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 惠广萍 肖诗明 巩发永 刘晓燕
摘 要 苦荞是自然界中甚少的药食两用作物,具有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作用;是现今经济市场中主要产业之一。基于此,结合凉山州苦荞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政策作了简要介绍,分别从安全隐患、品牌建设、市场冲击、企业标准、政府投入等方面介绍了凉山州苦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建立合作社、立体化组织建设、产品质量管理、拓展市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苦荞;安全隐患;品牌建立;合作社种植;立体化组织;市场拓展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1.058
1 凉山苦荞基本信息
1.1 凉山苦荞分布情况
苦荞喜凉爽、耐瘠薄,大多生长在海拔2 500 m以上的高寒山区,没有害虫侵蚀,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远离污染,纯天然生长,其籽粒可供食用。四川凉山苦荞春、夏、秋三季均可种植苦荞麦,常年种植6.7万公顷,可开发利用面积20万公顷以上,野生荞麦多分布于土林、螺髻山等山区,这里气候自然,环境舒适,但是供人们使用的资源甚少,无法直接利用;凉山州作为苦荞的主要生产地,苦荞原料种植基地仍需大量开发,主要分布在昭觉、盐源、美姑、布拖、金阳、喜德等海拔2 000 m以上山区,年均温8~11.4 ℃,无霜期150~210 d,降水量800~1 200 mm,日照时间1 700~
1 800 h,气候温凉,雨水充沛,生长期空气湿度达80%以上,雨热同季,热量资源不能满足大宗粮食作物种植,但却是栽培荞麦尤其是优质荞麦的最佳生态区。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四川凉山州作为苦荞麦作物的源头,被誉为苦荞麦之乡。
1.2 凉山苦荞发展历史
凉山苦荞麦最早是在1984年被开发研究,产业发展的主要事项见表1。凉山州政府成立凉山州科协开发研究,于1985年邀请北京粮食科学技术研究所、北京中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八家单位共同协作研究。四川省科协于1987年在北京组织召开成果鉴定会,确认苦荞麦内含有非常丰富的矿物质以及18种氨基酸,其中粗蛋白、叶绿素、芦丁、硒、锌、镁、铬、钙、生物类黄酮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量极高,而且含有二氢氧顺式肉桂酸美容成分,是集保健、营养、医疗为一体的绿色天然健康食品。之后,在凉山州政府的积极投入与带领下,凉山州地区开始不断地扩展苦荞麦的种植,苦荞制品的加工,产品的研发,品牌的建立等,在近几年里,快速发展起来凉山州苦荞产业的相关行业,政府支持,农民积极采用,将凉山州苦荞产业提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期。
目前,在凉山州内从事苦荞麦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已有近30家,生产的苦荞麦产品包括苦荞麦茶饮料系列、苦荞麦快餐粉系列、苦荞麦方便食品系列、苦荞麦芦丁香菜系列、苦荞麦生粉系列和苦荞麦日用品系列等,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凉山苦荞麦产业。
1.3 凉山苦荞发展现状
1.3.1 生产状况
近些年来,在能种植晚秋粮食作物的地区,秋荞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形成了春、夏、秋三季荞麦一起上的良好局面。群众种植荞麦的积极性逐渐提高,栽培措施逐步完善,产量逐年增加。但受荞麦自身生物学特性和农民长期栽培习俗的影响,中国荞麦过去主要被作为救灾补种、高寒作物看待。耕作粗放、产量低、产销脱节、商品率低,再加之农业生产的发展缓慢和高产作物的推广,因而荞麦播种面积增幅仍然不大。其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3.1.1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差
绝大多数荞麦加工企业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小、点多面广、经营分散、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输出功能弱等不足,难以入围国内、国际大型连锁超市和满足出口需求,并且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和产品优化升级的能力,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荞麦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1.3.1.2初级产品多,营养美味食品少
荞麦加工企业一直处于一种小规模粗加工状态,以加工面粉、挂面和荞麦糊等产品为主,产品凭借特色原料对有食用习惯和部分疾病患者等特定人群的吸引,占据着一定的市场。另外,寿阳的“荞苷素”,灵丘的“苦荞茶”等新产品在山西省内已经占有部分市场,但是由于适口性不好,品种单一,没有烘焙类、饮料类产品以及保健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营养、美味、快捷、方便和药用保健产品的消费需求。
1.3.1.3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
荞麦茎、叶及籽粒皮壳中含有的芦丁较高,荞花蜜中也含有40%的葡萄糖,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但目前市场开发的仅仅是荞麦籽粒中营养物质的部分,加工产品单一,还应更多的从茎、叶、花和果实全方位多层次的进行综合加工利用,通过工艺延伸和技术改造,将荞麦原料“榨干洗净”,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促进荞麦加工产业的增值。
1.3.1.4科企结亲少,创新机制弱
蕎麦加工企业只重视当下利益而缺乏对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的意识,又没有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的科技支撑,新技术应用、新成果转化的超前创新意识十分淡薄。荞麦加工科技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加强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的横向协作开发研究,对促进荞麦加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将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1.3.2 科技状况
