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艳
体育教师教学反思对教学创新的影响
李晓艳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以156名大学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测量的方法,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数理统计等工具,研究体育教师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的关系。结果发现: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具有显著正相关;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对教学创新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并对教学创新的“教学内容”构面预测力最高,体育教师较注重教学内容方面的反思。
教学反思;教学创新;体育教师
教学创新是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的过程[1],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为目标,不断形成或者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活动[2]。
教师的教学创新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师自身发展。教师不断学习接受教学新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将其已经掌握的东西应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上,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发展的过程,教学创新必然要求教师学习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透过教师的批判性、质疑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不断超越自我,促进教师知识系统、教学监控能力、反思能力等的形成与发展,这既是教师教学创新的前提要素,也是教学创新的目标之一。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监控、教学体验等方式,辩证地否定(即扬弃)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3]Carr和Kemmis、Van Manen把教学反思分为三个不同水平[4],该水平划分既有内在的连续性,又有外部的可描述性,经常被研究者用来作为对教师反思水平进行评价的标准。
水平一:技术合理性反思,该水平的反思是依据个人的经验对事件进行非理论行的、零散的反思,反思的关注点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教学方法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教学知识和基本课堂原则的应用以获得良好的结果,但是并不关注既定的目的是否合理,看不到课程目标以及学校、社会中的问题。该教学水平被标定为经验分析模式,也是反思的最低水平。
水平二:实用行动反思,该水平的反思能够对系统和理论进行整合分析,经常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表现出强烈的个人观点,甚至是偏见。处于这种水平的教师,开始关注和分析师生的行为,以确定既定目标是否适合,如何改进并发挥作用。处于该水平的教育者以他们对教学状况的主观知觉为基础,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解释,而不只是对客观结果进行描述。
水平三:批判性反思,该水平能够能够将道德与伦理标准整合到关于实践行为的论述中,是反思的最高水平。处于该水平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和手段与教学环境、背景均是不确定的,他们会从众多可能性中做出价值选择。教师会不带个人偏见地关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挖掘社会环境的价值。Van Manen把这种水平标定为批判辩证的模式。
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5]。教学问题的创新解决是实行教学反思的关键特质之一,而教师的自我反思则是教学创新的动力之一。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存在着一定关联性,并且指向教师的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学质量等方面。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从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的关系入手,以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讨论体育学科教师教学反思对教学创新产生的影响以及预测程度。
选取河南理工大学等四所大学156名体育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教师87名,女教师39名。教龄从2到31年,教龄在10 -20年的教师占比为64%。
1.2.1 教学反思问卷
该问卷主要参考宋景芬(2010)编制的“教学反思水平的调查问卷”[6],以及施小菊(2006)编制的“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反思能力调查问卷”修编而成,以教学反思中的层次为分类依据,包含三个构面,分别为“技术理性”、“实用行动”与“批判反思”。问卷采用Likert式5点评分方式,根据调查对象对实际情况的主观认知进行评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分代表完全符合。问卷由2位教育学专家及4位体育教育学专家检验内容及表面效度。经预试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临界比值(Critical value)只有1题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其他临界比值介于4.02-8.6之间,各题目与总分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40,介于0.41-0.73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将因素载荷低于0.45的题目予以删除,其他各因素所有题目的因素载荷介于0.55-0.87之间,变异量为65.48%,包括技术理性(5题)、实用行动(5题)及批判反思(4题)等3个构面共14题。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分别为0.73(技术理性)、0.76(实用行动)及0.77(批判反思),显示该样本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1.2.2 教学创新问卷
