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汕头当地有个朋友叫叉叉,严格意义上说,她是我朋友的朋友,在去汕头之前我们未曾谋面。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她的工作室,在一个靠近海边的老旧居民区里,买下一楼的两套打通的房子,初夏的风吹来的时候,带着淡淡的海洋的腥气,龙眼树在院子里投下一片影子。我看到她的第一眼,她正好推开白色的大铁门,从里面向外张望。一股生活的气息就这样扑面而来。
叉叉是土生土长的汕头人,开着一家小小的服装店,平日上班的时候住在家里,每逢周末就和先生孩子搬到工作室来小住。工作室其中一半,她用来鼓捣一些美食料理的研究,她喜欢用汕头本地的传统食材,用现代革新的方式做料理;工作室的另外一半,她的先生会在周末的时候兼职教小朋友读书、写字。上小学的儿子有点古灵精怪,会在周末的早上起来给妈妈做早餐吃。叉叉本人就长得很灵气,看上去一点都不像八零年的姑娘,一说到生活里的乐趣,你总是能看到她眼睛里在闪闪发光。
在汕头的几天时间里,叉叉带着我们走街串巷,哪里的食物好吃,不好吃又是出于什么原因,她都熟稔于心,同时有着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她关心生活的细枝末节,例如这道菜要放什么香料味道才好吃,又例如工作室的某个角落要怎么布置。又或者是吃到了自己喜欢的食物,只要想通了,她可以高兴一整天。
不知是不是错觉,身处和闽南的气息如此相似的潮汕,只有一件事让我觉得这两个地方如此不同,那就是如同叉叉这样的潮汕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比闽南人来得更认真和坚韧。就拿吃这件事来说,在汕头敢于从事餐饮业的人,多少都要有两把刷子,不管是卤鹅店的帮厨小哥,还是牛肉火锅店的老板,就算是肠粉店的大叔,说起吃来都能说个五四三,牛肉怎么切,哪块肉才是精华,卤鹅调味的秘诀……你如果不认真,那你很快就会被淘汰,因为潮汕人都太懂吃了,他们的味蕾都有强迫症,他们拒绝凑活。
而在潮州,生活则是另一番模样。在潮州人的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生活的坚韧。潮州古城里有一条西马路,有着八十年代的规整和风范。各式门店一应俱全,无论刮风下雨,生意好坏,店家都会在早上九点准时开门营业,打扫门面,即便生意零星,但是你能感受到他们对于生活本身的尊重,这种尊重让他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显得体面。
总有人会吐槽潮汕的城市发展,在十年之内陷入了停滞。但对比发展比潮汕快得多的闽南,潮汕人普遍保留着更加认真生活的信念与决心,在这背后,是潮汕人所构筑的世代传承的對外开拓的精神信仰,也是他们“种田如绣花”般追求极致的生活态度。我们很难通过一次采访,解剖出潮汕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潮汕、潮汕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潮汕人的全部,但或许我们至少可以向潮汕人学一种哲学:既然快不了,就索性悠闲点、精致点,体面地活,认真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