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磊 吴翠伟 吴成云
体育立人:近代体育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研究*
孙一磊1吴翠伟1吴成云2
(1.山东现代学院体育部,山东 济南 250104;2.山东英才学院公体部,山东 济南 250104)
为探寻当下体育与人的现代化发展不协调的处理方法,梳理了近代体育与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立人”阶段。关注人的自身,注重培养个人独立自由人格称之为立人。体育具有觉醒国人的主体性、自由意识以及促进人内心发展使人愉悦、彰显个性的功能,因此时人提倡体育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促进立人。研究表明,确立人的体育观反对选手制体育、批判军国民体育、挖掘改造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实践对当下体育事业发展有借鉴意义。
体育史;立人;人的现代化;启示
“立人”是辛亥革命后至五四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这是继“新民”后近代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新民”是时人挽救民族危机的手段,是新的民族之民,国家之民,这势必忽视作为人的生命本质、价值尊严的内容。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渐缓和、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西方近代文化进一步理解,近代时人开始关注人自身,即人的生命、尊严、价值,呼吁突显“自我”。在此阶段,时人为发挥体育“立人”的作用,积极改造体育促进了我国近代体育发展。
体育觉醒国人的主体意识。人是一切体育活动的主体,是体育的发明者同时也是体育的实践者,在体育活动中,人自然就成了唯一的重点。无论是从速度、力量、耐力还是情感、情绪意志,还是竞争力、创造力、生存力等全方位、全角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因此,参与体育可以觉醒人的主体意识。
参与体育觉醒国人自由平等意识。体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而不是一部分人,故人人都有参与体育的权利,体育面前人人平等。同时,人们追求公平竞争,追求真善美,体育当中知识价值的真、道德价值的善、审美价值的美得到完美的统一。人类追求真善美实质上是追求自由,自由是真善美的结晶,自由高于真善美[1]。
体育促进人的精神愉悦。体育不仅具有竞争性,还具有娱乐性、休闲性,体育为人民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向上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欢乐[2]。
体育彰显人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指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异于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的外在表现为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体育活动项目丰富多彩,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或者对待同一体育项目而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感态度都是一个人具体的个性彰显。
关注人的自身,注重个性的自由、独立的人格,我们称之为“立人”。如陈独秀所言“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3]28。胡适亦语:“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展”[4]。因此时人极力抨击封建家族制度,注重培育个人的自由发展以及独立的人格。
北洋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让时人再次认识到国民性改造的决心。封建国民麻木不仁的思想并没有随着《临时约法》的颁发而改变,依然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无法相融。鲁迅指出辛亥革命只是剪掉了人头上一条辫子而已,陈独秀也指出:“我们大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都带君主专制臭味。不过胆小,不敢像筹安会的人,堂堂正正地说将出来”[5],鲁迅发出“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6]的沉痛感叹。时人认为只有人成为独立的人,才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禁锢思想与民主不合。他们诋毁国民素质低下与民主天生不融,鼓吹尊孔复辟,继续用纲常礼教禁锢国民思想,不时有“欲救人心,美风俗,惟有亟定国教而已”、“欲定国教,惟有尊孔而已”[7]的鼓噪声。1913年,袁世凯两度发布《尊孔祀孔令》宣称:“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纪、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污,惟孔子之道,亘故常新,与天无极”[8]。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时人继续展开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提出崭新的“立人”思想。第一,愚昧与卑怯。通过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人们毫无自我意识和是非观,更缺乏做人的正气和勇气。如阿Q对假洋鬼子“深恶而痛绝之”,但是也只是在肚里暗暗地骂“秃儿、驴……”,再如老栓在捧回沾满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镘头如捧救世法宝般一样,毫无知觉,也就是说人们没有生命、尊严意识,更没有主体性。第二,苟且。无论是鲁迅还是胡适都对国人“苟且”深恶痛绝。鲁迅指出生命的延续在于发展进化,但是习惯了奴隶的国人早就没有了发展进化思想,只有“随波逐流,随声附和”,“不肯思想”的毛病。就是说当时的国人苟且随安的劣根性导致没有人性,不懂自我完善追逐个人的欢愉与幸福。
