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早期河南省委书记张景曾

2018-11-26 22:44蒋文俊焦予玲
百年潮 2018年11期

蒋文俊?焦予玲

在俄罗斯列宁格勒州圣彼得堡市档案馆里,静静地沉睡着一批20世纪30年代苏联肃反的死亡档案。在这批档案的名单中,有一位来自中国的早期革命者张景曾。近年来,随着苏联档案逐步解密,张景曾被害的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他坚定曲折的革命生涯、鲜为人知的历史贡献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共早期领导人引导他追求真理,介绍他入党

张景曾,又叫张景增,号向舆,曾用名张湛明,绰号张和尚。1898年10月,张景曾出生在河北省蠡县蔺岗村的一户殷实农家里,张家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四。大哥张喜曾,二哥张效曾(张存实),三姐张星,五弟张钦曾。张家不仅有十几亩耕地,还在附近的村庄开有小银号,张景曾六岁开蒙读书,12岁考入蠡县县立高级小学。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以优异的成绩高小毕业,但由于家里银号倒闭而被迫失学。为了能继续读书,张景曾只身跑到北京,求助二哥张效曾。张效曾在北平陆军被服厂当公费学徒,半天学习、半天做工,每月只发几块零用钱,自顾不暇,无力负担弟弟的读书费用。张景曾只好报考一所公费中学,但未被录取,只有重返故里。

经一位基督教徒介绍,张景曾来到保定,在西关美国基督教会开办的思罗医院跟一位医生当看护。他聪明好学、做事细心、吃苦耐劳,深得美国医生赏识,但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决定报考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公费)。他谢绝了美国医生再三挽留,再次踏进学校的大门。四年的师范学习,张景曾年年考试名列榜首。保定二师毕业后,张景曾又考入保定优级师范学校汉文专修班。两年毕业后,他被保定二师聘为汉文教员。时值五四运动席卷全国,这对张景曾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景曾

保定二师、保定优级师范,都是马列主义传播较早的学校。北方共产主义小组创始人李大钊、邓中夏等经常到校开会、演讲,宣传革命道理,在师生中颇有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下,张景曾较早地读到一些进步书籍,接触了一些进步人士,很快就认识了李大钊、邓中夏,关系日益密切。在他们的引导下,张景曾广泛阅读马列著作,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思想产生急剧变化,他对社会黑暗、政府腐败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保定二师校长刘绪曾既是曹锟手下的小军阀,又是卖国求荣的日本特务。他极端仇视进步师生的爱国行为,抵制马列主义在校内传播,进步师生对刘绪曾恨之入骨。1922年冬,张景曾以旧制七班王化机等进步学生为骨干,带领广大师生罢课、罢教,闹学潮,呼口号,并张贴“驱逐刘绪曾”的标语。

轰轰烈烈的驱刘运动震动了全保定,惹怒了反动政府。刘绪曾气急败坏地宣布“张景曾是赤化分子、过激派”,并勾结直隶督军曹锟下达通缉令,悬赏捉拿张景曾。

这时,张景曾的二哥张效曾已经当上冯玉祥部队第七师十三旅卫队团第二营营长,从汉中回家过春节时得知张景曾的处境后,劝弟弟到西安教书,暂避一时,免遭不幸。张景曾遂于1923年春节过后,离家西行。二哥通过关系找到全国陆军校阅使冯玉祥讲情,曹锟撤销了通缉令。

张景曾经郑州赴西安时,西安恰逢二七惨案发生之日,反动军阀吴佩孚的野蛮镇压、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让张景曾看清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和虚弱,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更加坚定了对马列主义的信仰,萌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想。在西安,张景曾通过天主教徒王夭士和中华圣公会中学教员王仲一的介绍,在第三中学当汉文教员。张景曾教书育人一丝不苟,既讲授文化知识,又宣传马列主义,与广大师生结下了深厚友谊,深受师生们的爱戴和欢迎。

当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赴上海途中在西安停留,看望老朋友—王夭士的父亲,偶然看到客居王家的张景曾写的字,提出要见一见张景曾。于右任从张景曾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认为他是个忧国忧民的有志青年,对他大为赏识,愿意着力培养。于右任对张景曾说:“张先生是有为的青年,跟我一起到南方吧!”

