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晓耕合唱创作中民族母语的运用

2018-11-26 11:08张楚晨
戏剧之家 2018年23期

张楚晨

【摘 要】在少数民族的母语飞快消逝的今天,刘晓耕老师坚持用少数民族的母语进行创作,在他探尋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道路中,发现其创作之根在崇山峻岭、田间地头。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刘晓耕老师在合唱创作中对于民族母语的传承与发展,并研究其母语创作的材料和方法,以及对其部分作品进行简析。

【关键词】刘晓耕;合唱创作;民族母语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064-01

中国作曲家刘晓耕是当今国内外极具影响力且合唱业界非常熟悉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就像大地一样,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他总是穿着一身民族服装,谦和的微笑,不多的语言,但是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却蕴含着巨大的张力,多元的民族元素和现代的和声技法在他的作品里有完美的结合,善用打击乐创造丰富的节奏,极具民族特色的音色,这些都为其作品的舞台呈现带来了不一样的质感。

一、寻找母语创作的材料

刘晓耕老师创作的材料基本来源于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受到地理环境、宗教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在演唱方式、曲调风格及其音阶调式等方面,都体现着地方的民族风格和色彩。同时又因云南少数民族 “小块聚居,大片杂居”的居住特点,使杂居地各民族在音乐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形成错综复杂的现象。刘晓耕合唱音乐作品中使用较多是傣族、彝族、壮族以及黎族的音乐元素。例如《崴萨啰》《纹身》用傣族音乐元素创作的合唱作品;《回家》运用彝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水母鸡》《只爱你一个》用壮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用黎族音乐元素创作的合唱作品有《捡螺歌》《新编赶鸟歌》。

二、提炼母语创作的方法

所谓“提炼母语”就是指作曲家在深度田野调查和采样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进行有效的记谱和音响分析,进而将音乐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母语元素揉碎、提炼和重组。如此细致有序的创作方法,才让一首首具极具民族韵味的作品得以问世。如在创作《捡螺歌》的过程中,刘晓耕老师就是通过多次的田野考察和素材采样,对黎族歌唱中的母语发音进行详细的记录,然后将一个个黎语词汇分解、重组后转化为合唱中的衬词。如此做法看似简单,却十分考验作曲家提炼音乐素材进行改造创新的能力。

三、部分作品简析

(一)《回家》。1996年,刘晓耕老师应邀在菲律宾亚洲艺术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交流访问学习,深刻感受到当地的土著音乐与西方的教堂合唱不断融合,演变为更加多元化的民族音乐。1997年回国后恰逢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刘晓耕老师便开始酝酿这部作品,他采用云南红河彝族的音乐素材,将教堂式的无伴奏合唱引入,中段运用丰富的节奏、打击乐,各种回家的方言一气呵成,达到乐曲的最高潮。

在“心声·第三季”华南师范大学合唱团专场音乐会上,我们演唱了刘晓耕老师的《回家》。晓耕老师说,这首作品是“一个新的刘晓耕”出现的标志,从浮躁转向内心的感悟,让合唱音乐回归精神的家园,“这部作品是我在合唱写作方面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这里开始,我更多的用世界音乐的视角来看待那些本土的原生态音乐,更多的尝试将少数民族的母语和当代世界音乐融为一体,保持传统,拓展现代,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因为是在南粤大地演出,他特地将曲中的几句念白换成广东各地的方言,让音乐的现场气氛满满十足。

(二)《纹身》。《纹身》选自舞台剧《泼水节的传说》片段,这是具有阳刚之气的一首作品,讲述的是傣族男子成年礼,经历纹身之痛的傣家男孩从此学会勇敢并挑起生活责任的故事。整个作品的歌词使用的是傣族经文,傣族经文是从远古时代流传在傣族各地的刻在竹片上的古老文字,搜集、整理并理解是一个艰难繁复的过程,作曲家在整个傣族收集了上千段经文,反复聆听长达700分钟的经文只为寻找到最合适的那一段。傣族纹身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引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和激情,时而舒缓、时而激烈的经文吟诵将纹身、祭祀的过程展现出来,裂变为一首交响性的傣族经文合唱作品。

2017年9月,笔者有幸到现场欣赏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合唱团20周年音乐会,《纹身》这部作品是晓耕老师特意为百合合唱团成立二十周年而作,激发了“百合”强大的爆发力,展示了少见的雄壮和力量,极具感染力的鼓点和呐喊富有张力,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的赞颂表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

刘晓耕老师多年来走遍云南的26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为了追寻民族文化的踪迹不惜跋山涉水,他的理想就是把散落在大山深处的那些优美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发掘出来,然后通过合唱的方式保留下来。在刘晓耕老师的合唱作品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交融性,同时也体会到创作的前瞻性。每一首作品都深具魅力,每一种音响都极具震撼。这种依托民族母语进行创作,将中国本土文化经验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融合,将传统音乐素材与现代审美相统一的做法,呈现出了一种只有深深扎根于自身文化泥土之中才能迸发出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劲松.刘晓耕合唱音乐作品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02):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