该问卷主要参考王振宏等(2010)编制的“教学创新问卷”,和黄惠君(2006)自编的“中学实施创新教学调查问卷”修编而成,包含五个构面,分别为“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评量方式”。问卷采用Likert式5点评分方式。由2位教育学专家及4位体育教育学专家检验内容及表面效度。问卷修改后,经预试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教学创新五个构面的29题,有2个题目临界比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其他题目临界比值介于3.45-14.93之间,与总分具有相关性,其中有1题相关系数低于0.40外,其它均介于0.51-0.79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删除因素负荷量低于0.45的有8题,删除题目后,由于“评量方式”维度只剩1题,故将该构面删除。各因素所有题目的因素负荷量介于0.59-0.87之间,总变异量为75.39%,包括教学内容(5题)、教学资源(4题)、教学方法(4题)及师生互动(5题)等4个构面共18题。克朗巴哈系数(Cronbach's α)分别为0.91(教学内容)、0.85(教学资源)、0.92(教学方法)及0.87(师生互动),反应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调查问卷直接发放给接受测试的教师,并且当天回收。共发出问卷156份,实际回收141份,有效问卷124份。
1.2.3数据分析
运用SPSS for Windows 18.0版统计软件程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统计、皮尔逊积差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表1 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积差相关分析
教学反思教学创新 整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师生互动 整体0.74*0.72*0.65*0.63*0.61* 技术理性0.62*0.61*0.51*0.54*0.49* 实用行动0.69*0.60*0.63*0.61*0.53* 批判反思0.56*0.52*0.53*0.49*0.48*
注:*P<0.05,下同。
由表1可知,整体而言,体育教师“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R=0.744,P<0.05),表现出“教学反思”得分越高,“教学创新”的得分也越高。“教学反思”各构面与“教学创新”四个构面“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师生互动”及“教学方法”均呈现显著正相关。
2.2.1 教学反思各变量对整体教学创新的回归分析
表2 教学反思各层面对整体教学创新的多元回归分析
由表2可知,“教学反思”的3个预测变量对整体教学创新均有显著的预测力,与整体教学创新因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75,决定系数(R2)为0.56,最后回归模型的整体性检验F值为58.34(P<0.05),3个预测变量共有效解释整体教学创新58.1%的变异量。从个别变量相关性的高低来看,“实用行动”预测变量与整体教学创新最具预测力,个别解释变异量为48.9%,其次“技术理性”及“批判反思”,个别解释变异量分别为5.1%和4.6%。从标准回归系数来看,回归模型中的三个预测变量β值分别为0.31、0.35、0.25,对整体教学创新的影响均为正向。
2.2.2 教学反思各变量对教学创新中“教学内容”的回归分析
表3 教学反思各变量与教学创新“教学内容”的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教学反思的3个预测变量对“教学内容”的回归效应显著,具有显著的预测力,与“教学内容”的多元相关系数(R)为0.70,决定系数(R2)为0.49,回归模型整体检验的F值为43.28(P<0.05),3个预测变量可有效解释“教学内容”变量51.2%的变异量。从个别变量预测力的高低来看,“实用行动”变量对“教学内容”最具预测力,个别解释变异量为38.4%,其次是“技术理性”和“批判反思”,个别解释变异量分别为7.6%和4.9%。从标准化的回归系数来看,回归模型的三个预测变量之β值分别为0.22、0.36、0.25,其对“教学内容”的影响均为正向。
2.2.3 教学反思各变量对教学创新中“教学资源”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知,教学反思3个预测变量对“教学资源”皆有显著的相关性,与“教学资源”因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66,、决定系数(R2)为0.44,最后回归模型的整体性考验F值为35.35(P<0.05),而三个预测变量共同有效解释“教学资源”变量44.9%的变异量。从个别变量预测力的高低来看,“教学资源”最具预测力者为“实用行动”预测变量,个别解释变异量为38.2%。从标准回归系数来看,归模式中的三个预测变量之β值分别为0.33、0.22、0.19,显示其对“教学资源”的影响均为正向。
表4 教学反思各变量与教学创新“教学资源”的回归分析
投入变量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变异量(ΔR2)F值标准回归系数(β) 实用行动0.600.360.3876.66*0.33 技术理性0.620.380.0442.10*0.22 批判反思0.660.440.0335.35*0.19
2.2.4 教学反思各变量对其教学创新中“教学方法”的预测力
表5 教学反思各变量与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的回归分析
投入变量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变异量(ΔR2)F值标准回归系数(β) 实用行动0.590.350.3978.46*0.48 批判反思0.630.400.0546.25*0.25
由表5可知,“实用行动”与“批判反思”2个预测变量对“教学方法”有显著的预测力,与“教学方法”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63、决定系数(R2)为0.40,最后归模型整体性检验的F值为46.25(P<.05),2个预测变量共可有效解释“教学方法”变量43.6%的变异量。从标准回归系数来看,回归模型中的两个预测变量β值分别为0.48、0.25,其对“教学资源”的影响均为正向。