当今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在很多的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就苦荞产品生产方面,科技投入还不足,例如很多的传统食品荞麦面条、面包等食品就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机器流水线操作。目前,我国的荞麦加工业还一直徘徊在初级加工阶段,深加工、精加工少之又少,总体技术含量水平不高,科学技术含量欠佳,现代科学技术诸如酶促反应工程技术、超临界萃取等现代食品分离技术对传统加工技术的综合利用还远远不够。据调查,凉山州苦荞麦企业科技存在着贡献率较低,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产业链条短,缺乏专业的加工技术研发机构,加工技术装备与发达地区尚存在较大差距,人力资源素质普遍较低,科研力量不足,加工企业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产业配套不完善,缺乏发展后劲等问题。
1.3.3 品牌建设状况
现阶段,凉山苦荞产业品牌建立正处于不断提高的时期。政府部门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打造品牌,切实做好品牌推广宣传工作,积极组团参加西博会、农博会、糖酒会等各种展销会,通过展示窗口,提高凉山荞麦等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和知名度。
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要求,组织苦荞麦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各个环节积极做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目前凉山州的昭觉县、美姑县、普格县、越西县、布拖县5个县市已经获得“四川省无公害荞麦生产基地证书”。积极申报凉山苦荞麦地理标志保护,2010年10月,凉山苦荞麦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3年凉山获得“中国苦荞之都”的荣誉称号。
但即便如此,苦荞麦加工企业资产规模较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品种结构雷同,而且由于加工品的粗制滥造,低价劣质品种多,特色优质品种少,投机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种种对地方品牌特色產品造成严重冲击,到目前为止,凉山民族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传递给外界的大多数还是传统“土特产”形象,只在周边地区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知名品牌少,成长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缺乏,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1.3.4 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苦荞制品销售渠道比较成熟,已形成了多种渠道形式并存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卖场销售、茶庄、保健食品专卖店、商场、网上商城等各种形式。目前各企业已经建立了各具特点的渠道销售网络,有的使用单一渠道形式,有的多种渠道形式搭配使用。苦荞茶的主要适用于患有糖尿病的人士、肥胖者、饮酒过量人士、患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疾病的人士、经常在外用餐的人士、经常坐或驾驶汽车的人士、经常精神紧张的脑力劳动者、习惯性便秘者、妊娠期的女士、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者、需要抗癌防癌者、有胃炎和胃溃疡病史的人士。因此,某些经济发展较快、消费能力较高、保健意识较强的城市,成为苦荞茶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地。
随着我国普遍人口寿命的延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心血管病、脑血管硬化患者及肥胖等人群的增加,市场对苦荞茶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随着人们生活状况的明显好转,人们开始逐步追求生活质量,健康意识也逐步加强,因此,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和自我保健意识较强的地区,对苦荞茶需求较大。全国范围内很多地方人民面临着各种身体健康压力,需求市场不断扩大,这就要求在苦荞产品这个优质的天然药物上下功夫,体改其使用价值。
1.4 凉山政策
为了更好地建设凉山州苦荞事业的发展,历年以来,州政府相继出台各种相关政策,以扶持凉山州苦荞产业的快速、稳定的发展。
2011年9月,凉山州苦荞麦产业协会正式成立。2012年9月,凉山苦荞茶地方标准正式启动实施。2012年12月,凉山州启动苦荞茶质量安全信息追溯试点。2013年1月,凉山苦荞茶实现全程质量追溯。2013年6月,凉山大力整治苦荞麦产业保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7月,《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苦荞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意见》文件发出。
2 凉山苦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隐患
凉山本地的苦荞产业存在很多安全问题。1)种植方面。凉山苦荞的种植没有严格的集体化管理,种植初步安全问题不能得到保障,土地的污染程度,水源的污染程度等都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因而种植苦荞的品质无法得到保证。2)采购方面。企业在苦荞原料采购过程中的安全控制问题没有严格的制度,没有严格的把关控制程序,导致采购的原料品质问题重重。3)加工方面。加工分初加工和精加工两个层面,初加工时的农药残留去除方式方法有待提高,优质苦荞原料的选择环节工作关口把控不严格;精加工时,金属污染,其他残留物的把关不严格,制度还不够完善,小关口的把控很重要,要提高苦荞产业的稳定,品质就必须得到保障。
2.2 市场冲击
市场冲击是近年来凉山州苦荞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苦荞市场的不断发展,凉山州生产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无公害荞麦生产基地,但基地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加之管理较粗放,因此,产量不稳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必须下大力气开展示范园,示范片建设,极大地提高凉山州绿色农业产业基地的档次及产品档次,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在市场的发展。国内包括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地都迅速发展苦荞产业,且他们的发展水平较高,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给凉山州的消费市场带来极大的冲击。国际上包括美国、日本、欧洲等大国也纷纷发展苦荞产业,并且已将市场打入我国,利用他们的先进技术产业抢占先机。国际上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苦荞市场压力极具上升,给苦荞产业施加重大压力。
