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可斌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活动,个人的技战术水平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团队合作。无论传球、跑位,还是抢断、投篮,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需要团队配合。团队合作能力是比赛取胜的决定因素,也是篮球运动的最大“看点”。但在篮球教学中,还存在重技术轻应用、重形式轻实效、重局部轻整体等方面的问题,急需创新观念,树立成果思维,注重训练和实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日常训练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体现和检验技术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当前篮球教学缺乏创新思维,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还满足于按部就班、为教学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个人技战术方面的探究,对合作学习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探索。在日常训练中缺乏团队合作的载体和环境,基本氛围没有,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无从谈起。
篮球教学,教师是施动者,学生是受动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但由于大部分高校都把资源、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上,对体育运动投入的资源严重不足,这使得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跟不上篮球运动的发展,也导致教师对学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意义等的认识不到位,教师作为“教”的一方的主导地位体现不出来。
教学训练中,一贯传球、运球、定点投球、站位、挪位的个人基本训练项目,往往采取逐个轮流训练的基本方式,注重训练量、训练强度,这势必导致学生拘泥于规定的训练模式、个人的单打独斗,缺乏与队友的配合意识,即使有互动,因不了解队友的个人习惯和打法,配合也不尽人意。由于配合不力,往往出现漏洞较多,给对手以进攻的机会,当对手比分领先时,自身团队士气也大减,最终心有余而力不足,怨声载道输掉比赛。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碰撞、互相融合的过程,也是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相互贯通、同步相长的过程。但在篮球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一味地习惯于教法研究,而忽视学生的学法研究。当教与学、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发生矛盾时,教师通常会因教学评价、教学进度等原因,首先考虑自己一方,而非换位思考,进行协调解决。比如,学习防守动作时教师严格按照教材要求,一板一眼的让学生随时保持防守状态,而这些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视频,已了解基本要领,另一方面是练习与比赛存在很大差距,比赛时的环境变化多端,往往平时练习的到时反而用不上。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篮球技术的提升,队员之间配合的默契度,通过活动更好的体验篮球运动所带来的团队合作的快乐。因此,仅凭教师一方苦口婆心的教,是难以换来好的成效,甚至有时适得其反,学生始终打不起精神。
目前课堂教学偏重技战术的理论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战术相关知识及要领,教师通常采取分解讲述的方式,把技战术拆开来,从单个细节入手,分别讲解。但学习是为了应用,如果不能落脚在日常训练比赛中,学生也不能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技战术,同时,学生的球技能力及水平也不会提高,特别是篮球运动给学生带来的运动乐趣、风采、价值等,都无法体现出来。另外,篮球教材与其他运动素材不同,不仅注重学生身体发展,也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情感认知,更注重人格塑造、心理品格及合作精神,这些都体现在训练应用中,如果应用不到位,教材的中心思想也难以落地。此外,即使对技战术分解,也要根据学生素质的不同,讲述不同的内容。这一点,大部分教师还远远没有做到。
长期以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师由过去偏重课堂篮
球理论的教学,转向实践训练,这也正顺应了学生充满活力、乐于运动的特点。但在日常训练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体育教学训练与运动竞技训练等同起来,这就造成“教不会、学不懂”、“教不清、不愿学” 的尴尬局面。因为竞技训练项目在针对的训练对象、训练目的、训练方法、训练时间、训练强度上都有别于体育教学中的训练。比如,训练目的上,竞技训练以争分夺冠为目的,而体育教学训练以达到教育目的为宗旨。训练时间上,竞技训练要求持久性,对团队合作、肌肉耐受性,都有标准规定,体育教学对训练时间没有硬性的规定,出于学生运动安全的考虑,随时可中断。训练对象上,竞技训练主要突出个人,单人单技术的训练,体育教学主要体现在集体训练上。训练技能要求上,竞技训练要求熟练、熟知、熟记,甚至肌肉都要求训练的具有记忆性,而体育教学只要求基础性训练。所以这种偏重“练”字诀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弊端,特别是有的教师在训练项目的选择上,直接从竞技训练方法库中任意抽取,既缺乏针对性,也有失科学性。
篮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程内容,在讲授基本运动动作的基础上,加强团队的对抗性训练,让学生之间彼此了解、共同合作、共融共促,达成团队目标。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实战配合中感知和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种主导与主体的同步施行,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是组建“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出谋划策,达成学习目标。小组划分的依据是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要素,力求综合平衡、充分参与。组队完成后,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明确队长、团队成员的各自分工、具体职责,提高团队和凝聚力。合作学习运用于篮球教学中,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技战术信息交流,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共同提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篮球运动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础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自主选择小组,让学生通过自己积极思考,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讨论分析,使学生不仅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学以致用,一切向实战出发。课堂教学可采取情境教学法,按照教学大纲,把需要讲授的技战术,通过幻灯视频形式进行呈现,让学生直观的得以感知和领会技术动作。幻灯视频可以截取一些CBA、NBA的涉及该课堂需讲授的技术视频,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技术动作,也便于学生通过视觉的冲击力, 感受篮球比赛的实战氛围,激发学习和运动兴趣。同时,让学生走向操场,分组学习和体验技战术相关动作,并让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内心感受、改进措施、提升计划。学生一时对技战术认识不清、领悟不到、找不准学习要领时,教师要及时予以提供引导、阐释、示范等帮助。在此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沟通能力、积极主动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包容意识、全局观念。特别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一方面,好的技战术固然重要,但只有团队成员相互配合、齐心贯彻,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另一方面,技术应用是大家的事、集体的事,不是单个人的事,即使最终结果由某个个人来达成,也不是某个人的“个人秀”,而是团队成员的“集体表演”。
首先要明确让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本身没有错,但要与竞技体育训练区别开来。一是要深入钻研篮球教材。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反映。要明确教材的教学知识点、重难点,采取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二是要了解和熟知学生。教师要对学生要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其学习的兴趣点、需求点,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个性脾性,然后建档立卡,便于分组训练,训之其所需、练之有所得,都能在团队训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所长,拥有团队成就感。同时,训练前,要让学生清楚“做什么”、“标准是怎样的”;然后训练中,通过示范让学生知道“如何做”;训练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需要今后努力的方向。三是要正确认识自身。教师要对自身专业素质、综合素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做到在教中学、学中教,不断丰富自身教学思想,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古人云:“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团队集体项目,合作为王是取得教学成效的关键。唯有立足教材,创新思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篮球教学才能达到质效双升,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