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波
不管追星人群多么疯狂,但范冰冰“逃税”风波的出现(尚待有关部门披露更多详细信息),让我发现,中国公众并没有那么喜欢明星。
这个逻辑很简单,普通人每个月要缴个税,而明星年入千万、上亿,比很多企业营业收入还要高,竟然还要逃税。在感情上,公众受不了。
抛开情感层面的因素,从经济逻辑来谈,你会很容易发现,明星刚好是中国最应该交税的人群之一。为什么?这要从电影行业的盈利模式说起。
在投资行业,有这样一个基本共识:炒作电影的概念很不错,但最好不要真金白银地投资电影公司。为什么?因为电影公司有一个天生的“经济缺陷”——成本是刚性的,但收入却是浮动的。
由于这种“缺陷”,一些统计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即便排除那些专门用来“洗钱”的电影,超过80%的电影都是赔钱的。
首先,电影公司成本的最大宗是明星片酬。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电影市场,明星会出现严重的马太效应,过气的明星很多,但那几个留下来,出了名的幸运儿,却会越来越出名。而且,名气还会不断强化和横向扩张,比如做化妆品品牌,搞资本运作等等。最后,片酬也不断走高,成为电影制作方的第一成本项目。
但在另一端,一部电影的票房却永远都是不确定的,任何人都无法保证能够收回成本。电影产品和其他产品最大的不同是,前者的成本支付是“一次性全额支付”。就是说,产品出来的那一天,所有成本都已经花出去。一部电影好不好卖,上映那天就决定了,你无法改变,只能听天由命。
但普通的产品则不同,一个产品的推出首先有一个市场调研,然后产品会在市场上试水,搜集消费者反馈之后,再通过研发和改进,最后产品定型,广告轰炸,大面积推广 。一些电子产品、化妆品都是这么做的。
可以看出,这种成本投入的方式是“梯次性分批支付”,它明显区别于电影制作的“一次性全额支付”。两者的风险差别,显而易见。于是,在成本“一次性全额支付”的电影行业,大导演、大明星让投资方血本无归的案例,便越发成为一种常态。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行业天生的“经济缺陷”,电影公司总有办法来破。
在电影公司看来,我的确改变不了“收入端”票房不确定的风险,但我却可以在“投资端”采用某些方式来降成本。降成本,最好的方式就是用黑社会、古惑仔來对付明星,控制明星,最终压低片酬。
于是,你会发现,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经济体,电影行业都是和黑社会关系最密切的行业。黑社会、犯罪组织洗钱,用得最多的途径要么是电影,要么就是洗衣连锁店。
实际上,在日韩、中国香港和台湾电影发展的某些阶段,影星和黑社会之间从来都不缺少“传说”。因为黑社会的介入,一些“不听话”的明星星途起伏,命运悲惨,人生结局甚至不如贩夫走卒,让人唏嘘。
但在中国内地,由于国家治理的强大,明星基本上不存在被黑社会、古惑仔控制和“降成本”的情况。他们远比世界上其他市场的同行,幸运一万倍!每天都有大钱赚,却从来没有黑社会找上门“降成本”。
税收的基本原则是,谁享受公共服务(比如政府提供的安全保护)多,谁从公共服务受益多,谁就应该多缴税。那么,在这个逻辑上讲,中国内地的明星必须是“纳税积极分子”,争先恐后,抢着纳税,而不是做“逃税嫌疑人”,在国内到处寻找“税收优惠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