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延铭 胡青楠 王艳梅
文化自觉视角下南狮运动发展与保护的思考*
袁延铭1胡青楠1王艳梅2
(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2.广西城市建设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0)
对南狮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广西藤县与广东佛山两地进行调研,剖析两地南狮运动的演进历程,分析南狮运动的价值,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找到南狮运动保护的途径,指出实现南狮运动的文化自觉必须实现文化的自知、自省以及创新。
文化自觉;南狮;发展;保护
舞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我国的舞狮有北方狮子舞和南方醒狮两大派别,也叫北狮、南狮,南狮以广西藤县与广东佛山地区的舞狮最具代表性。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人们更热衷于具有强烈竞技性的现代体育项目,再加上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少的人继续从事传统体育项目,虽然目前有民族体育运动会,但是其规模以及普及程度还需要提高。本文对南狮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广西藤县与广东佛山两地进行实地调研,记录南狮传承人及参与人的口述,剖析两地南狮运动的演进历程,分析南狮运动的价值,从文化自觉的角度找到南狮运动保护的途径。
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出于分散、孤立状态中的人群所必然具有的文化心理状态。“美人之美”就是要求合作共存时必须具备的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态度。“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和发展[2]。
实现文化自觉能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重新定位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能够更好的发挥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大多数的传统文化在被弱化,甚至发生了异化,需要一种能够自我认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文化态度来处理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生态危机[3]。文化自觉就是要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认清各自文化的现状,展开跨文化交流,取长补短,保护文化不被掩埋。南狮文化也面临这样的境遇,在现代体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文化自觉对保护自身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1.1起步发展阶段(1958年以前)
对廖金胜先生访谈时获知,藤县舞狮近代发展过程中最有名的就是濛江子孙堂,他们每逢春节都会举行隆重的舞狮拜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一直流传至今。濛江子孙堂老艺人胡文强口述,清朝时期藤县就已经有以庙社为活动团体的狮队,除富炉社子孙堂外还有濛江四知堂、濛江永乐堂等,听师傅说子孙堂发展最为繁荣,至今已200多年。
通过查阅文体局相关资料可进一步理清濛江子孙堂的发展历程。在清朝1749年,广西藤县建富炉社成立子孙堂狮队,整个过程由当地有名望的老人悉心筹建。当时“富炉社子孙堂”狮队的老前辈们根据狮子形态与实际情况创造出了新的套路舞狮,名叫“采青狮”,现在也叫传统狮。1910年由于自然原因,藤县遭受洪涝灾害,当时祠堂庙宇坍塌、舞狮道具被大水冲走,但是村民的热情并没有被大水冲掉。后来,又重新修建庙宇、添置了舞狮道具,狮队的规模也随之扩大,由于舞狮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本领、强健灵敏的身体,所以成立武馆以培养舞狮人员,“富炉社子孙堂”狮队由于技艺精湛,在当时的邻里街坊富有声望并广受欢迎。到1920年左右,狮队请广东佛山的吴细牛师傅传授擂七星鼓的技法、请陈添师傅教授武术和舞狮技艺,由于当时藤县的居民都把舞狮当做一种崇拜,都深信只要热热闹闹的进行舞狮,就能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所以老少妇孺都喜欢舞狮项目。而“富炉社子孙堂”狮队在不断的创新中也使广西藤县舞狮得以传承发展。
2.1.2曲折发展阶段(1958年—1976年)
1958年之后,舞狮活动日渐式微,打着堂口旗帜的舞狮逐渐销声匿迹。胡文强口述“1963年国家度过了3年的经济困难时期,经济发展好了起来,政府为加强管理,成立了综合社统一安排剩余劳力。在年底的时候,买了狮头、锣鼓等, 1964年春节热闹一番,表演者全都是顶尖高手,整场表演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村民。”不过好景不长,到了1966年舞狮活动又被终止了,各堂口的狮队也都取消了。
2.1.3调整创新与腾飞阶段(1976年至今)