在于右任推荐下,张景曾和王夭士等人取道重庆,沿长江乘船东下上海。于右任任上海大学校长,王夭士给于右任当秘书,张景曾进入上海大学社会政治系学习。

上海大学是共产党人半公开活动的场所。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知名共產党人曾在此任教,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李立三等许多中共早期革命先驱也曾在此宣讲马列主义思想。在这里,张景曾找到了党的组织,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加党的各项社会活动。1923年11月22日,经瞿秋白和邓中夏介绍,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批准张景曾等七名同志为中共候补党员。当时,上海仅有党员49人,被编成六组。张景曾在第一组,即上海大学组,组长刘剑华。不久,张景曾接任组长,第一组共有邓中夏、瞿秋白、施存统、向警予、王一知等14名党员。

从二师闹学潮到上海大学入党,张景曾终于走上了光辉的革命道路,他决心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首任中共河南省委代理书记,绘就豫东南工农武装割据宏伟蓝图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组织史资料》《中共河南党史》《豫南革命史》等书籍,星星点点地记载着张景曾在河南的革命经历。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行第一次合作,革命形势空前高涨。党的四大以后,为了加强中原地区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党中央于1925年春陆续派王若飞、张景曾、萧楚女等著名革命者到河南工作。张景曾先后在河南开封、郑州、信阳、许昌、驻马店、安阳、焦作、南阳等地开展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足迹踏遍了河南南部、北部、中部和西部的山山水水。

张景曾先是落脚河南开封,任中共开封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不久又负责郑州党团地委工作。同年10月,中共豫陕区委成立,指派张景曾任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共青团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对外以国民党信阳市党部秘书长的身份公开活动。

作者蒋文俊(前排左四)、焦予玲(前排左二)与张景曾后人韩伟(前排左五)一行座谈后留影

信阳位于京汉铁路南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较早的地区之一。五卅运动以后,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共信阳地方执行委员会,通过革命的统一战线,在进步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铁路工人以及农民中,扩大马列主义的传播,领导信阳各界人民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张景曾到信阳后,立即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学运、农运和工运中。

豫南中学是中共信阳地委建立用以培养革命人才的学校。张景曾和地委书记刘少猷经常深入到学校给学生讲课、作报告,讲解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理论,先后发展了十多名学生加入共青团,建立了共青团豫南中学支部;其后,又发展七名学生加入共产党,建立了中共豫南中学党支部。

省立信阳三师是中共信阳地委宣传马列主义和发展党团员的重要阵地。张景曾很快在学校进步学生中培养了一批骨干分子,指示青年团员谢梅村返回家乡郾城发展党团组织。谢梅村返回郾城后,先后发展八人加入青年团,成立了郾城县最早的两个团小组,被团省委任命为青年团郾城县支部书记。革命的火种迅速从豫南传播到豫中。

张景曾把开展学运和农运积极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农村,参加革命实践活动。豫南中学、省立信阳三师一批党团员多次前往信南、信北山区从事农民运动。

张景曾多次深入到信南柳林,指导和协助中共柳林支部在附近乡村进行的宣传和组织农民工作,开办平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向农民讲解革命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

在张景曾、刘少猷、王克新等人的努力下,豫南第一批基层农民协会在信阳县的柳林、台子畈、平昌关、谭家河、当谷山、长台关等地先后诞生,给苦难深重的豫南农民点亮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1926年初,直系军阀吴佩孚占领河南,中共信阳地委机关被破坏,张景曾、刘少猷、王克新等人遭到军阀通缉。张景曾转移到信阳东南当谷山小学和京汉铁路西的谭家河小学开展秘密活动。因为处境越来越危险,党组织指示张景曾离开信阳。1926年3月,张景曾回到开封,任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委员会工作。

