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厅堂在传统民居中的核心地位

2018-11-26 11:33李春郁王娜
重庆建筑 2018年11期
关键词:明堂厅堂礼制

李春郁,王娜

(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0 引言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数量留存最多,时间出现最早,范围分布最广的基本建筑类型。“民居”一词的出现,最早来自于《周礼》一书:“辩十有二十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这里的“民居”指区别于皇家宫苑的民间建筑中百姓的住宅[1]。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民居,各具特色,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居文化。尽管民居各有特点,但厅堂一直都作为传统民居的核心空间存在。通过了解厅堂,可以探究中国传统民居的居住文化。

1 厅堂的概念与分类

厅堂作为民居建筑中最为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政治以及宗教文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

要想了解厅堂,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厅”,什么是“堂”。在关于“厅”和“堂”的解释中,“厅”的解释都与“堂”有关系,即只有先了解“堂”的意思才能知道何为“厅”。“堂”作为建筑名称概念在我国出现的相对较早,但起初,堂字与现在的意思不同,原意本不指房屋,而指建筑物的基台,如东汉儒学家郑玄所云:“堂形四方而高。”《墨子》:“尧堂高三尺,上阶三等。”按商尺每尺合公制0.169m,“堂高三尺”其高度只有50cm,可见这里的堂并不是指人住的房子,而是指台基[2]。直到西汉,史游在《急救篇》中:“凡室有基者,则谓之堂。”意思是将正向阳且有高大的台基的房屋称为“堂”。这时的堂才作为建筑房屋出现。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堂,殿也,从土尚声。”即堂就是殿的意思,都指代高大的房屋[2]。也就是说堂与殿是没有分别的。直到东汉之后,堂与殿才有所区分,殿成为皇家建筑与神佛之所的专属名称,堂则主要用来表示民居中的核心建筑。

“厅”字原字是“聽”,六朝以来加“广”字即为“廰”,仅从字形看就可得知“聽”字与耳朵有关,即“听”,《释名》有云:“厅,所以听事也。”这里的厅就是听事的意思,“听事”一般指古代官吏视事问案处理事务。到后来便把用于听事的建筑空间称为“听事”,简称为“厅”[3]。

在中国建筑里“厅”、“堂”尽管名字不同,但实际意义相似,它们作为建筑实体更多指代的是空间单位,而不是建筑类型,其用法也相对较为灵活。因此,时至今日,厅与堂常常混用,例如“客厅”也可叫做“客堂”,在汉语中“厅堂”的概念,泛指体量较大具有公共交流性质的建筑空间[2]。无论在宫殿、宅第还是在园林建筑中都存在厅堂,陶洁在《中国建筑厅堂》中将厅堂大致分为五类:明堂、宫殿殿堂、佛道教宝殿,民居厅堂和园林厅堂。

2 厅堂的沿革

中国传统民居是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起来的,厅堂作为民居建筑的一部分,其发展的历史经过产生、发展、成熟到逐渐衰落的漫长的过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住宅中便已有“一堂二室”的雏形。“堂”位于前面,作为住宅的公共部分,“室”则指后面的私用部分。到两汉以后,一间堂屋两间内室已定为民居的基本样式,厅堂在住宅的中心位置已经凸显出来。厅堂要立于台基之上,与宅中其他房屋在面积与建筑样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同时,由于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厅堂陈设的基本格局与样式都有了严格的要求。在宋朝厅堂作为住宅中重要的公共生活场所,具有起居、待客、集聚的功能,其家具陈设已形成固定的格局,例如在屏风前放置宝座或座椅,无论宫殿还是民居在厅堂都采用了这样的布局形式。到了明清时期厅堂兼具祭祖、会客、起居多种功能,因此厅堂的设计多采用对称的形式,来烘托庄重、肃穆的气氛。同时明清家具与陈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种类、形式多种多样。同时运用不同的家具组合来强化封建等级制度、伦理观念等。民国时期,一些较大的城市随着洋式物品的流行,厅堂的陈设与格局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沙发取代硬木家具,其布局形式灵活、自由打破了中轴线布局的形式。由此厅堂逐步演变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客厅。

3 厅堂的平面布局和室内陈设

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民居形式、风格各不相同,但厅堂都一直作为传统民居中的核心空间这一点是不变的,无论是厅堂平面布局的位置还是内外装饰与陈设上都相当考究。