1)国际市场。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已经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的要求,由于苛刻的技术条件和安全性指标而我国很多农产品达不到进口国的要求。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政府对内提高对农产品的补贴,对外增加进口农产品的关税,利用反倾销政策来限制别国产品的进入,另外,随着日本进口荞麦的渠道在进一步扩增,加之其荞麦的市场准入标准越来越高,这将会对我国即我国荞麦制品市场造成不利影响。
2)区域间市场。近年来,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地方苦荞麦产业发展。目前,山西省的苦荞麦产业在林汝法教授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大发展。同时,凉山苦荞麦产业质量安全、品质鉴定以及面向基层、面向市场的检测水平等方面与山西等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将对凉山苦荞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压力[1-3]。
3)州内市场。随着苦荞麦食品的品种和数量在不断地增多,品质会不断增加,苦荞麦的市场竞争必将越来越激烈,由于生产能力的急剧扩张,生产企业数量不断上升,企业之间不仅在生产原料上恶性竞争,而且在市场营销上为争夺市场竞相压价,无序生产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苦荞麦产品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同时,更多的苦荞企业加入到市场竞争中的行列中来,加剧市场的竞争。
2.3 企业管理
企业缺乏严格质量管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第一步就是对企业强化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并且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思想,从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到生产直到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把质量关。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管理网络,以便对质量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检查和监督。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预防为主,实行全过程管理。现场管理力度薄弱,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淀粉运用不够,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机、料、能、法、环等,没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激励管理,使其达不到合理配制和优化组合。运作状态时好时坏,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生产没有保障,现场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都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标准制度不完善,没有有章可循,督促检查力度不够,达不到物流有序、设备完好、纪律严明、环境整洁得状态。从新产品的战略上做不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也就是吃一、看二、想三的前瞻思想,要在竞争中做不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否则不能把握市场的主动权,也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进。
2.4 政府投入
资金投入少,发展后劲不足。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目前,凉山州还有11个国定贫困县,绝大部分地区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地方财政很难挤出资金投入支持苦荞麦产业发展。而大部分农民刚解决温饱问题,农村集体、农民经济实力非常薄弱,也无力增加生产投入。这些不利因素使本州大力发展荞麦产业化受到了限制。政府在苦荞产业发展商投入不足,导致企业建设不全,缺少规模化的模式,企业生产水品低下,从而导致生产上得缺陷。
3 解决方案
3.1 合作社种植
加快培育新型苦荞经营主体,努力提高务农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充分激发苦荞生产要素潜能,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总体目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苦荞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农民为重点,加强与农业项目对接,突出为产业发展服务的总体思路,增强经营主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现代苦荞生产经营者队伍,為加快展现代苦荞产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源支撑。村村联合,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苦荞生产资料,统一购买化肥、农药、种子等。降低农民生产投入的成本风险,加快推进发展进程,培育壮大苦荞经营主体的规模[4]。指导各村积极推进农村种植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通过合作社发现、鼓励、培育和引进有一定经营规模的苦荞生产企业和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在本村居兴办苦荞生产基地、苦荞制品生产。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合作社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获取市场先机。
3.2 企业创新
3.2.1 立体化组织
大力推广新型实用技术,努力使综合生产效率提高20%~30%,引导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公司+科技+农户”“企业+政府+高校”等模式,切实提高全州荞麦产业化经营水平,组织带动全州50%以上的荞麦种植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农业科研支撑,充分发挥凉山州西昌农科所、西昌学院等科研单位和大学院校的力量,依托区位和区域优势建设系列工程平台,优化配置各类荞麦科研,教育以及人才资源,加快凉山州荞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快的荞麦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以技术成果为载体,建立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协作共进,成果共享,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机制,深入推进选育高产优质抗病良种以及充分发挥荞麦降血脂、降血脂的功效。