1927年6月,中共中央撤销豫陕区执行委员会,组建中共河南省委,罗亦农任省委书记,张景曾任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后因罗亦农改任湖北省委书记,未到河南任职,党中央指定张景曾代理河南省委书记。

张景曾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对敌斗争经验。他把省委机关分三处设置:一处住宿,一处印刷,一处办公。办公地点不接待任何同志,甚至对一般委员也要保密。在办公地点的门口,经常放一块砖头,位置固定。如果机关被破坏、同志被捕,就在出门时顺脚把砖头踢开,后来同志发现之后,就避而不进。为防止敌人破获党组织,省委机关经常搬迁,有时特务追踪,来不及租借新房,张景曾就先把家具暂存在熟人处,租到房子后再搬入。

对传递文件和情报工作,张景曾也慎之又慎,他用药水将文件和情报抄在事先写好的一般信件里,或古装书页的背面,一般文件就派人直接送到车站过往的邮政车里,以免敌人检查;重要文件有时装在点心盒里派人专送,或者背熟口述。大部分文件、通知,都是张景曾亲自动笔起草。

1927年初,北伐军从武汉乘胜前进,势如破竹。为了制造革命舆论,动摇反动军心,接应北伐军,张景曾组织大家准备了数以万计的贺年片,并印成传单,在大年初一凌晨,乘千家万户恭贺新年之机,把贺年片投进各家各户门内,全城哗然,民心大快,反动军阀惊恐万状。5月,张景曾亲赴驻马店与北伐军前线指挥部接洽,接应北伐军进军河南。

在张景曾等人的艰苦努力下,河南党团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截至1927年7月,河南全省已有27个县建立了共产党组织,八个县建立了临时治安委员会,50多个县建立了国民党县党部,而且多为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领导。50多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会员约有100万人之多,全省800多万人的枪会组织中,约有半数接受党的领导。

張景增(张景曾)同志纪念碑

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冯玉祥在河南“清党反共”,中共河南省委遭到严重破坏,张景曾不顾个人安危,转赴武汉向党中央汇报情况,请示以后的工作。

受中共中央委派,周以栗于7月23日到达开封,26日重组中共河南省委,周以栗任书记,张景曾由省委书记改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兼宣传部长。9月中旬,省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全省组织武装斗争和实行土地革命。之后,把全省划为豫南、豫北、豫中、豫东四个区域,成立豫南、豫北、豫中三个特别委员会以领导暴动。

面对职务的再次变动,张景曾毫无怨言,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到新的斗争中。张景曾率祁修文等五人组成省委工作组,赴豫北安阳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成立中共豫北特委。他们在六河沟煤矿召开了有4000名工人参加的大会,号召工友们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倒国民党新军阀。

张景曾根据广大群众的要求,在百泉一带组织“抗袁联合会”,在安阳西沟城村组织反抗袁世凯家族和打倒恶霸李六之的“抗袁倒李联合会”,带领30多名武装人员,处决了残酷欺压农民的恶霸李六之。同时,组织四五十个村庄的农民联合抗租,有力震慑了袁氏家族,“抗袁联合会”会员很快发展到五六百人。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在安阳风起云涌。

张景曾还到焦作指导武装斗争,打响了焦作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8年1月,张景曾带领中共焦作市委组织和发动了夜袭国民党警察局、夺取枪支的武装暴动。张景曾亲自率领敢死队冲击警察局。

1928年3月,张景曾兼任豫中特委书记,他致力于发展路运及沿路农村武装割据。5月,又在豫西南阳一带开展兵运和农运,参与领导唐河县建国军教导队兵变和唐河县汉龙潭、南阳刘宋营农民暴动。

