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与民国时期体育事业的相互影响*

2018-11-26 09:16张晓慧赵梦云
体育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体育赛事运动会

张晓慧 赵梦云



《申报》与民国时期体育事业的相互影响*

张晓慧 赵梦云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4)

以《申报》与民国时期体育事业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探索期、繁荣期、停滞期三个时期的研究了解民国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研究发现,民国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给《申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报道素材,推动报道体系日趋完善,并带来相关经济效益;同时,《申报》也促进人们了解与接受外来体育文化,起到普及体育知识、提振民族精神的作用。民国时期体育事业与《申报》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申报》 ;体育;民国;影响

民国前期,我国体育事业一直处于探索时期,清末民初传入国内的外来体育运动尚未被国人熟知,封建思想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将体育事业带入了艰难的摸索时期。我国最初接触“体育”这个词汇是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外来体育运动如:板球、马球、足球、保龄球已传入国内,随着国外体育运动的传入,体育事业也得到不断发展。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我国民国初期的体育教育制度初步建立,癸卯学制的发布促进大大小小新式学堂的举办,在政府的管理下,小学到高中都普遍开设体育课,政府通过对学校体育的管理,将现代体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受西式体育教育方式的影响,很多学堂开展学校运动会,学校与学校之间共同策划运动会的相关事项,体育开始逐步走入人们生活。

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了近代史上知名的商业类的中文报刊《申报》,《申报》经历晚清、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几乎见证了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体育的变迁,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就《申报》的体育报道而言,从晚清到20世纪二十年代这几十年间,体育报道在《申报》中只占很小的数量,并不受人重视。20世纪二十年代后,随着中国参加各种大型的体育赛事,中国的竞技体育迅速发展,体育报道也有了很大进步。此时《申报》逐渐开始把体育新闻作为一个特定门类加以报道,并有了体育专栏、体育特刊,有了专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的部门,还有了专职的体育新闻记者,《申报》的体育报道逐渐成熟[1]。

1 《申报》的体育报道

1.1从体育报道传播内容来看

1.1.1 报道体育赛事

民国时期全运会、远东运动会、奥运会(世界运动会)相继召开,各类报刊争先报道、不断更新此类体育赛事。《申报》作为当时极具号召力与影响力的报刊,非常关注体育赛事的报道,小到普通的赛马、足球比赛,大到全运会和世界运动会这样的赛事,只要与体育挂钩的新闻,都会被当时的编辑采用。尤其是从1913年起,《申报》开始关注大型体育赛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远东运动会、全运会和世界运动会的报道,《申报》先后报道了五届奥运会,八届远东运动会以及七届全运会。《申报》的体育报道也从以前单一的报道方式转变为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全景报道,1921年远东运动会期间,《申报》为远东运动会设置了专门的运动会专刊,对于运动会的周边以及后续事件进行连续报道。此外,《申报》为了增强新闻的时效性还特别开设专电,只要是国内外的大型体育赛事,都会通过专电的方式来进行报道;同时,为了增加现场感,《申报》的体育报道还配发了新闻图片,成功的吸引了受众。

1.1.2关注体育设施

清末,我国对于体育事业的关注较少,体育设备匮乏,民国时期很多体育设备才开始建立,一些西式学校也慢慢的修建属于自己的体育设备。我国最早的公共体育场馆于1913年建立,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创办的京师通俗图书馆附设一座公共体育场[2]。此外,政府教育部还要求各省各地新建自己的体育场地。政府、学校体育设备的建设和完善给《申报》带来大量的新闻素材。《申报》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对于此类报道尤为重视。在这些体育设备的报道中较为典型的《运动场之建筑》,文章介绍了中华体育场的宏大场面:“此次大会,值在吾国举行,关于规则布置种种,筹备已及两月,新看台现正加工赶造,不日即将告成,运动场己修理完善,各种比赛,除游泳外,就能在上海中华运动场举行,棒球比赛,仍在棒球场,该场面积甚广,建筑极为精美,为远东头等球场之一,周围看台,能容观客一万二千人,足球场系新近建成,周围可容观客一万人……”[3]报道展现出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些文章详尽的描述了体育设备当前的修建状态,体育设备的不断完善给当时的学校学生、运动员、以及热爱体育的人士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1.1.3传播体育知识