从民居整体的平面布局来看,一般采用前堂后室,中轴对称的基本形式。而这一布局形式则重点突出了厅堂的重要位置。“前堂后室”中的“堂”便是指厅堂,这里作为公共空间,主要用于接待客人,举行聚会、祭祀等重要的活动。“室”则指人们休憩的地方,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在住宅的空间划分中“堂”位于“室”的前面,一方面是重点突出堂的位置,另一方面是要内外有别,从而保持一定的私密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中正为尊,并崇尚对称结构,因此将厅堂位于住宅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上,其他房间居于厅堂两侧对称分布。如图1,此为北京某四合院平面布置图,其布局特点就符合中轴对称的形式。位于北面中心位置的为正房,紧贴正房两边的为耳房,居于两侧的为厢房,前院后院中间设有垂花门,垂花门前面的是倒座房。其中正房一般分为三开间,中间为明间,明间即为厅堂(北方叫堂屋),其他两间为暗间,由此构成一明两暗的格局[4]。另外,正如计成在《园冶》里所记:“堂者,当也,当正向阳之谓也,取堂堂高之显义。”意思是厅堂要位于坐北朝南正向阳的位置,且与其他房屋相比台基要高,空间要大。

从厅堂的内部装饰与陈设上看,由于受到身份地位,贫富差距的影响,不同厅堂的室内陈设各具特色。但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小门小户都采用对称的室内布局形式,同时与其他房屋相比装饰要讲究,风格较为庄重。大户人家的厅堂(如图2所示,此为宏村承志堂厅堂室内陈设图)一般在正面挂中堂字画,上面设有匾额,左右两侧挂楹联,靠墙的中心摆放翘头案,案前放八仙桌,桌的两侧摆太师椅等。翘头案上又根据厅堂的不同用途,或摆放古玩文物,或摆放佛龛,或供奉祖宗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荣国府大正堂屋中的室内陈设就与上面所描述的相似:“迎面居中悬挂赤金九龙青地大匾,下面布置大紫檀雕螭案,桌案上摆放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墙壁上张悬墨龙中堂画,两边一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盆盒,地面布置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以及对联等。”[5]这样的布局形式彰显了富丽堂皇、庄重气派的厅堂氛围。

图1 北京某四合院平面布置图

图2 宏村承志堂厅堂室内陈设图

4 厅堂是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

从厅堂居于整体布局的中心位置和内部考究的陈设来看,厅堂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为什么厅堂在传统民居中位置如此重要呢?主要还是由其功能决定的。厅堂作为当时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具有招待宾客,举行家庭会议,举行祭祀拜神活动等功能。

每逢家中有重大事件,要在厅堂举行家庭会议,主持会议的一般是家中的长者。每逢节日在厅堂中祭拜鬼神、祖先。同时,厅堂要根据不同的节日,配以不同装饰来烘托气氛。喜庆的日子要张灯结彩,张贴红色剪纸来讨吉祥之意。例如正月初一过春节,要把祖先排位供在正厅,摆上供品、蜡烛,上香祭拜以缅怀先祖,同时也向祖先祈福,保佑福顺安康;还要在厅堂吃年夜饭,全家团聚;晚辈还要向长辈拜年,讨压岁钱。除此之外,像迎财神、中元节祭祖等重要的节日活动都是在厅堂进行的。

厅堂不仅是重大节日活动的场所,而且像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也在这里举行。民间结婚有“拜天地,拜高堂”的说法。这里拜天地、高堂就是在厅堂里进行的。一般父母坐在上座接受新人的跪拜,要喝新人奉的茶。行完跪拜之礼,才正式结为夫妻。若家中有长者去世,便在厅堂中设灵堂供人吊唁。在灵堂正中摆放死者的灵柩或牌位,前面摆放供桌,桌上摆放供品、蜡烛,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灵堂布置庄严肃穆。

厅堂作为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是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根据功能,可以成为不同的使用场所。逢年过节,人们祭祀祖先,此时是祭堂,有红白喜事,是举行婚礼的礼堂,又是吊唁的灵堂。由此可见厅堂在建筑空间中的重要位置,厅堂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活动必不可少的居住空间。

5 厅堂是礼制文化的核心建筑空间

厅堂在旧时封建社会之所以重要,另一个原因是可以利用厅堂来规范社会秩序,从社会等级制度到伦理纲常,在厅堂之上处处体现了封建礼制文化,即厅堂是礼制文化的核心建筑空间。

那么什么是礼制文化呢?礼制文化起源于西周,古人利用礼制对人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从而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它也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思想工具。封建礼制的“礼”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不可逾越的社会等级制度和伦理纲常。所谓等级制度即封建王权为维护统治而建立尊卑有序的规章制度,王权神圣不可侵犯。在礼制思想中,又将中国传统的社会关系分为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五类,以此来建立严苛有序上下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此为伦理纲常。二是具有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也包括对自身道德的自我约束。三是日常交往的礼仪与待人接物之道。这种“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建筑空间中一是用建筑来彰显身份地位,二是利用建筑制度来规范社会秩序,即建造房屋的样式、规模、布局甚至材料、色彩要合乎规定。

