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什么选择不发言?

2018-11-26 03:01李小姿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恐惧症演技右手

李小姿

细节虚假无处不在。瞧,下面这个同学写了一次发言的经历,其中可闹了不少笑话。

我经常在“成长”“勇气”等几类常考命题中看到同学写自己不敢举手发言的片段,而这些文字都会给我一种“演技拙劣”的感觉:

片段一:她的右手缓缓向上升,她把想说的话,在心里回荡了好几遍;她把手举起来又放了下去,心里不停地出现:怎么办,怎么办。

片段二:她看了看周围的人,觉得他们多么高大,而自己多么卑微,心里不禁有了一种恐惧感。

片段三:她又紧张起来,时不时地把手握得很紧,心里想着,这节课一定要举手,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她愁眉苦脸地望着老师,两只大腿不停地打哆嗦。

王俊义

回答个问题,先要在心里纠结个千万次,其次再瞧瞧身边的人,对比下自己的渺小,双腿还要打哆嗦,呃,你确定不是在给自己加戏吗?

舟舟

我也有同感,而且演技拙劣。你看文中写她右手“缓缓”上升,大家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即使我们内心在纠结要不要举手,“缓缓”二字也太夸张了吧,慢动作播放吗?而且举起手来又放了下去,还在心里连喊两声“怎么办”,太浮夸了。如果这样改,倒比较合理:当我右手举起来时,我就后悔了。我偷瞄了老师一样,正巧她也盯上了我,我的心突然拔凉拔凉的,怎么办?!

思源

片段二中“高大”这个词用得也很“出奇”啊,还有“恐惧”,像在写一个精神病人。

向沛

我就是一个很胆小的人,上课很少回答问题。其实也有跃跃欲试的时候,但我总是告诉自己等下一次有把握的时候再举手吧,并没有文中那么多内心戏。

珂珂

也不能武断地说作者写的全部是假的。有一种病,叫社交恐惧症。患上这种病的人由于害怕,不仅会焦虑,还会面红、心慌、尿急等。如果作者在文中对此做一下交代或者铺垫,我们就不会觉得某些细节十分虚假了。比如:她害怕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她害怕自己会做出什么让人嘲笑的行为。她走路时会不停地看手机,目的是为了避免和迎面而来的陌生人尴尬对视。她觉得自己得了一种叫“社交恐惧症”的病,那一天在課堂上发生的事,更让她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秦秦

举手回答问题这个素材,很多同学都写过。基本上和上面呈现的片段差不多,很虚假。这个虚假,不仅仅指细节上的虚假,更是情感上的虚假。写“举手”这个案例时,总是想用极端的例子去凸显主题,导致用力过猛。

要想把“举手发言”这个素材写好,我们还要真正地去调查,

“不发言”的原因都有哪些。

比如,有同学不发言,是因为胆小,不敢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也有人是因为缺乏自信,害怕被人嘲笑。还有人是知道答案也不愿意发言,认为自己会了就行。当然,不发言这个问题也有可能不是自己的问题,比如,老师总是一脸“凶相”,怕“枪打出头鸟”;又比如全班同学都沉默不语,自己不好太“高调”,要“合群”。你看,表面看都是“不发言”,但其中原因却千差万别。那么,在进行细节描写的时候,就要有所区别。

比如,写一个不发言的学霸:她从不举手发言,尽管她早就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她不经意地转动手中的笔,眉宇间挑着一丝不屑。

比如,因为班风问题,自己不“好”发言:她开始四处张望,像个侦察机似的,脑袋转个不停。“怎么没人举手啊?”她的心里总是冒出这样的想法,期待着有人可以开个头,可整个班上安静得就像一潭绝望的死水。

当然,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思考,也有举了手,但是并不想发言的学生,比如:

公开课前老师就强调,这堂课每个人必须至少举一次手。她还安排了小组长进行监督,没举手的要罚抄课文。此刻,她在心里算了算,这是老师提的第五个问题,再不举手,可能就死翘翘了。可,这一轮举手的人又少了些,万一她中奖了,又该怎么办呢?举还是不举呢?

看,一个小小的举手发言也能写出这么多花样来,你是不是没想到呢?

猜你喜欢
恐惧症演技右手
错失恐惧症
密集恐惧症
当皇帝也得有演技
左手和右手
我有开学恐惧症
人生如戏, 全靠演技
演技大爆发,只为糖果来
左手右手
仕途恐惧症
锦松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