在革命处于低潮的危急时刻,省委书记周以栗等五位领导同志相继被捕,张景曾毅然承担起重组河南省委的重任。5月,中共中央指示张景曾再次担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他全面反思大革命失败以来的斗争方针,总结武装斗争的经验教训,纠正“左”倾盲动倾向,努力探寻对敌斗争的正确方法。

党的六大召开以后,张景曾和省委积极贯彻六大精神,迅速纠正盲目冒险和限期总暴动的“左”倾政策,提出了在农村特别是在豫南、豫东南实行武装暴动的正确主张,绘就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宏伟蓝图。各地党组织开始从盲动错误中解脱出来,革命力量也随之得到发展。

张景曾派遣省委组织部长黎光霁巡视豫南、豫东南,建立豫东南特委,加强了潢川、光山、商城、固始、息县、新蔡、罗山七县党组织的联系,统一了斗争计划,并决定联合湖北黄安(今红安)和鄂东的革命力量,使鄂东北和豫东南的武装斗争紧密联系起来,为鄂豫边根据地和豫东南根据地的开创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1929年5月6日,在河南省委和豫东南特委的领导下,大别山腹地爆发了商城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创建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张景曾和省委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宏伟蓝图终于在豫东南得以实现。然而,张景曾却没能分享大别山红旗飘扬的胜利喜悦,此时他已经启程前往万里之外的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了。

两赴苏联莫斯科学习,同王明宗派集团进行坚决斗争,陨落异国他乡

苏联,世界无产阶级第一个取得政权的国家,各国革命者向往的红色圣地。这里有张景曾的理想、爱情、奉献、苦难,还埋有他的忠骨。

张景曾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曾在地方和党中央机关工作,在党内担任过较高职务,党中央对他极为重视,先后两次派他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畏强权,仗义执言,同米夫和王明宗派集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遭到残酷迫害和无情打击,历经坎坷,最终客死异乡。

1929年1月,张景曾到信阳指导工作时被捕,由于敌人没有掌握张景曾的真实身份,在党组织和国民党信阳驻军内地下党的积极营救下,张景曾被释放。张景曾出狱后,立即和省委妇女科科长危拱之一起赶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斗争情况。

国共合作的破裂,大革命的失败,促使我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了保存革命骨干迎接更大的革命高潮,党中央决定集中一批优秀干部派往苏联学习,张景曾和黎光霁、危拱之等人在选派之列。

张景曾一行从上海乘船,经海参崴去莫斯科,到达莫斯科中山大学已是1929年5月下旬。张景曾被分配在为中共高级干部专门开设的高级班学习,学号1308,俄文化名斯特里耶夫斯基。此后,他还使用过傅明、斯坦尼斯拉夫等中文、俄文名字。这一次苏联之行,张景曾再也没有回到他热爱的祖国,而是永远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这是张景曾第二次到苏联。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张景曾作为中共中央重点培养的干部,于1924年初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他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马列著作,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宝贵经验。一年的学习使他眼界大开,他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掌握了更多的斗争策略。1925年春,张景曾回到党中央所在地上海,并立即转赴中州大地河南。

张景曾第二次到苏联时,正是王明宗派集团得势之日。中山大学校长米夫和王明宗派集团多次挑起事端,公开把矛头指向中共代表团瞿秋白、邓中夏、王若飞等领导人,指责他们在中山大学的派别斗争中是“反党小组织”的后台。对此,张景曾并不知情,但张景曾对他们排斥异己的做法提出严厉批评,加之张景曾与瞿秋白、邓中夏、王若飞等人的亲密关系,米夫和王明等人以此给张景曾划线定性,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

1929年7月,在上学期结业的全校教职员、学生大会上,许多同学对学校在党务和教学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致使会议一時无法收场,持续了十天之久,即有名的“中共十天大会”。在“中共十天大会”上,张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王明意欲自立为王向中央夺权,切中了王明和米夫的要害。