中国人在建造厅堂和厅堂的使用上,就受到这种礼制观念的影响。天子贵为九五之尊修建明堂,统治者利用明堂来显示自己至高无上不可撼动的皇权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因而明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堂”的最高形式。明堂,是封建王权的至高象征,也是封建礼制的集中体现。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祭祀天地先祖、举行大典的场所。明堂名称的由来,始于西周,《周礼·考工记》中“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这里的“筵”指竹席,长九尺,九筵即八十一尺,后来九筵便直接指代明堂。由此可见,周人明堂规模之浩大。由此而来的明堂制度也成为礼制文化的核心内容,各朝历代的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皆修建明堂,明堂成为君王为表现神圣不可侵犯的王权的一种政治手段。除此之外,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建造普通的厅堂也是有相关规定的。在《明史·舆服志》中就规定了不同品级的官员及普通百姓建造厅堂的数量与规模:“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三架。”[3]由此可见,厅堂数量与规模大小与当时人们的身份地位有关,人们用这种建造制度来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

这种尊卑有序的礼制制度也体现在家庭关系中,具体来说就是: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厅堂之上,不论早晚,幼者要对长者行跪拜之礼。在厅堂家具的摆放上也要合乎礼法,根据不同身份、不同辈分要有不同的座次规定。厅堂的上座一般只有家中的长者才能入座,且上座要与其他座椅在材质、样式、高度上有所区别。上座一般比其他座椅高,以突出家中长者的威严。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左面为尊,所以一般靠左的位置是由男子来坐,女子则居于右侧。

厅堂作为礼制文化的核心空间,反应了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活动,一方面人们按照礼制观念规定厅堂的建造制度,包括其数量、规模、样式、布局及内部装饰等。可以看出这种封建礼制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厅堂已经成为维护礼制秩序象征性的空间场所。

6 厅堂的外延

在中国,厅堂是家庭中重要的公共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作为另一个重要的传统空间火塘有着与厅堂相似的功能。火塘又叫“火坑”,传统形式的火塘现在一般只能在少数民族地区看到。不同地区火塘的形式不同,一般是在房屋内用土铺成一块一米见方的地,上面立铁三脚架,在架子下烧柴生火,用来煮饭、取暖、照明(图3)。火塘来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对于火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利用火取暖、煮食、驱赶野兽,因而对火有崇拜敬畏之心,火塘将火种以实体形式保存下来。与厅堂一样,火塘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居住空间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家庭聚会、议事、祭祀与社交活动的场所。例如广西田林木柄瑶族将祖宗牌位设在火塘边,云南境内的藏族将火塘设为待客、用餐的活动中心,火塘的上方,只允许客人、长者入座,妇女、小孩要坐在火塘下方。同时,与厅堂有着相似功能的还有祠堂,祠堂与厅堂一样都具有祭祀的功能,是重要的祭祀的场所。在中国的语言中,关于“堂”的称谓还有很多,如“学堂”、“食堂”等。这些堂没有固定的样式,同样的房子,因功能不同被冠以不同的名称。但这些“堂”都具有公共空间的性质,其蕴含的感情也是严肃而正统的。

图3 火塘

7 结语

从厅堂的平面布局和室内陈设来看,厅堂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厅堂的使用功能来看,厅堂是人们重要的居住空间。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厅堂是礼制文化的核心建筑空间。了解厅堂,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居住文化。

建筑是时代的镜子,建筑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相对应,建筑本身在一定情况下与当时的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存在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制社会之中的厅堂是礼制文化的产物。但随着社会制度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厅堂作为精神文化的核心空间已然消失。厅堂逐步发展成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客厅,客厅不再是精神文化的空间,多用于人们的日常起居[6]。客厅更加注重功能性和视觉效果,整体空间开放、通透,其布局形式也较为自由、灵活,在室内布置上追求风格的多样化。客厅中的家具以沙发、茶几、电视柜等为主,舒适度成为选择家具的重要因素。同时客厅的作用也具有多样性,人们不仅可以在客厅举行家庭聚会,招待客人像看电视、吃饭这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也可以在这里进行,客厅成为家庭中自由活动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变迁,像“四世同堂”这样的大家庭逐步变成“三口之家、五口之家”的小家庭,同时,也使家庭关系从厅堂中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中解放出来,在客厅之上,更多展现的是平等、自由、亲密的家庭关系。

如果说建造厅堂的目的是体现“礼”,那么,发展到今天的客厅的目的便是体现“人”,即为满足人居住的需求。客厅不仅要住而且要住得舒服,因而讲究采光好、通风好,布置要美观,家具要舒适。无论是传统民居中的厅堂还是发展到今天的客厅,它们作为“堂”都是家庭中重要的公共场所,在家庭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明堂厅堂礼制
探访明堂天堂
秋夜(1)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登堂入室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一垄地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一整夜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