目带动小镇城镇面貌的优化,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村镇、全国重点镇、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中国民航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全国首个通用航空综合体、首批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首批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众多美誉,小镇的城镇设计和控制性规划还被评为全国特色小镇的优秀案例;小镇带动居民脱贫致富,通过2家3星级以上酒店、10余种特色商品和120家星级农家乐等提供就业岗位1 800个,带动脱贫120余人,通过构建航空运动专业人才发展体制,完善人才引进、培育、服务和激励等机制,为小镇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17年出台的《漳河新区专业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十条》,尊重和保障了航空运动人才的利益,这些以人为本的举措提升了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借助极客公园、跳伞基地、飞行体验中心、爱飞客文化展示中心等特色场馆(地),以及文化综合服务站、村级文化广场等城镇公共服务场所,为人民群众树立文化的品牌形象,普及和推动了航空运动休闲文化的发展。航空运动项目在我国虽然属于小众体育项目,但依然可以发挥多元化的功能,为“产城人文”融合贡献无限力量。

3.3 激活“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功能集成效应

体育特色小镇功能建设体现出高标准和严要求的特征,小镇要依托独特的体育产业特色、独特的文化韵味和充满魅力的生态环境等优势,达到“产城人文”四者功能聚而合的目的。具体而言,功能聚而合主要指体育产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回应人的本质诉求和文化的创新再造4大功能的集成。避免生搬硬套和牵强附会,有效推动体育特色小镇“产城人文”有机融合,激活产生功能集成效应。体育特色小镇功能集成“聚而合”的鲜明特征,其实是通过多重功能的有机融合达到“聚而合”的目的,绝非机械的“功能相加”。其中,“聚”指的是体育产业、新型城镇化、回应人本诉求、文化再造4大功能的聚集体;“合”指的是4大功能以体育特色小镇为新型载体的有机融合,激活功能集成效应。如马山攀岩特色小镇,借助“产城人文”4大要素的有机融合,激活体育扶贫、旅游体验、运动娱乐、休闲度假、体育赛事、专业训练、主题商业、教育培训和产业集聚等众多功能,集成效应明显,体育产业扶贫功能尤为突出,年接待游客人数从2015年的188万人次增加至2017年的320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30%,旅游总消费从2015年的12.1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7.2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26],被评论为体育扶贫的“马山模式”。

3.4 建立“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产城人文”有机融合为体育特色小镇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和文化创新再造等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机遇。“产城人文”4个核心要素相互融合时发展较快,彼此失衡时问题叠加,只有尽快构建一套客观适用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小镇“产城人文”更好的融合与发展。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程度进行检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保障检测过程准确性的重要环节。因此,要保障体育特色小镇健康持久发展,应该将“产城人文”置于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正确把握4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构建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更好地促进“产城人文”4大要素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和共生发展。

目前,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促进河北省特色小镇“产城人文”融合适宜性的6大关键要素,分别为资源独有度、经济支撑度、政府调控度、市场自由度、交通通达度和人才储备度[27],这对体育特色小镇“产城人文”有机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另外,“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程度的检测属于结果性衡量,指标体系具体指标选择时应该尽可能选择结果性指标,在数据选择方面,要尽可能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甚至面板数据)综合分析。总之,“产城人文”有机融合模式具有长期性、过程性的特点,评价体系应该体现全过程和多方位的特点。

4 结语

体育特色小镇“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具有起点高、资金投入大、涉及联动的行业门类广等特点,其顶层设计需要统筹兼顾到宏观经济、体育产业、城镇建设、市场环境、金融资本、人本需求和文化创新等众多方面。因此,小镇总体发展的顶层设计非常重要,需要对上述各方面都特别精通的智囊团进行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在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迫切需要认清“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中“顶层设计”的必要性,针对“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找出影响“产城人文”有机融合与良性发展的具体原因,理顺“产城人文”视角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顶层设计”的主要思路,践行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顶层设计”的现实路径,探索我国“产城人文”四者创新融合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产城顶层体育产业
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产城融合,功能复合——上海办公大楼方案设计浅析
旧改+产城业务双突破! 时代中国:有信心完成全年销售目标!
南部代表:广智汽车小镇:产城融合新样本,七成定向发售!
汽车顶层上的乘客
体育产业之篮球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