学校当局同王明等人借此机会组织“清党委员会”,在中山大学进行“清党”,凡反对校方或王明的,轻则遣送回国,重则打成“托派分子”,送工厂劳动改造,以至逮捕法办,有的冤死在狱中或惨遭杀害,有的在狱中度过了几年、十几年。据不完全统计,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共学员有53人以上遭诬陷被捕判刑入狱流放,其中已知在20世纪50年代后劫后余生回到祖国的共13人,有些人音讯全无。

张景曾在“清党委员会”组织的会议中受到围攻和批判,那些人将张景曾与中方留学人员及中共代表团瞿秋白、邓中夏、王若飞等人的正常接触,诬陷为与“托派组织联络”,甚至给张景曾捏造了一个极其荒谬的罪名“半个托派”。不少同志发言认为张景曾不是“托派”或“托派嫌疑”,但校方置若罔闻。

1930年2月,中山大学以班级党小组的名义开除张景曾的党籍。在离校鉴定书上,校方不得不承认张景曾“态度积极,表现良好”,却又以“同托派分子过从甚密,没有进行任何反对托派的斗争”,给张景曾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并称:是否恢复党籍要等一年以后重新鉴定。

张景曾先后被下放到莫斯科郊区米吉奇车辆厂和斯大林汽车制造厂劳动改造,后返回列宁国际学校学习,直至1931年底。

在工厂劳动期间,张景曾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积极参加社会工作,还参加了工厂的社会主义竞赛突击队,赢得工人和工厂领导的同情和认可。他不断向列宁国际学校党组织申请恢复党籍,并要求回国参加革命工作。

车辆厂党组织为张景曾出具了评价极高的政治鉴定书,该厂领导、党支部书记亲笔致函莫斯科列宁国际学校党组织,并加盖公章、本人签名;五名工人同志为了帮助张景曾摆脱苦难,冒着风险为他签名出具证明,有的工人同志甚至注明自己的入党年限,称张景曾有着“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无限忠诚”。列宁国际学校党支部和校长基尔萨诺娃也积极为张景曾恢复党籍呼吁奔走。1931年6月20日,经共产国际中央监察委員会书记兹·安加雷蒂斯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讨论,恢复了张景曾的党籍。

1932年2月7日,列宁国际学校秘密工作部通知张景曾回国工作,王明也与张景曾谈话,称将派其返回中国;但米夫却出面告知张景曾,将派他前往蒙古,在蒙古的中国工人中做工会工作,为期半年左右。

尽管内心十分不情愿,张景曾还是服从了去蒙古的决定。在蒙古工作了两年后,1934年初,张景曾带着蒙古方面良好的组织鉴定回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等待去向期间,他反复向王明、米夫等申请回国工作,但一直没有准信。直到1934年4月26日,米夫才签署了派遣令,将张景曾改派到列宁格勒东方学院。

回国的希望再一次破灭,张景曾感到不被信任的痛苦,他面见科捷利尼科夫,据理力争。科捷利尼科夫在与张景曾争论时理屈词穷,竟然粗暴地说:“你要知道党的纪律”,严厉命令张景曾“当天就离开莫斯科”。

怀着满腹的愤懑和忧虑,张景曾到列宁格勒东方学院从事汉语教学,改名傅明,寓意恢复光明。他一边认真工作,刻苦学习,一边为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贡献力量。短短几年,他陆续翻译不少作品,撰写了《论蒙元时期农业政策》等学术论文,还被东方学院评为副教授。

离开祖国越久,思念就愈加强烈。他于1934年12月和1935年5月两次致函米夫进行申诉,都石沉大海。在此情况下,1935年5月19日,张景曾向列宁东方学院发去一份声明,要求学院党委解决党籍手续不全问题,并通过最后的“清洗”。学院党委在他的声明上批示“情况属实”,同时致函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请求完善张景曾的党籍手续。6月3日,联共(布)中央监察委员会围绕着张景曾党籍问题开展调查工作,调查员利相斯基致函米夫,请他提供共产国际有关张景曾作为联共(布)党员的信息。

