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荣宾
基于《课程标准》的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
殷荣宾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对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涵、构成要素、提升路径进行探究,指出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包括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建议通过实行专业引领、开展案例研究和进行实践反思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课程标准;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使体育与健康课程进入了深化改革的阶段。但是,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计划内课程”的随意变化和“计划外课程”的任意设定,理想的课程方案在由上向下的推进过程中不断变样,最终使学生学到的课程偏离了改革的初衷[1]。因此,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研究,应从侧重于课程标准的“修订”转向关注课程标准的“执行”,切实提高课程标准的执行力。课程标准的执行是执行者自己对课程的认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和行动以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课程执行者自身的课程实施能力是确保课程改革实施和实现课程目标的核心[2]。体育教师作为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课程执行者,其课程执行力是课程标准落实到体育课堂的关键。因此,为保证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就需要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增强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本文从体育教师对课程执行力的内涵、构成因素、提升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执行力是课程执行者在课程目标的引领下,深度挖掘已有的课程资源,有效实施课程目标的能力。作为课程的实践者,教师必然是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对于教师来说,课程标准是其课程执行的主要对象,应该主动追求实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目标的行为[3]。因此,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效实施课程目标的能力即为课程执行力[4]。结合学校体育的特点,本文认为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是体育教师通过准确了解和掌握体育课程标准、精心设计课程实施计划和方案,并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从而精准有效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能力和效力。
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基本内涵由能力和效力构成。能力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例如,在课程实践中,体育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对课程的理解、开发、设计、实施等各种能力。效力则是指在体育教师的有效工作促使下,基于体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完成程度和实现程度。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是一种合力,始终围绕体育课程标准的落实得以体现。然而这些力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将各种资源通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所构成的一种“力场效应”。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与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5]。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执行者和建设者,对体育课程的理解能力是影响课程执行力的关键。只有体育教师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才能使课程标准内化为体育教师的内在行为动力,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付诸于实践。
(1)对课程理念的理解
自从我国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十余年以来,虽然大力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基本理念,然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与体育教学实践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究其原因,首先是体育教师受传统思维与习惯的影响比较深刻,部分体育对新课程理念还比较抵触和排斥。布迪厄指出,“惯习是生成策略的原则,它将过去的经验结合在一起,时时刻刻对行动者的知觉、判断和行动发挥作用,同时可以使行动者应付各种情境”[6]。因此,传统课程思维根深蒂固的部分体育教师不能完全理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其次,一些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存在认知偏差,误解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观念,削弱了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形成了“放羊式”的体育教学;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理解为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7]。体育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偏差必然导致课程执行偏离课程目标。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基于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理念再学习、再认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改造思想中不适合课程改革的旧思想、旧观念以及存在的认识误区。
(2)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理论基础,也是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接受体育课程教育后应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它是体育教师执行课程计划的依据。几十年来我国的体育课程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体育学习活动被理解为是单纯的习得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活动,甚至把习得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当成是课程的唯一目标,忽视了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健身育人与立德树人的结合是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可以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不同的学习方面目标,进而依据学习方面目标划分不同水平的目标,也就是说,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需要经过多重转换,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对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要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要具有将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能力。
(3)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课程内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从教师的教学角度来看,“教什么”的表述与教学大纲有很大的不同,它描述的不是相对孤立的一个个知识点,主要体现课程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大纲规定了全部的课程内容,体育教师以吃透“教学大纲”为己任,教师的任务是教大纲,体育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忽视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偏重于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中心。但是,课程标准倡导目标引领内容,掌握课程内容不再是教学的目的,是体育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和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工具和载体。如果体育教师对课程内容不能正确理解,教师的教学只能停留在对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上,而课程目标是其副产品,任其随意发生,这也会影响到体育课程执行的最终效果。体育课程改革强调根据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发展选择课程内容。新课程使体育教师不得不在课程开发和内容选择上迈出新的一步,因此体育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使自己尽早成为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增强课程内容的开发意识,提高课程内容的开发能力。
你 课程开发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认可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删除和调整,更好地促进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匹配。而此次课程改革主要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不同级别的课程管理。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标准的实际操作时具备一定的自主权。作为学校课程实施的操作者,体育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能力,尤其是课程的二次开发能力。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通过体育教学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即建立目标体系和标准,并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表明体育教师有权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也决定了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开发者,而不仅仅是执行者。