早期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还是基于赛马、赛龙舟等传统竞技体育。对于篮球、赛马等这种刚传入国内的体育赛事只知其名,什么是篮球,篮球比赛的规则是什么没有任何概念。由于国人对体育知识的缺乏,《申报》非常重视对体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特别将人们易混淆和不易懂的体育知识分门别类。然而,这类报道对于只会编辑赛事新闻的《申报》编辑们还是很有挑战的,他们首先需要扩充自己的体育知识面才能更好的撰写。1930年《申报》中一篇《体育究竟是什么》可以作为体育知识报道的典型,“以教育全体而言,体育是教育中的一部分,与德育,智育局平等地位[4]。”这是编辑蒋湘青对于体育知识狭义的初步定义,当然在文中还提到体育的广义范畴。体育知识的报道在《申报》的体育大板块中显得很有内涵,体育知识的普及间接的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1.2从体育报道传播理念来看

1.2.2靡不毕载

《申报》在创刊词中曾说道:“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是所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5]。”靡不毕载可以理解为有闻必录,这也是《申报》最为重要的传播理念,这个理念对现在研究《申报》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申报》的靡不毕载理念体现在体育报道的各个方面,无论从《申报》体育类新闻的报道手法、报道风格,还是报道特色都可以看出,《申报》对体育类新闻的高要求。对赛事的报道十分细致,面面俱到,一些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以详尽见长,从比赛开始预判到全程跟踪整个赛事大大小小的流程都会被记录下来,比赛后成功与失误《申报》更是做出分析和展望。正是因为《申报》靡不毕载的传播理念为现在的研究者提供厚实的新闻史料。

1.2.3重义轻利

不同于《时报》的重利轻义,《申报》主张重义轻利。《申报》在数十年的体育传播过程中始终弘扬重义轻利的理念,虽然其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手法有所改变,但始终把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申报》体育报道的一大特色。1912年后,作为《申报》的办报人史量才就一直力求“新闻救国”“实业救国”,因此《申报》成为他实业救国的重要途径。远东运动会的召开,民族主义凸显,重义轻利的报道理念成为《申报》独树一帜的传播理念。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的召开,《申报》的体育报道无处不体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满洲伪国不得参加,不得在国际上得地位”、“可乘机向世界青年宣传日侵我东北真相”等文章中的言语[6],表明了《申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

1.2.4以史自役

《申报》提倡史家精神以史自役,以史自役的理念引导督促《申报》在语言表达方面注重史实,不偏不倚,公正不阿。对重要体育赛事做到不漏报,对有争议的话题做到不争论,如国民体育思想,“土洋之争”等,《申报》从不参与任何讨论。史量才曾这样感慨“我惨淡经营《申报》多年,非为私,而是为社会国家树一较有权威之历史言论机关,孽孽为社会谋福利,尽国民之天职[7]。”客观求实的办报理念使《申报》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史实文献,同时也使得《申报》的体育报道更加的真实和可靠。

2 体育事业对《申报》的影响

2.1提供源源不断的报道素材

民国早期,《申报》中涉及的体育类新闻,大多都呈现出内容相似,报道方式一成不变、选题单一的现象。1922年《申报》发行量突破两万,1923年以后体育事业进入繁荣期、体育赛事的接连举办,尤其是全运会、运动运动会和奥运会(世运会)等大型赛事的举办,为申报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1930年民国政府第一次举办运动会,在整个全运会期间,《申报》中的体育新闻达到232篇,报道前后共添加98张照片来吸引读者; 1932年奥运会的举办期间,《申报》前后共撰写320篇体育新闻报道,新闻编辑人员对丰富的新闻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对重要的新闻通过有趣的新闻标题或是大号字体进行编排,此时,《申报》的发行量突破15万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大报[8]。

2.2推动报道体系日趋完善

1912年史量才与张骞等人合力买下《申报》,史量才接手《申报》后,对《申报》进行加强与管理,从前的办报模式和办报方针都做出相应改变。良好的管理模式以及丰富的新闻素材,推动《申报》体系日趋完善。由于这段时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大大小小的体育信息在众多新闻消息中比例增加,因此体育编辑需要反复推敲、不断筛选进行编排撰写,《申报》在报道风格上精益求精,报道方式上精简易懂。此外《申报》还对编辑的文笔进行统一,将之前的白话文,文言文,白话文夹杂文言文进行合理规划。民国时期的体育内容更加的广泛,《申报》将民国时期体育类新闻分为三大板块:军队体育、学校体育、民间体育,体育类新闻从分类上有了合理的划分,体育板块的不断完善带动整个《申报》大体系的成熟。

