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空间中特殊人群交互研究

2018-11-26 10:59施博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展示空间交互设计盲人

施博阳

摘 要:在如今发展迅速的设计领域里,展示空间在城市建设和公共艺术建筑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积淀的产物,是了解和融入城市的有效途径之一。但部分特殊人群因设计疏忽被阻隔在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盲人。本文从盲人的视角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他们的感知需求。通过不同展品展示方式及交流模式来增加盲人及普通人对于自身、他人、世界的认识,达到博物馆的教育目的,从而延伸到展示空间中特殊人群交互设计的研究。

关键词:盲人;博物馆;展示空间;交互设计

据统计中国是全世界盲人最多的国家。200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残疾人数量抽样调查,盲人数量已达500万人,平均每100人中含有1个盲人,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并且以每年45万的数量逐年递增,到2020年预期中国盲人将增加4倍。面对这日益庞大的群体,应当加大对于盲人的关注力度,让特殊人群充分融入到社会中。

展示空间中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为公众提供学习机会的教育场所和机构,应设置针对此类特殊人群的展馆,增加人与人,人与展,展与展之间的互动。通过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之间的交互加深彼此了解;特殊人群与展品间的交互实现社会教育目的;展品与展馆间的交互开发新的感知方式和空间模式。

一、中外博物馆形成与发展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集市上商品的展示、吆喝来出售商品,形成了早期商品展示的雏形。我国正式出现展览会和博物馆是在20世紀初期。在1905年,南京第一届博览会举办成功。1919年中国开放了民众期待已久的故宫博物馆。1934—1937年时隔三年的时间,青岛水族馆、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馆相继建成,并且“中国建筑博览会”也在著名的南京博物馆举办。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新,人们对于主题的概念更加的明确。据统计1980年时已经有365家博物馆在中国开放。1990年增加至1012个,2004年变为1509个,到了2005年我国已有博物馆2200个。

2012年在世博会闭幕后,上海松江区的残疾人阳光康复中心中建成了第一家“残疾人博物馆”,面积约有6千平方米。其中主要针对的是高科技产品、影院、舞台表演和残疾人一些作品的展示,让残疾人和普通观众参观。

与此相比国外的博物馆设立要远远早于我国。世界上第一个博物馆——阿什莫尔艺术和考古博物馆,在1683年时英国就向公众开放,具有着时代特征。比我国早了将近200多年。对于展示空间不得不提的就是在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丈夫阿尔伯特的主办下,在伦敦海德公园主办了世界上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博览会。比我国早了50年左右。

早期的展会多为封闭式陈设,直到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主办方采用开放式陈列,在发明馆中加入了让观众自由触摸的展品和操纵设施,这可以增加展示的直观性,充分调动人的触觉感知力,在展示观念中,无疑是一个突破。但是对于残疾人在展会和展示场所中的方便与否,在20世纪60年代前设计师和组织者都考虑的不多。直到60年代,西方社会舆论开始强烈关注残疾人,并加大对于无障碍设计的力度。1961年第一个《无障碍标准》在美国诞生,这是展示场所广泛推出无障碍设施的必然性。

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大约已经有七千座博物馆,往后的50年增加至 2万多座,之后十年达到 8.5万座。按80年代全世界人口约45亿估算,平均13万人共同使用一个博物馆。然而针对于残疾人的博物馆却屈指可数,特别对于盲人群体的更是寥寥无几。

国外出现的盲人博物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只开放了为期两个月的”触摸普拉多”( Touching the Prado)的独特艺术展,在一楼北画廊里盲人可以通过抚摸欣赏各种画作。

虽然博物馆发展的历史如此悠久,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能够为盲人提供学习机会、教育场所的博物馆寥寥无几。随着社会文明的逐渐提高,人们会加大对于特殊人群的关注。为此我们应该增加对盲人博物馆的相关研究,加强盲人与博物馆之间的交互关系,增设专门为盲人开放的博物馆。

二、我国特殊人群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

(一)普通展示空间设计模式

空间结构不合理:一般的博物馆多为封闭式结构。过于狭小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盲人身心感受到压抑。但较大的空间会令盲人产生孤独感,所以空间的尺度和构成应该适宜盲人的需求来设定。

博物馆空间分布多为发散型,普通人在参观时要同时顾忌到左右多个展品,这对于盲人是无法做到的。路线过于复杂会使他们在处理信息时难以记忆,造成记忆混乱。

道路安全性不足:一般博物馆楼层基本为一到五层,台阶数量较多路线过长,消耗体力的同时也带来一定危险性。无障碍通道因耗时耗力、需要大范围场地及使用人数稀少的原因很少被运用。并且只单一通过点状凸起和线状凸起来指引盲人的行走,这种设计只能进行方向的导航,会使盲人对前方失去明显的判断。

缺少无障碍化的公共设施:公共设施通常有卫生、互动、休息设施,使用非常普遍。准确找到每个设施的具体方位,对视觉的要求很高;互动设施的运用较少,一般只出现在科技馆、博览会等场所;采用材质坚硬的石材或者金属的休息设施,虽方便擦拭,但是会对盲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二)普通展示空间信息模式

