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
学校教育视野下云南“直过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
张 帆
(玉溪师范学院科研处,云南 玉溪 653100)
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对云南“直过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实地调查发现,现有校本课程缺乏专业指导和可操作性,以及对现代化与传统化的关系、文化魅力与文化内涵缺乏足够认识,基于此,探讨如何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方式使之得到有效传承,思考“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拓展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
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校教育
教育人类学主要是研究教育是如何对人的形成产生影响的一门科学。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今天,我们对“直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体育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一定要紧紧围绕文化传承的途径和机制来进行。例如,“直过民族”许多传统体育项目中,都蕴涵着巨大的教育功能。如何认识和挖掘这些“直过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功能,研究文化对人的形成的影响,是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宗旨和中心任务。走访过程中发现:“直过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途径较为陈旧和落后,相对人数较多的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途径而言略显单一。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教育形式。由于“直过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在目的上随意性更强,形式上说教和实践参与相结合,内容上世俗性突显,可谓良萎不齐。总之,对于“直过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迫在眉睫,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和具体对待。应该说对“直过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进行系统地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下面,我们就拟从“直过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影响因素以及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加以探讨。希望通过粗浅尝试,为今后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的拓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按照国家标准(GB/T1357—92)对“学科”的分类。即教育学(门类)——体育学(一级)——民族传统体育学(二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 (三级)。目前,许多普通高校都设置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还是一门新型交叉学科,其体系还需不断健全和完善。
首先,“直过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依附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广阔背景,绝非单一、孤立存在。其产生与生存需要、族群间战争产物、宗教信仰、对大自然敬仰、对祖先(英雄)的崇拜等息息相关。其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和课程设置还处于逐步实践的阶段,缺乏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用现代体育的标准来衡量其人才和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适应性有待商榷。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直接迁移至学校体育教学课堂,脱离了其本身依附的沃土和环境,用现代体育教学方法诠释其内涵,脱离了源本,最终绝大多数体育项目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相加。
现代化与传统化的关系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促使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多元化趋势经一步激化。显而易见,西方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体育的主流,传统体育项目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不断更新,文化认同被弱化,加剧了全球化发展的进程。调查中发现,“直过民族”地区村寨里的许多藤球场、陀螺场地被改扩建为足球、篮球场;乡镇文化站里安装了乒乓球桌及现代健身器材等等。虽然相关部门大力提倡保护和传承“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种文化协同发展,但其总体发展还是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由此可见,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让“直过民族”传统体育继续保持鲜明特色、鲜活生动的特性,急需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喜爱,让“直过民族”传统体育经受住时代的考验,最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现代生活媒介(电视、通讯、网络等)传播更快的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部分。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西方竞技体育和高新技术的魅力对现代人们的吸引,是传统体育在感观上短时间内难于媲美的。
在此情形下,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看法随参与方式的改变向多元化趋势变化。高科技情景体现有别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体育活动方式也离年轻一代越来越远。本民族传统体育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他者”,或者是不在关注,在记忆中渐渐消失。
从“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日常生产劳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民族特性鲜明,其依附关系有别于现代竞技体育,因此在传承保护的过程中不能将现代竞技体育简单移接,只重视其形式和技巧,更应该加强对“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学者和专家开始对“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但受社会环境,知识范围,研究视角等因素的影响,其研究更多偏向于项目、形式(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和技巧方面;对其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涉及甚少;对其发展路径的研究,忽视了进入学校教育、社会体育的领域,未能真正体现其文化底蕴和内涵。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不同的地理、政治和时代环境下,创造了璀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人类的丰富文化,正是通过教育等各种途径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不同的时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内容、方式、途径等是不相同的。从远古的口传身授到有文字记载,再到今天的网络传播,“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态度和内容选择似乎也已成为各民族各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然主要通过教育得到有效传承,那么在“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面临诸多困境的今天,思考“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拓展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学校教育必须获得有效的拓展。
为应对当今体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人类对加强国际之间的体育文化合作与交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直过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应适应社会发展,制定适合本校的教育策略,促进该地区“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需求新的传承模式,最终促进国家教育政策也应该在统筹民族传统文化进入教育领域方面(比如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列入学校课程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层面,各级各类学校也考虑制定适合本校课程发展的有效政策和制度。学校教育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目标的途径,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组织实施,针对“直过民族”这个特殊群体,从促进“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目标出发,希望学校重新审视本校课程设置和完成内容的目标和策略,制定有利于传承“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改革方案,并在具体的体育教育活动中给予切实的施行。
教育变革的目的,是努力促进多样化的教育主体的形成。在现代体育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下,“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怎样才能受到真正的关注。大多少数民族都来自特定的传统文化环境,在现代体育、社会体育和传统体育文化混合的校园环境中,自觉或不自觉的体育文化学习和交流才能更好认识和促进“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多样性的生活情境体验,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更深刻而持久。
教育变革必须促进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须有体系地、恰当地融人学校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之中,通过设置有关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体育游戏中。西方体育(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对多元文化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在体育课本中准确反映出少数族裔的历史和体育文化。否则,无论是白人还是少数民族本身,都将很难正确地理解各民族或种族的历史文化。
教育变革必须致力于促进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校园环境。事实上,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之内,同时也发生在课堂之外。“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不局限于课堂之中,还应时刻体现在学校课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态度、知识和能力的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态度、校园的人文和自然氛围、人们在校园里的交往方式,无一不在对“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直过民族”传统体育同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样,源于生活,依附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既是民族传统文化之源,也是其传承之基。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上,在校园里接触“直过民族”传统体育知识,而社会并没有其活生生的事例,则我们仍无法保证其传统体育的有效实现。单靠学校教育的力量来传承其传统文化,难堪重任,事实证明无法独立承担传承之大任,通过依靠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推动,“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方能代代相传并不断创新发展。
现代媒介的日新月异,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舆论。人们通过众多媒介、平台与不同民族,、群体之间的形形色色的交流活动,创造出有利于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保护和扶持“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保持他们的原真性和特设,使其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家庭教育、社会化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三者共同推进“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
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并非是不加选择的,“直过民族”也如此,体育文化变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进行。文化变迁存在两种主要方式: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相互碰撞时以及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发生的变迁现象。一种是发生在文化系统内部;另一种是发生在文化系统外部。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是文化变迁的原因。“直过民族”传统体育也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变革,适应人类的进步方向。
“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革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加强“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重新梳理历史传承保留下来的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接纳和融合现代传承方式;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将“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创新传承方式,充实传承内容,增添时代的信息特征;
在保留本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真性的同时,梳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拓展“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路径,加快“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库建设;转变各民族价值观念,加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正确审视对本民族历史、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对“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识的态度等。现代体育的全球化对各民族传统体育冲击,一方面促进了各“直过民族”不同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另一方面也加快了“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身的变革发展。
总之,当今的“直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正面临着人类最严峻的考验。能否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保持其传统体育文化魅力和文化内涵,使千百年来各“直过民族”传统文化的祖先和无数先人长期积累的独特体育文化继往开来,是对每个个体、民族和国家的重大考验。
[1]褚远辉.教育学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政.网络时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当代体育科技,2015,5(24) :197-198.
[4]吕金梅.蒙古族那达慕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6.
[5]刘轶.我国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路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of "Zhiguo Ethnic Groups" in Yun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Education
ZHANG Fan
(Yuxi Normal College, Yuxi 653100, Yunnan, China)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云南‘直过民族’传统体育的教育传承研究》,项目编号:AD16009;云南省教育厅指导性项目《“云南‘直过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ZZX204。
张帆(1984—),讲师,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