陈独秀、鲁迅等启蒙思想家立人思想的人本追求,表现在对人的个体生命价值的充分肯定上,他们认为“人不过是动物的一种,他和别种动物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无种类的区别”[8]。“第一要紧的自然是生命。因为生物之所以为生物,全在有这生命,否则失了生物的意义。”毫无疑义,生命的价值是“立人”的前提,维护人的生命权利和生存权利。陈独秀在《警告青年》一文中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3]。他们从个人主义视角去宣传“人权”,主张人的生命、自由、平等、财产和安全等权利是与生俱来的。
落实到体育上,就是所谓的体育权。体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人都有的自由、平等参与体育的权利。体育自主权的萌发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
时人批判学校“选手制”体育,保障学生参与体育权。“选手制体育”阻碍体育普及,荣誉的驱使导致学校只关注少数参加竞技运动的选手训练上,而忽视其他学生参与体育,如此体育教育侵害了大多数学生的体育参与权。蔡元培反复强调:“学校的运动,并不以训练几个选手为目的,而以运动的普及为原则”[9],所以他严肃批评指出距今五、六年前一些变味的学校运动会的弱点:如“每校注意选手,不谋普及;这等选手专门运动,不必尽心于本分的功课;专以运动为竞胜的作用,毫不注意于身体的平均发展是否紧张过度,妨碍卫生”[9],也客观地指出:“这些弱点,不是运动会本身的坏处,乃是提倡运动的人,要牺牲一部分运动员,去传播学校的虚荣的缘故”[9]。在《学校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恽代英指出:“学校之所谓体育,应对于各学生,无论其体制强弱,平均加以注意;苟各学生之体育,皆可及格,虽无何等特殊之运动家,在运动会中,不能出人头地,而就学校只天职言之,已无愧为能尽其职者”[11]。可见,时人极力批判学校“选手制”体育,保障学生参与体育权利。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普遍觉醒了人的主体意识,将“人”从封建专制文化下解放出来,体育也从国家的体育转向了人的体育。批判压抑个性的军国民体育思潮。军国民体育是维新派以体新民过分强调体育社会功能(工具理性)埋下的伏笔,退役的士兵当教员,传授军队“立正、稍息、托枪、齐步走”等机械技能,单调无趣。专制主义和沙文主义传递的都是服从意识,压抑学生个性,体育无法完全发挥其育人功能。1919年长沙《体育报》刊文《军国民体育》指出体育本是人的生活手段,而军国民体育“简直把活动的人变成了一种机械,一点性灵都不许他存在”[10]。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斥责:“故愚观现今之体育,率多有形式而无实质。非不有体操课程也,非不有体操教员也,然而受体操之益者少,非徒无益,又有害焉。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盖一体操之终,未有不貌瘁神伤者也”[11]。黄醒也发文《学校应否废止兵操》指出废除兵操的理由:“有的说:兵操是机械的动作,束缚个性自由发展;兵操是偏枯的动作,妨碍身体平均发育,所以应该废止”[11]。
可见,军国民体育与时人所追求的个性解放、健全发展是相违背的,遭到极力反对并提倡废止。长沙雅礼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分别在1918年和1920年自行宣布废除兵操,把“体操课”改称“体育课”,废除兵操,以田径、球类、游戏和普通体操为主要教材[12]。
时人批判“国粹体育”。安福系军阀马良鼓吹“国粹体育”,是为了发扬封建武德、武风,试图推行三等九级的“佩剑制度”,抵制近代体育发展,这种与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相悖的做法得到了激进主义者的批判,如鲁迅说:“中国武术,若为一种特别技艺,有几个自己高兴的人,自在那里投师练习,我是毫无可否的意见,……现在所反对的是(1)教育家都当作时髦的东西,大有中国人非此不可之概;(2)鼓出的人,多带着‘鬼道’精神,极为危险之预兆”[13]。陈独秀也批判道:“现在的马师长底武艺我们也领教了,别再把孔夫子所不说的‘怪力乱神’来贼夫子之子”[3]。
“国粹体育”虽遭批判,但进步意义不容忽视。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民主”与“科学”的方法论,时人站在科学的角度批判“静坐”。同时,国粹体育的倡导催生了新武术项目,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如1913年12月8日上海工业学校和徐家汇高等工业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出现刀、枪、棍、剑、拳等武术表演[12],还有民间儿童游戏(如:踢毽、跳房、打花棍、跳绳)等,这意味着民族传统体育强身健体、教育、娱乐、表演竞赛功能被发现。说明时人开始借助近代体育原理整理民族传统体育,以适应国人追求体育真义的需求。
总之,时人为了达到借体育立人的目的,反对选手制体育保障体育参与权,批判军国民体育与民主共和不符,并改造民族传统体育使其具有西方体育价值服务于追求个人权利、平等、个性全面绽放的民主自由精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觉醒了人的主体意识,体育从国家的体育转向了人的体育。新民时期,康梁也提倡人权,但是这里的“人权”是指政治参与权,为政治改良做准备,体育自然是国家的体育,是建立在社会进化论意义上的“生物体育观”,是为了强民御侮,为国家服务,体育发挥的是社会功能。而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国人从国家的“民”发展到个体的“人”,体育开始彰显个人价值,服务个人的健康与强壮,如1918年创刊的《体育周刊》中说:“我们若是讲求‘人的体育’,徒然说‘健强身体’‘军国民’‘游戏运动’‘却病延年’是不够的。‘那些天之骄子’‘强凌弱’‘众暴寡’‘浪费能力’‘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含兽性太重的方法,是不能尽力专讲求的……排斥那违反人性的方法,改正那兽性太重的方法,发扬那向上而代宇宙完其机体之责任的天性,才算尽了人的体育的能事”[14]。这正是开始重视体育个人价值的体现。
