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静涵 熊健益 蒋志华
【摘要】产业关联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建立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比较各部门拉动和推动作用的一种测算方法。通过梳理传统测算方法的缺陷、既有改进方法及其应用情况后,采用了改进后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利用四川省2002年与2012年投入产出表,揭示了十年间四川省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情况,并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关键词】投入产出表 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
一、研究概述
2012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是2002年的3.48倍(按不变价格计算),十年间年均增速达13.24%,但三次产亚增加值结构仍表现为“二三一”,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3.81%、51.66%和34.53%。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降低7.68个百分点和3.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10.80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的下降表明四川省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第二产业占比的持续增加及第三产业占比的下降使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难度升级。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确认识四川省产业结构的现状,明确产亚类型,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投入产出技术特别是产业关联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在经济结构、产业关联研究等方面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优势,已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工具之一;但是产业关联系数的计算方法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利用四川省2002与2012年相隔10年的投入产出表,采用改进后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揭示2002-2012年10年间四川省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情况,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二、产业关联系数计算方法质疑与改进
目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分析方法有很多,如相关函数法、特征向量法、虚拟抽取法等。其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在描述产业间各部门对经济拉动和推动作用应用较为广泛。学者们对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讨论与质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依据完全需求系数矩阵求得感应度系数时,其行向相加的经济意义;另一方面集中在对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母的赋权处理。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梳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来看,刘起运(2002)考虑到国民经济最终产品结构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后采用分母权重计算法来改进计算公式,其中定义最终产品构成系数aj表示第J部门最终产品占国民经济最终产品总量的比例βi表示第i部门初始投入占国民经济初始投入总量的比例:杨灿(2005)考虑到产业规模与产业关联测度可能存在不匹配,提出了考虑最终产出规模的加权改进法,fj表示使用各部门最终产品的绝对数额;沈利生(2010)在区分国内中间产品和进口中间产品的同时,引入增加值率来改变以往总产出的衡量标准,上角d表示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中各流量拆分的国内产品,γi表示增加值率为j部门产生的增加值占该部门总产出的比率。其中cij为完全需求系数,dij为完全分配系数。
对于影响力系数而言,侧重的是第l部门对各部门的拉动作用,这就需要用基于完全需求系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基于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的影响力系数仅反映了部门间的直接联系,而部门间广泛存在的间接联系被排除在外,所以在选取影响力系数的计算方法时,应该从基于完全需求系数中进行选择。同时对于四川省投入产出表,难以拆分各部门中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因此采用(1)式计算影响力系数:
对于感应度系数而言,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讨论,提出质疑,认为其分子对C矩阵元素行向相加是不合理的,只能理解为每个部门均生产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i产品的完全需求量,这一行向分析原则与C矩阵的列向系数本质背道而驰,是这种计算方法不合理的根源。因此相加之和的经济含义模糊。因此本文对C矩阵元素只做列项分析,利用完全分配系数与完全供给系数对感应度进行行向分析[8]。但对于分母赋权的改进处理,其经济意义的解读至关重要,不同学者的观点不一,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因此本文对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母的赋权仍采用算术平均即等权平均法,如(2)所示:
三、四川省产业关联变动分析
(一)部门可比性调整
以四川省2002年的42部门和2012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依据,合并生成18部门投入产出表,解决了两个年份部门分类不同,计算结果不完全可比的问题,同时也能与年度各行业增加值统计数据相匹配,根据2017年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分别将2002年与2012年42个部门合并为18个部门,从而保证18个部门数据口径一致和相互之间的可比性,使其具备数学计算及相互交叉对比的基础。
18部门分类中其他服务业的划分。2017年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19个部门,由于2002年四川省投入产出表中部门分类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和“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没有划分出,2012年旅游业部门核算数据没有单独列出。为保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18个部门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将以上两个部门化分到其他社会服务业中。这样划分后,2002年与2012年中其他服务业均包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和旅游业及其他未详细分出的服务业数据,从而达到各部门统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性。其他17个部门的化分按照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标准进行合并。
(二)动态对比分析
由上述影响力计算公式得到四川省2002年和2012年影响力系数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两个年份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均为10个,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业、住宿和餐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8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在两个时期均大于1,说明这8个部门的生产在国民经济中产生的波及效应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与2002年相比,2012年前五位部门影响力系数有明显变动。首先建筑业、制造业和采矿业影响力系数均有提高,排名基本不变,建筑业与制造业,在两个年份均位于前两位,是四川省经济的“龙头产业”,它们对四川省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但2012年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排名第三、第四,在影响力系数排名前五位中分别取代2002年的卫生和社会工作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成为四川省新晋“龙头产业”,优先发展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可以对其带动他产业的发展起到显著作用,但当这些龍头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时,则必须重点加以调控。
2002年有9个部门感应度系数大于1,2012年为8个部门,其中有7个部门两个时期内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分别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均为四川省2002年—2012年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部门均有提升,较2002年排名均提高3位。2012年农林牧渔业感应度系数上升幅度较大,由2002年0.848提高到1.235排名提高7位,表明四川省10年间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感应度系数的加强表明部门对其他产业的推动作用增加,但这些产业的生产水平滞后时,就会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其他各部门的发展,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当优先考虑,给予适当倾斜。
四、四川省产业定位分析
产业关联分析通过甄选出“双高”产业(高影响力、高感应度)来作为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由上表可知同一个部门对四川省区域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是不一致的,依照感应度系数θi≥1,θi≤1和影响力系数δj≥1,δj≤1的标准把18个产业部门划分为四个区域,把感应度系数设为横轴,影响力系数设为纵轴,划分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象限为影响力系数大于1,感应度系数小于1的支柱产业分布,其对区域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较大与其他部门关联程度较高,同时其他部门影响程度较弱;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连锁效应,诱导新产业崛起;对为其提供生产资料的各部门、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变化,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第二象限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及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为四川省区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是对四川省经济增长速度最敏感的产业。与2002年相比,2012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亚发展迅猛,成为四川省新进主导产业,同时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与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电业发展迅速,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同时对四川省经济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三象限产业部门的影响力及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为四川省经济的先导产业,先导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先导产业的优先发展往往战略性的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目标方向发展。与2002年相比2012年涵盖产业部门均为第三产业,因此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四川省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
第四象限为影响力系数小于1,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产业分布,该区域产业对其他产业推动作用较强,但对于其他部门的影响力不足,是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决定其他产业发展水平。基础产业越发达,经济发展的后劲越足,国民经济的运行就越有效。因此,保证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协调和有效运行,就必须保证基础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五、小结
通过对四川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合并为国民经济行业18部门表,探讨了产业关联系数常用感应度计算公式的缺陷,在利用改进方法的基础上,计算四川省2002年与2012年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对四川省10年间的产业特征关联进行分析。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未能利用现有全部影响力与感应度计算公式得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综合改进方法。未来希望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运用更为详尽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说明和比较每一种改进方法背后的系数差异和经济内涵,根据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对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规范计算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刘起运.关于投入产出系数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J].统计研究,2002,(2):40-42
[2]杨灿.产业关联测度方法及其应用问题探析[J].统计研究,2005,(9):72-75
[3]沈利生.重新審视传统的影响力系数公式—评影响力系数公式的两个缺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2):133-141
[4]肖皓,朱俏.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评价与改进——考虑增加值和节能减排效果[J].经济与金融管理,2015,03(27):57-64
[5]胡国强等.关于投入产出表分配系数的初步研究[J].经济经纬,1997,4(59):79-80
[6]陈建彬.从投入产出表的动态变化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1):56-58
[7]曾婉贞.基于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湖南省产业结构分析[R].湖南大学.201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