然而,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并不总是顺利,特别是在改革的早期阶段,一些体育教师面对课程标准茫然无措,甚至部分体育教师都不会上体育课了,这归结于许多体育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所致。究其原因,首先是体育教师的大纲意识太重,习惯于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上体育课。其次是体育教师目标意识薄弱,受“知识中心观”和“技术中心论”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点和运动技术细节,而不重视根据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最后是专家至上的意识强烈,体育教师过于迷信和依赖专家,循规蹈矩,不思开发和创生新课程。因此,要全面提高体育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赋予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创新权利,从而提高体育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教学设计使体育教师能够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预设,并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相应的行动方案。它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达成良好的教学目标和效果[8]。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基于课程标准执行所有的课程活动,以落实课程标准为己任,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也必然如此。但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标准的理念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体育教师要进行统一的标准化教学,并不要求体育教师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也不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和课程标准形成简单的对应,而是强调教学设计与课程标准之间固有的本质联系,即体育教学设计应符合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理念[9],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项运动。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是指体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依据体育课程目标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并确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能力。体育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它要求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必须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过渡和转变。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以教师为主体,整个体育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可观测性和确定性。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传授给学生固化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缺乏对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引导。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训练的现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愿意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为探究而探究、为自主而自主、为合作而合作”,一些体育教师为了迎合课程改革,在教学设计中加入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理论概念,以为这就是倡导新的教学方式,其实这样的教学设计徒有其表、有名无实,也是体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缺失的体现。
在有效实施课程标准时,教师必须保持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和评估的一致性,并最终在其专业权利范围内做出正确的课程标准决策[10]。目前专业引领是研究者们较为认可的实现方式,专业引领分为专家引领和自我引领。专家引领主要由在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部分体育教师承担,现阶段我国体育课程在进行专家引领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体育课程专家脱离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实际进行纯理论化的研究,体育课程理论过于理想化,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实践相脱节。因此,大学与中小学紧密合作是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专家引领的途径主要包括:第一,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课题合作研究既可以发挥大学的科研优势,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体育课程研究能力和水平,又可以使体育课程专家更加关注和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践,针对体育教师执行课程标准中遇到的实际难题进行科研攻关,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第二,经常进行交流和研讨。高校教师应深入基层学校,给中小学体育教师讲授课程改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可以不断丰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开拓他们的专业视野[11]。自我引领是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深入学习和运用我国最新的体育课程思想和理念,不断更新专业化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自身应注重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体育课程发展的最新价值取向掌握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点,正确解读和分析课程标准,以便更好的提升课程执行力。
在体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如果相互脱节,会严重影响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使课程专家所提倡的课程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难以呈现。案例研究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可以帮助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有效执行。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自学和专家以及同事的对话,多维度地解读案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是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一个最新命题,然而对于大多数体育教师来说,理论的应然远远没有达到实践的必然,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体育教师不知道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通过开展案例研究,设计体育课程立德树人教育的优秀案例,可以使体育教师拓宽自己的眼界,掌握课程设计的关键环节,使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的时间大为缩短,从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体育教师提高课程实施中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有效路径。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比如体育教师在每节体育课上只是教了学生单个技术动作,而没有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教授学生结构化的运动技能,学生根本不会运用该项目进行运动和比赛,就形成不了运动能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地更新体育课程价值理念和专业实践能力,吸收体育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这种自我反思和理念重构是一种动态的实践反思活动。本文的实践反思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自我反思[12]。在体育教师自我实践反思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批判的态度反思正在进行的课程执行活动,反思的起点是对当下自身体育课程执行活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课程执行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知识技能和教学智趣,并自我构建合理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然后在当下的课程实施活动中运用新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指导。因此,体育教师的自我实践反思关照到了课程执行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彰显或消解了体育教师课程执行时所持有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课程价值观,在完善体育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了课程执行力。
[1]崔允漷.课程改革呼唤执行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4(9):32.
[2]陈亚鹏.当前我国增强课程执行力的策略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7):30-34.
[3]张亚飞,柯政.论课程资源的两种叙述[J].全球教育展望,2006,35(11):27-31.
[4]王晓芸.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构成、障碍及提升途径[J].教育探索,2014(11):94-95.
[5]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6]Bourdieu,P.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72-95.
[7]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25.
[8]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9]葛新,王华倬.体育教师课程执行力结构模型构建与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9):81-87.
[10]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74-79.
[11]季浏.深化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关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39(10):1-6.
[12]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2-5.
Research on the PE Teachers’ Execution Ability of Curriculum Based on Curriculum Standards
YIN Rongbi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21, Jiangsu, China)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1319);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T-b/2018/08),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殷荣宾(1985—),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