2.3 受众增加带来经济效益

民国期间《申报》曾多次因为产业不济被迫转让,在民国这个战争纷乱的时期,想要好好经营《申报》,固定的不断增加的受众群显得非常重要。随着西方体育文化在国内的普及,政府管理人员和知识分子不断号召人民关注体育事业,因此热衷于体育事业的民众不断增加。人们对于体育信息的需求量相应增加,体育事业的发展给《申报》带来很大的商机。受众对体育的关注以及对体育信息需求量的增加,为《申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很多学校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纷纷普及体育知识。体育事业有了更大的进步,体育进一步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受众群体由以前的文人雅士扩展到每一个普通的国民,在全民体育的影响下,受众大幅度的增加给《申报》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推动《申报》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增加。

3 《申报》对体育事业的影响

3.1宣传普及体育文化

明清时期由于闭关锁国的原因,人们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外来文化,对于体育更知之甚少。初创时期的《申报》,文章中存在着封建旧文人思想,编辑们并没有好好的利用《申报》这个媒介。1912年史量才接管《申报》后,《申报》的编辑对于体育知识的传播非常重视,他们通过对体育知识的介绍来普及相关知识,其中《何故有运动会》《体育究竟是什么》《谈篮球》等文章除了对体育知识进行传播,还宣传现代体育理念,让更多的国人知道除了赛马、蹴鞠等传统体育运动,还了解更多很多像篮球、足球等国外体育运动。此外《申报》还对当时人们热议的、有误解的体育问题,在体育板块中都有详尽的描述与解释。体育知识的传播成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

3.2凝聚人心提振精神

民国处于我国历史上战争混乱的时期,训练场地的约束,资金的匮乏,导致人心涣散。民国后期,体育事业又因战争的迫害停滞不前,然而《申报》的体育报道并没有因为战争的艰险而停滞,许多体育报道甚至起到了鼓舞国人斗志的作用。1932年《申报》曾将照片《刘长春二百米出发姿势》置于报纸中央,把外国选手照片放于版面对称的两角,突出了本国选手刘长春。一系列对刘长春的报道,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弘扬了人们的爱国主义。因战争与动荡被扰乱的人心又重新凝聚起来,运动员与相关的体育人士同心协力,共同为体育事业效力。在《申报》的支持与引导下,因动荡而扰乱的人心逐渐凝聚起来,体育事业得以稳定发展。

3.3促进体育融入生活

体育不仅是生活品质的代表,更是一个国家形象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在民国时期,《申报》中曾有一篇关于《今后之国民体育问题》的文章,提出“无论土洋,只要有利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均应提倡,切实推行”[9]文章提倡将体育融入日常生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申报》中的言论引导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引起民国政府的重视,出台了相关的体育政策配合地区管理,体育潜移默化的被带入日常的生活。《申报》对体育文化的渲染,给当时的体育事业带来很大的改变,使得体育更加大众化,同时也为建国后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项杨春.《申报》体育报道中的政治镜像[J].体育科技,2017,8.

[2]于海. 《申报》中的我国近代体育研究(1927-1937) [D]. 山东:山东大学, 2009.

[3]申报,1927-8-20.

[4]王荷英.试析民国时期的社会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14,10(10):176-178.

[5]本馆告白[N].申报,1872-4-30.

[6]世界运动会中华选手刘长春昨日安抵上海[N].申报,1932-7-6.

[7]陈兮.《申报》、《新闻报》鼎盛时期的办报模式[J].新闻爱好者, 2009.

[8]肖鸿波.《申报》77年体育报道研究(1872-1949)[D].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1.

[9]文媛.《申报》对中国近现代体育传播的影响[A]. 四川:成都体育学院,2013.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Newspaper, "Shen Bao"and the Sports Cause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ANG Xiaohui, etal.

(Nanjing Sports Institute, Nanjing 210004, Jiangsu, China)

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2016年科技发展基金资助《申报》对社会议题的建构自主,项目编号:ay2201606。

张晓慧(1982—),河南三门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体育传播。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体育赛事运动会
基于“三次售卖理论”我国体育赛事营销模式研究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我要参加运动会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get Shopty!我们的运动会
与众不同的运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