1976年,中华大地开始复苏,社会开始改革。新一代艺人打算继续把舞狮活动传承下去,便在原来狮队的基础上筹集资金,村民也主动赞助狮队来重新购置狮具,1977年春节,新的狮队成立并进行了首场舞狮表演,据胡文强回忆,虽然表演的热闹程度不如1964年春节时,但沉寂了这么久的舞狮终于又重新复苏还是引起了当地不小的反响。1980年,因狮队人数增多达到100余人,队伍规模扩大,故改名为“濛江子孙堂醒狮团”,重建之后在当地又引发了一阵热潮,吸引了一大批有能力的年轻人。1994年,首届中华武术八桂狮王争霸赛在南宁举行,濛江子孙堂醒狮团派出一队代表广西梧州市,另一队代表广西藤县,获得狮王团第三名和南狮狮王第三名。1996年,来自于藤县塘步镇禤洲岛的邓明华带着16名学生前往濛江子孙堂拜师学艺,在之后的20余年中,这支狮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邓明华在1995年5月成立了一支武术队,1996年年底慢慢人就多了,但是资金出现困难,便成立狮队来增加收入。他们自己埋头苦练,根据广东舞狮(属于高桩舞狮)比赛的录像带摸索练习高桩狮,而当时濛江子孙堂都是进行传统狮表演,于是他们在传统狮的基础上创新练出了更具观赏性的动作。在随后几年里,禤州狮队以飞快的速度进步,在2004年参加马来西亚第六届云顶杯世界狮王争霸赛获得第一名,并获得东方狮王的称号,从此以后,禤洲岛便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广西藤县舞狮技艺由于成绩斐然,并在国际上极富盛名,所以2011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南海是南狮的发源地。舞狮在南海也称作醒狮,是盛行民间的传统民俗活动。明朝初年,每逢春节或庆典,便有舞狮队踏着锣鼓声在村道、圩市或庙会上出现,这种习俗以清代乾隆年间为最盛。《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明代初期,佛山镇就已经有专门制作舞狮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在佛山镇附近圩市、村落,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必定出动舞狮助兴。其后,这一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逐渐遍及整个广东、广西地区[4]。”明朝后期到清朝,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佛山市民间“南狮”的表演种类、范围都在逐步增加,最具代表性的舞狮表演是“狮子大头佛”。据记载,清代至民国期间许多武馆都设有狮会,比如在近郊南海叠滘乡,民国时期就有健英堂、福麟堂、英义堂、合义堂、协志堂、比麟堂、集庆堂、农义社等8个武术狮合。
建国后,在春节和重大节日庆祝许多地方都有舞狮活动。“文化大革命”初期,舞狮被当做封建残余,遭到巨大摧残,对舞狮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武术和舞狮被列为重要传统体育,逐步活跃,每年都有近百狮队三千多人参加舞狮活动。2000年作过粗略统计,南海市18个镇(街道)共有1100多头醒狮,几乎每个较大的自然村都有一个狮队。
佛山民间“南狮”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神、行、态俱全,是一种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南海盐步镇的狮子滚绣球、平洲电镀厂的高台梅花桩狮子采青和狮子走钢丝表演,把传统舞法与高难度技巧相结合,创造了许多南狮新套路。如今,佛山醒狮先后访问过日本、泰国、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国,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5]。
南狮运动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促进民族的团结与进步,而且有助于弘扬我国重要的“舞狮文化”。 南狮继承和发扬了北方狮子舞的优点,结合了岭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岭南文化,对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6]。此外,南狮传入香港、澳门、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家,给当地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不仅宣扬了舞狮文化,更重要的是弘扬了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南狮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舞狮是一种集武术、舞蹈、音乐等综合因素的体育项目。舞狮通过鼓乐将武术和舞蹈有机结合起来,在变化多端的节奏中完成各种造型和表演动作,鼓乐激昂雄狮起舞,这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极好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对于观赏者也不失为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方式[7]。舞狮比赛和表演,精彩激烈,气势不凡,充满吉祥欢乐,为节日平添几分喜庆,给生活增添几分情趣,因此,舞狮具有很强的健身、娱乐性。在现代都市,它是一道充满浓郁民俗风情的独特景观,而在农村,它更是庆祝丰收及各种喜庆活动的保留节目。
舞狮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它是社会风俗的典型体现。其文化内涵,既与民族思维方式有关,又与特定的文化氛围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从事舞狮活动,不仅是对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它能增进对本民族文化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欢庆吉祥、颇有难度的舞狮表演,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教育,培养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精神的教育。
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意识,就其本质主要包括对文化的自知、自省和创新这三个层次[8]。