3.2.2 质量管理
随着苦荞制品的日益丰富,大部分产品已处于买方市场,人们购买商品时越来越挑剔;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购买商品的标准正在逐步从“价廉”向“物美”转变。在这种宏观环境中,企业要想长久生存,必须严格把握好产品质量关。认真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为企业抢占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只要以贯彻标准为基础,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为根本,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贯标思想,把贯标有效、合理地应用到全面质量管理中去,一定能够让企业实现高效益运作。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设置必要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人员,并采取适当的控制办法,使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员的各项因素都得到控制,以减少、清除,特别是预防质量缺陷的产生,保证质量体系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的实施[5-6]。
3.2.3 企业改进
将引进和研制相结合,完善和改革荞麦制米(糁)和制粉等基础工艺设施,增加荞麦初级加工产品的种类和综合利用程度。我国粮食加工业的研究、设计和生产,主要是围绕大宗粮食加工而展开的。对于荞麦制米(糁)和制粉等既无完善的加工工艺,暂无先进的加工设备。加工出的荞麦粉,粉中有壳、壳中含粉、麸中带粉,粉质差、颗粒粗、出品率低。瑞士布勒公司曾为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设计建成了生产能力为1 t·h-1的荞麦粉和荞麦米加工生产线。可以通过对国外关键设备的引进,与自行研制相结合,在荞麦产区建立现代化的荞麦加工生产线,分级生产荞麦米(糁)、荞麦精粉、颗粒粉、疗效粉(外层粉)、全麦粉和洁净的荞麦壳(用于枕头、床垫等),这样既可以满足荞麦产品出口的要求,又能为荞麦食品加工提供优质多样的基础原料。
挖掘民间美味食品独特配方及工艺,重视功能性、营养性及独具口感和风味特色的大众化食品的研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生产在广大荞麦产区,目前已经形成了工艺独到、方法多样、风味独特的荞麦面食(猫耳朵、蒸饺),糊状制品(灌肠、凉粉)等,应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冷冻预制荞麦半成品。要把自主研制、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等结合起来,围绕口感良好、风味独特的烘烤食品(如面包、饼干)、挤压膨化食品(如营养糊)、休闲小吃食品以及发酵饮品(如荞麦醋、荞麦黄酒、荞麦茶)等各种功能性保健食品、营养性方便食品进行研发配方与创新工艺的研究,实现荞麦产品的规模化、系列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生产[7]。
3.3 市场潜力
1)开拓创新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坚持新老市场一起抓,鼓励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支持参加省内外农产品各种交易会,洽谈会,博览会等,举行优质荞麦产品推介活动。同时,抓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机遇,争取对外出口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2)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为重点,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凉山州荞麦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内容来抓,培育一批养麦加工的龙头企业和荞麦产品的知名品牌。努力建设打造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示范园区;完成更多苦荞良种种植以及普及推广;完成精加工包装营销展示的总部建设;建成完善的全国苦荞销售网络体系。3)各大企业全力推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严格制定和实施国家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以生产绿色生态、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并具有医疗保健功效的苦荞产品为目标,不断开拓苦荞产业市場。
发挥市场创新机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产品升级,扩大市场份额。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苦荞麦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并且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扩大农产品增加值经营战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增加技术投入,加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以新的工艺、新的材料开发出新的产品,扩大市场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范小君.凉山州苦荞麦产业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09.
[2] 周瑞宝.中国花生生产、加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中国油脂,2005,30(2):5-9.
[3] 肖诗明.凉山州苦荞麦产业的形成、现状与发展[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1):14-18.
[4] 罗晓玲,熊仿秋,钟林,等.凉山州荞麦燕麦产区土壤养分监测及施肥建议[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1-13.
[5] 李辉.余世学.四川凉山苦荞麦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4(12):60-62.
[6] 张桂凤,田鸿儒,李红,等.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苦荞产业 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粮食经济,2013(7):51-53.
[7] 杨坪,李琨,徐伦,等.四川省凉山州金荞麦生长特性及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596-15597.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