当下,对待体育价值的认识依然重要。人的体育观的确立影响着整个社会体育政策的制定以及体育的自身发展。体育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工具还是促进人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体育是社会功能与个人功能的统一,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核心是实现人的价值观的改变。因此,当下体育事业应确立人的体育价值观,回归“人本体育”。
两者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荣誉的驱使,体育资源仅仅使用在少数运动员的身上,这就导致了体育资源的不够公平,剥夺了大部分人参与体育自主权。实现人的现代化不是少数几个人的现代化。从个人发展角度看,唯荣誉至上、唯金牌之上容易把运动员看成是夺得金牌和荣誉的工具,而忽略了人的主体人格的发展。
举国体制是我国近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对于当时社会经济不发达,经济薄弱,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无疑起到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光环所迷惑。如国民体质下降、青少年肥胖率增高等都说明“金牌至上”的弊端;就运动员本身来讲,为了成绩拔苗助长、过度训练,导致退役后伤病缠,都是违背自然成长规律。当下,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浪潮中,我们必须吸取前车之鉴。
因此,时人批判选手制体育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功能,反思各种体育现象,通过各种途径揭示其弊端,寻求正确发展之路。
国粹体育虽然遭到时人的批判,从辩证的角度看,其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今天“以西方竞技体育为中心、唯金牌是从”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边缘化。西方竞技体育成为国家体育主体不是偶然的,这是我国特殊历史背景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伊始,落后的中国急切需要登上国际舞台,迫使国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了西方竞技体育上来,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边缘化。然则,全面建设体育强国的背景之下,真正的强国是文化的强国,而文化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也就是说民族文化是文化强国的“根”。同言,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文化之根基。要想实现体育文化现代化,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相融合是必然。
时人挖掘改造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传承路径。第一,发觉民族传统体育育人功能,改造其具有西方体育平等、竞争、公平的价值内涵。第二,通过体育学理角度改造民族传统体育,使其规范化。第三,通过编著体育书籍打破民族传统体育的师徒传承模式。
总之,时人为了充分发挥体育立人的功能,先后通过确立了人的体育观、反对选手制体育、批判军国民体育、挖掘和改造民族传统体育等手段促进了体育的发展,体育的充分发展才能有效发挥体育的作用促进人的发展,给我们当下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1]孙大光.体育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47.
[2]李大钊.《大哀篇》《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52-553.
[3]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28,133:9.
[4]宋建华.胡适与易卜生主义[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63.
[5]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N].新青年,3卷3号.
[6]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三)《鲁迅全集》第一卷[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560.
[7]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842.
[8]袁洪亮.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1.
[9]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442,183.
[10]军国民体育的结果[N].体育周报,1919-7-7.
[11]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共近代体育文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34:47-48.
[12]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75.
[13]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72-73.
[14]昌兀生:人的体育 [N].体育周报,1918-3-17.
Cultivating People by Sports:on the Promotion of Modern Spor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Modernization
SUN Yilei , etal.
(Shandong Institute of Modern, Jinan 250104, Shandong, China)
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项目编号:16-ZC-JY-04。
孙一磊(1984-),山东泰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