首先,要对自身文化有一定的自知之明,这就要求人们对舞狮文化有自我意识,有一种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持清醒的认识。访谈发现,目前年轻人对舞狮文化的自知认识还较肤浅,只是通过老一辈艺人口口相传的零碎片段才对舞狮文化有一定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准则,是支撑中华民族发展和延续的精神动力,对传统文化的不自知,就会对文化的传承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增强学校体育在舞狮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目前舞狮已经进入校园的机会,除进行基本动作练习之外要对学生进行舞狮文化教育工作,利用好青少年儿童可塑性较强这一特点,培养学生对舞狮文化的自知之明,为实现藤县舞狮文化自觉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其次,在自知的基础上能够进行自我反思,明白自身的优劣,在面对异质文化时能够对自身文化的选择与走向进行思考。孔繁军说“每到过年镇上的狮队都会自发组织来县城体育馆进行舞狮表演,群众喜欢,这就是舞狮的精髓,我们不能只想着参赛,传统狮表演也应该抓起来,不能忽略舞狮是民间体育这一本质。”邓明华说:“我们会经常对舞狮套路进行研究,比如两个高桩之间的钢丝,虽然这是从广东学来的,但是我们在编排套路时把它理解为藤,故事内容与我们藤县结合,这就能展现藤县舞狮的文化,我认为这就是舞狮文化的精髓,要编排出能反映本地特色的套路。”在文化的自省过程中会接触到其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到“和”的同时也要认清“不同”,费孝通指出,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9]。可以看出,积极引导藤县舞狮相关人员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关键所在。
最后,“文化自觉”要求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创新。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也是弘扬、演绎中华文化的价值源泉。尊重、弘扬传统文化,既要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遗产的独立性、丰富性和完整性,又要大力推进富有民族精神元素的文化产业创新。创新是文化自觉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民族文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将丧失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藤县禤州醒狮团之所以能在强手如林的比赛场上夺取东方狮王的称号正是他们不断创新的结果。笔者在观看舞狮表演的过程中,由于舞狮自身表演的特殊性,它的整个套路都是根据一个故事来表演的,所以笔者并没有充分理解表演时舞狮的动作神态,如果能在表演开始之前或者表演中加入解说员来讲解狮子所表现的各种神态,让观众能明白其所表达的文化意蕴,这样在实现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把与舞狮文化相关的其他产业结合,借助天然的环境优势,比如藤县禤洲岛所拥有的丰富资源、藤县禤州醒狮团取得的“东方狮王”称号、广州佛山南狮的悠久历史背景,发展第三产业、将传统的武术文化与南狮文化结合,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实现南狮运动的文化自觉。
[1]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M].群言出版社,1999:197.
[2] 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0(1):37-51.
[3] 方光华,曹振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自觉”思潮论析[J].人文杂志, 2011(1):113-116.
[4] 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广东省志[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1).
[5] 姜喜平.“南狮”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7.
[6] 胡容娇.岭南醒狮的发展及其价值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2(2): 136-138.
[7] 段全伟.舞狮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3
[8] 王雅瑞.习近平文化自觉思想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5:9.
[9] 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14卷[M].群言出版社,1999,10:407-408.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Southern Lion 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Consciousness
YUAN Yanming, et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0, Guangxi, China)
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XYCSW2017027。
袁延铭(1993—),山东淄博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