7月3日,米夫以共产国际执委会东方书记处通报的名义连发两份通报,通报中称“我们不了解傅明是否为联共(布)党员,因为他过去只是列宁国际学校支部的一员”。最为险恶的是,米夫将一封所谓来自内务人民委员会驻蒙古工作人员“张”关于傅明在蒙古工作的声明,作为“通报”的附件发出,并手写注明“归入斯特里耶夫斯基—傅明档案”。

这个所谓“张”关于傅明在蒙古工作的声明,是一封俄文打印的诬告信,信中污蔑张景曾是“托派”“日本特务”,并“从事反对政权机关等反革命工作”。这封诬告信出自中山大学学生曾秀夫(又名王立祥,俄文化名卡拉什尼科夫)之手。诬告信的目的达到了,张景曾这位我党的早期革命者,没有牺牲在对敌斗争的战场上,却死于苏共、共产国际对中共内政的粗暴干涉,死于王明等人的诬陷和迫害下,令人何等痛心!

张景曾被害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的被害真相和被害时间始终是个谜。王盛荣回忆张景曾因受到迫害,身染重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去世,还有老同志回忆他死于枪杀,河南党史部门认为他病逝于苏联。

随着苏联档案陆续解密,张景曾被害案终于真相大白。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编号为495-225-3096的档案,记载着张景曾在苏联和蒙古的工作经历,以及同米夫、王明的不屈斗争。列宁格勒州圣彼得堡市档案馆馆藏的两卷死亡档案,记载着张景曾被逮捕、审讯、枪杀、平反的详细过程:

一、逮捕令日期:1937年9月14日,苏联人民内务委员会列宁格勒州国家安全管理局签发了对张景曾的逮捕令,以“日本间谍”的罪名逮捕了张景曾。

二、审讯日期:1937年9月15日和1937年11月14日,苏联当局两次审讯张景曾。第一次审讯的审讯员是列宁格勒州人民内务委员会国家安全管理局三处二科科员施瓦涅夫中士。第二次审讯的审讯员是列宁格勒州人民内务委员会国家安全管理局三处二科的副科长瓦特金中尉和国家安全管理局二科的办事员施瓦涅夫中士。苏联当局逼迫张景曾承认是日本间谍,拥护托洛斯基的观点,从事反对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政策,以及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

三、枪杀日期:1937年12月10日,根据人民内务委员会管理局局长、国家安全一级政委扎科夫斯基1937年12月9日签署的第194023号命令和苏联人民委员会1937年12月8日第413848号公函,由人民内务委员会列宁格勒州管理局巴里卡尔波夫上尉对张景曾执行了枪决,遗体埋葬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列瓦绍夫公墓。

四、平反日期:根据1989年1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关于“为1930、40年代至50年代初镇反时期受害者恢复公正的补充办法”,苏联列宁格勒州克格勃管理局刑侦处处长Н.Н.阿弗杜赫中校和列宁格勒州军区副军事检察长、司法中校А.А.卡杰尔纽克签署了平反决议,经列宁格勒军区列宁勋章军事检察长、司法少将О.Л.加乌利留克批准,1989年4月29日为张景曾平反昭雪。

在艰难曲折的革命道路上,有许许多多像张景曾一样优秀的中华儿女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在张景曾家乡河北省蠡县革命烈士陵园,已经竖立起张景曾同志纪念碑;在张景曾工作和战斗过的上海与河南等地,都记载了他奋斗的足迹。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历史也同样没有忘记他。(编辑 叶松)

作者:蒋文俊,中共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焦予玲,中共信阳市纪委监察委驻市委办纪监组副处级纪检员、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