2.2.5 教学反思各变量对其教学创新中“师生互动”的回归分析
表6 教学反思各变量与教学创新“师生互动”的回归分析
投入变量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变异量(ΔR2)F值标准回归系数(β) 实用行动0.560.310.3156.16*0.28 技术理性0.590.350.0540.11*0.24 批判反思0.630.400.0326.31*0.21
由表6可知,教学反思3个预测变量对“师生互动”具有显著的预测力,依次为“实用行动”、“技术理性”与“批判反思”,3与“师生互动”因变量的多元相关系数(R)为0.63,、决定系数(R2)为0.40,最后回归模型整体性体验的F值为26.31(P<0.05)。从标准回归系数来看,回归模型中的3个预测变量β值分别为0.28、0.24、0.21,其对“师生互动”的影响均为正向。
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并对教学创新具有明显的预测力。这一研究结果与多位学者的理论研究一致,刘健智在其研究中认为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新,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7]叶澜认为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8]。不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亦或是教学名师,一个重要的特质就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能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教学要素,这种特质将会深刻影响着学生,创造出无限的奇迹[10]。
研究发现,“技术合理性”反思水平不能有效预测教学创新中的“教学方法”,这与技术合理性反思水平的划分特征一致。技术合理性反思处于较低水平,反思的依据是个人的经验,以及非系统的、非理性的观察,反思更多的指向教学内容方面,较少触及到教学方法的革新,更多的是在既有的教学传统中分析问题。
4.1.1 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创新具显著正相关,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发展越好,越能够有效推进教学创新。
4.1.2 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对教学创新具有显著的预测力。教学反思中,能预测整体教学创新及各构面的预测变量依次为“实用行动”、“技术理性”及“批判反思”。教学反思的3个构面对教学创新的“教学内容”构面预测力最高,体育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较注重教学内容方面。
4.2.1体育教师们若能于教学前、中、后进行反思,撰写教学的反思日志,拓展思考的宽度和深度,有助于教师内化知识并转化为实际的教学策略,对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成长大有裨益。
4.2.2 本研究是以量化研究为方法,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后续研究可辅以实地访谈、行动观察等质化分析,更能深入探讨研究结果。
[1] 杨小洋,申继亮. 论教师教学创新的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 2006(8): 55-58.
[2] 王振宏,王克静,游旭群,等. 教师效能_工作动机与心境对教学创新的影响[J].心理科学, 2010(5):1254-1257.
[3] 王映学,赵兴奎.教学反思_概念_意义及其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 53-56.
[4] Pultorak E.-G.. Followling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Reflection in Novice Teachers: Three Years of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6,47(4):283-291.
[5] Kane Ruth,Sandretto Susan,Heath Chris. An investigation into excellent tertiary teaching: Emphasising reflective practice[J].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4,47(3): 283-310.
[6] 宋景芬. 初中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10.
[7] 刘健智,谢晖.关于教学反思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 2010(1): 88-90.
[8] 叶澜,白益民,王枬,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J]. 甘肃教育, 2015(3): 128.
[9] 蔡永红,王迪,雷军.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与创新表现的关系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2(2):40-44.
[10] 李秀珍.教学反思日记_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动力[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64.
[11] 于海波,马云鹏.论教学反思的内涵、向度和策略[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6):12-16.
[12] 毛洪涛,廖春华,曾双宝.着力教学创新推进课程教学范式深彻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 2013(2):35-37.
[13] 叶常青.论体育教师备课思维范式的转换与教学创新_叶常青[J].浙江体育科学, 2007(4): 90-92.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Teaching Reflection of PE Teachers on the Teaching Innovation
LI Xiaoya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China)
李晓艳(1980—),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