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莹 王勇
【摘 要】人们通常认为传播对于建筑设计起着后端迭代虚构的功能,对于前端的内容生产与设计鲜有裨益。但现在,尤其是互联网媒介与大众自我传播意识崛起的时代,大众以建筑为媒介,以建筑中所蕴含的审美观念、文化价值、政治商业信息为内容,与包括决策者、建筑师等在内的构建者进行对话,并通过反馈影响前端的建筑设计与内容生产,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多维的,以建筑为媒介的新型传播模式。
【关键词】动态;多维;交互;建筑媒介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128-02
提及媒介人们往往会想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我们所熟悉的新闻媒介,事实上,媒介所包含的概念应当更广,“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这样看来,媒介指一切可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建筑正是这样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了一种广泛存在的传播媒介。在建筑设计者及建造者以建筑为媒介向大众传递着各类信息的同时,大众逐步从“受传者”变为了“生产消费者”,参与到建筑设计及建造的前端过程中去。本文试图从传播学与建筑学的交叉领域出发,通过分析建筑中的传播主体、建筑传播的内容、作为媒介的建筑,进而得出动态、多维的建筑传播模式。
一、作为“产销者”的从属于社会大众的传播主体
“人是会传播的动物,我们做什么都离不开传播。传播的活动不断将人的感官延伸,将信息的传递路线延伸,传播的活动是最有人味儿的活动。”建筑是人类的重要活动内容,是一种传播现象,也是一种文明和文化的产物。通常我们谈及传播的主体往往将其分为“传播者”与“受众”两个群体,但在以建筑为媒介的传播过程之中,大众又不单单是建筑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自主意识的活跃的“生产消费者”,参与对建筑的构建、欣赏与反馈三个环节。
建筑的构建过程是建造者与外界环境、建造者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多维“双向交往”的过程。作为传播主体的建造者首先要熟悉与了解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通过对于客观环境的考察和调研,决定符合建筑环境和建筑意图的符号元素和样式形态,以达到建筑与背景环境之间的相互交融。其次,建筑者需要与受众交流,熟悉不同国界、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大众的需求、习惯、审美、爱好等,从而为作为建筑受众的大众更加准确地挑选、过滤、放大建筑信息符号[1]。
对于建筑的欣赏是指建造者与使用者或大众“共享”建筑符号信息的含义。它依赖于对建筑符号的掌握,并且,欣赏是作为建筑信息传播这一过程的“终端”,是与欣赏过程和反馈过程相连的。作为建筑的使用者和参与者,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特定的审美环境之中,用感官为媒介来接受符号信息,形成了物与人的对话与交流,实现了建筑功能与审美信息的传播。
建筑的反馈对于一个建筑的形成与传播起着时时修正与制约的作用。传统美学中,往往把创作看作是作者对于受众的单向的作用与影响,而信息论美学则把它看成是双向的、具有正反向作用力的传播过程。建筑以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审美趣味以及对于建筑作品的社会反馈作为修正的主要内容,并形成一个参照系,做些局部的挑战,新的建筑模式只有在这一参照系中逐渐演变与脱离[1]。
二、建筑所承载的宏观感性的传播内容
在以建筑为媒介的传播过程之中,建筑所承载的信息即内容。然而建筑的传播内容相较于往常我们所熟知的媒介传播内容更为宏观而抽象。虽然建筑本身的信息容量有限,但它对大众的影响却是深刻而感性的。人们可以选择报刊、电视、网络的内容,但建筑一旦建成,接触到它的人就无可选择地必须面对它所传播的信息内容。
首先,建筑所承载的最为直观的内容即建造者的审美观点和态度。建筑的空间、色彩、体量等都蕴含了建造者对于美的理解与把握。优秀的建筑几乎动员了可能构成艺术感染力的一切手段,从整体建筑到单体房屋,从序列构成到造型样式,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都是建造者的审美价值与情感价值的统一。
其次,建筑作为实物和艺术的双重符号,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积淀产物,它比一般的媒介更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稳定性。建筑与文化同构,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动习惯、社会价值观念等,体现着社会大众的政治、经济、宗教、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精神追求。
第三,建筑是传递政治和商业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古代,建筑是专制统治者传播政治理念的重要手段,随着近现代以来的民主化发展趋势,建筑被用来传播客观政治信息,成为营造政治氛围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古代,无论是西方的铁质招牌还是中国的木质匾额,都曾经是传递商业信息的重要方式。随着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城市建筑成为了商业信息的依附载体。
三、作为媒介的建筑与多重媒介影响下的建筑
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这一观点使得传播媒介的范围大幅扩展,他在所著书中提出了26种传播媒介,其中就包括住宅建筑。他认为,“城市是适应庞大群体需要的、人体器官的进一步延伸”,“住宅塑造并重新安排人的组合模式和社区模式。[2]”建筑正是人类自我表现的一种延伸,除了提供生活与活动空间之外,人可以通过建筑传播自己的生活方式、审美态度和文化理解,在这些信息的传播过程之中,人类的触觉、直觉得到了延伸,思想得到了展现。
传播学基本原理中认为,“凡事能是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由此看来,建筑符合了媒介定义的三个必须要素:物质实体、符号及信息[3]。建筑符号与语言符号一样,具有能指和所指两方面。能指由建筑的空间、体量、造型、材质等物质表象所构成,所指是建筑的使用者和欣赏者通过对于建筑实体背后蕴含的丰富意义进行信码转化而形成的一种思想或概念。最后,建筑包含着众多信息,可以传播生活方式、审美方式以及文化特征,甚至可以传播包含具体事件的信息。
作为媒介的建筑具有其历史性、地域性、广泛性和文化汇聚性。对于每个建筑的解读都应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及地理位置。通过建筑,可以解读出创造这一建筑的历史文化特征、科学自然技术发展、地域民俗文化等大量丰富的信息[4]。由于一个建筑汇聚着多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又使这种文化在时空上延展,使建筑较于其他的媒介具有更强大的文化穿透力和延展性。
四、动态、多维的以建筑为媒介的传播模式
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建筑的意义,首先在于建筑构建的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某一环节,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建筑作为媒介所联系的传者与受众之间相互作用的传播活动。建筑为媒介的传播模式是动态且多维的。动态即建筑的传播处于一个循环系统之中,而并不只是静止的、孤立的现象。而动态必然与多维相联系。建筑的传播包含自然、人工、物质、精神、社会和文化等多个维度。以建筑为媒介的传播活动之中,传播者由个层次各阶级的人组成,包括业主、建筑师、决策者等等,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传播者系统。与此同时,包括社会公众、专业人士、建筑使用者、建筑欣赏者在内的受传者也互相影响而组成了受传者系统,并将其观点反馈给传播者,从而形成传播模式的动态交互,参与到建筑设计与构建的前端过程之中。建筑作為中介沟通了传播者和受传者,建筑的物质本体及其包含的审美观念、文化价值、政治商业信息等是传播的主要内容,传受双方的“共同语言”越多,他们对于传播内容的理解就越为接近,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就更为深入和高效,最终完成从后端的虚拟迭代到参与前端设计与内容生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
[3]周正楠.媒介·建筑:传播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肇文兵.从建筑符号看“信息”与“传达”[J].现代艺术设计,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