展示空间中的信息一般包括展品的介绍、展品、以及展台的设计。展品的介绍通常都是文字标识,只能通过视觉来进行阅读。虽然现在很多博物馆都配备了耳机或者导游解说,但是依然无法满足所有盲人的需求。展品通常的陈设方式为放置在玻璃柜中,这种方式阻碍了盲人和展品间的交互。展台的设计往往都是方形的、棱角分明的。高低的把握与位置的摆放成为了盲人很大的障碍。

(三)普通展示空间辅助模式

辅助设施的实际作用很重要。比如护栏设施,在大部分的展示空间中一部分护栏的作用是用于阻碍游客触碰展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盲人与展品的交流互动。有些展示空间中护栏放置过少,会使盲人出现安全隐患。所以护栏的安放需要合理的设计。照明设施也很重要,以往照明的目的是突出展品造型和位置,但是对于盲人,照明设施可以通过照明的温度来进行导向。

三、盲人博物馆感知设计探索

盲人对博物馆的感知是综合五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觉和记忆在内的共同感知。这不同于普通人能够通过视觉直接地快速的了解展示空间。因此盲人对完整的博物馆空间结构的安排要求更高,不能只突出视觉空间的营造。充分的调动各个感官来进行设计,让空间既不过于单一,又能完整有序的呈现在盲人的脑海中。

(一)触觉感知设计

触觉是时时刻刻都在感知的感觉器官,具有全身性原则,分布于身体各部分,比如脚、手、躯干等。

墙体造型、家具纹理、展品材质方面作为主要方向进行设计。如弧面、斜面的造型比平面的造型更具方向性;圆弧边角比直角对于盲人来说更加安全;条状纹理比细密点状更具有导向性;木质的肌理会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亲和,金属材质会带给人冰冷和零丁,塑料给人以轻飘和润滑,棉质的布料给人以温暖和柔软。材质、造型、纹理的不同转换也可以给盲人提示危险、方向、区域不同的变化。

利用肤觉的冷热感知同灯光进行利用、室内与室外冷热的替换、不同的符号的表示,都可以指导盲人完成整个接受信息的过程。

(二)听觉感知设计

声音的传播速度仅次于光。可在人类感觉器官处理信息的时候,图像的瞬时记忆最多只能维持300毫秒,但是听觉能保持4秒,可见人对声音的瞬时记忆要比图形的长。盲人对于声音的辨别尤为突出。

利用这一特点,道路中通过自然声景观及人工声景观引导,让盲人联想心中的印象,如‘嗒嗒的水声可以让盲人联想到水源。地面的材质以及墙面的激光感应可以经过特殊的设计安装发出不同的提示音,提醒盲人行走的方向以及目前所处的位置。如日内瓦车展严格控制展馆内的声光电,对亮度和音量都作了限制。

除了需要的声音外,我们还应考虑噪音对于盲人的干扰。首先从源头上控制噪音的出现,比如一些休息场所的座椅、设备、门窗等做好保养或者利用橡胶来减少共振。材料上大面积的使用隔音矿棉板、泡沫塑料、软质纤维板预防噪音。还可以用一些扶桑组成的绿篱来阻隔噪音。

(三)嗅觉感知设计

研究发现假设没有嗅觉,那我们很难区分不同的味道。嗅觉感受受很多不同性质及浓度因素的影响。如茉莉、丁香气味使人无忧无虑、天竺葵气味使人精神安定、新鲜苹果味使人心情舒畅、橙柑气味使人积极思索。

考虑远离对嗅觉有干扰的设施,如卫生间的位置尽量安排在远离嗅觉设计的地方;防止刺激性相互抵触的植物放置一起;限制放置的数量。根据季节合理搭配,考虑风向,让盲人快速感受。

(四)味觉感知设计

味觉方面往往因人而异,美食文化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已经慢慢地成为各个地区独有的特色。所以通过设计味觉互动的餐厅来加大盲人对于各个地區美食文化的了解,让他们在有限的区域里品尝和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形式。比如韩国的石锅拌饭、美国的黑椒牛排、雷克雅维克的咖喱鲑鱼等等。通过游戏、试吃、制作等诸多方式让彼此产生互动。

四、结论与展望

由于特殊人群种类较多,只针对盲人在展示空间中设计需求,还不是十分全面。盲人在社会中处于弱势群体,通过盲人博物馆的设计让盲人增加他们的能力,扩展他们的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正常人体验盲人的困难,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多些关心与爱护。设计者应当重视特殊人群的需求,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保证城市的稳定发展,提升中国社会的全民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姝颖.基于超声波传感器阵列的导盲系统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3.

[2]张重天.万象时空——博物馆陈列设计的交互方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3]张海迪在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讲话 生命阳光馆获得“国际展览局奖章” 上海世博会谢幕 生命阳光馆闭馆[J].中国残疾人,2010(11):10-10.

[4]白莹.我国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5]张莹莹.试论展示空间的意境营造[D].鲁迅美术学院,2014.

[6]周小园.论小型美术馆(博物馆)的现实意义[D].中央美术学院,2012.

[7]高敏仪,袁嘉丽,李基礼.摸得见的艺术[J].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2015,(05):90-91

[8]潘延龙车代弟和林振齐.盲人公园的设计初探[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297-302.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展示空间交互设计盲人
自首的盲人
展示空间设计中的情节策略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交互性展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