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路径

2018-11-26 05:29王伟强
少年体育训练 2018年6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王伟强

(运城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异常丰富的部分,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形成的因素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生产与生活的提炼,有出于军事目训练的演变,有宗教信仰与祈福习俗转化或节日庆典民俗的延伸。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集中地,大学生接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全民健身,高校作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部分,应利用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到高校体育锻炼中,这对丰富高校体育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兴趣和体育参与有重要的作用。

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可行性

1.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的特点相符

1.1.1 健身性与娱乐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娱乐性突出,重点突出人的身心与情感满足,体现消遣与娱乐的特性。娱乐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健身性,如苗族丰收庆典的“吹卢垄”,迎接宾客的“迎宾调”,在宴会上跳的“敬酒舞”,在宾客离开时吹“送客调”等,娱乐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健身性。此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近400种,且大多数源于生活,健身与娱乐结合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特征。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开发,内容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既体现民族特色,又能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与身心健康。

1.1.2 竞技性与民族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宗教祭祀、劳动实践与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与其所处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如回族的“倒拔腰”、彝族的“摔絞”、苗族的“踢花毽”、布依族的“枪花炮”等,虽然部分项目现已纳入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之中,但它仍然是该民族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实情的体现。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有相对系统、完整的规则,且有较显著的体育性质,如布依族的抢花炮,彝族与回族的摔跤、赛马、打陀螺,苗族的踢花毽、射弩、吹抢等,这些项目随着中西体育文化的不断交融,将逐渐融入到国际竞技体育行列之中。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主要是以竞技项目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民族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突显其竞技性,符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

1.1.3 文化性与教育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作为民俗风情世代相传,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斯大林曾说,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只属于该民族而其他民族没有的特征。民族文化传承的历史表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能赋予民族文化顽强的生命力。高校教育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地,民族教育是其应有的和主要的方式,在多民族国家中,它还应该包括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把体育教育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相融合,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从储存形态的文化转变成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完善等形式推广到高校体育中,对拓展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功能、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与抢占高校传统文化教育阵地有重要的意义。

1.2 少数传统体育与高校公共体育的价值相融

1.2.1 健康价值与知识价值 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无疑是最健康、最有价值和最积极向上的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曾经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内得到过迅速发展和大力推广,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变化,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逐渐淡忘。美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知识的价值能指导人的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社会发展的长期积累与文化沉淀,形成了具有深厚内涵的知识价值,同时也折射到现实的社会生活,对于培养个性心理与自我意识有重要的影响。在高校体育中推广适当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既可减缓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使大学生了解传统体育项目规则与文化。

1.2.2 课程价值与精神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彰显了各民族的生活背景,是少数民族最“原生态”文化的具体体现,是组成各民族精神与物质世界基础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原创基因之一,又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特点。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内容成为教育目的时,将具有内在的价值属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进高校课堂,能成为凝聚大学生的精神纽带,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将健身、知识、兴趣、娱乐与文化融为一体,形成具有鲜明校本体育内容精神支柱,也是确保中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并源远流长的迫切要求。这样既能保护好民族传统文化,还能增进民族感情。

2 高校体育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路径

2.1 因地制宜地继承与改造

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规则繁杂,不利于开展,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筛选、改造与整合,形成新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例如,新疆的帕普孜球运动在南疆地区的农民与青少年中十分盛行,此比赛对抗性强,身体接触多,胜负难以预测,对于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只要在平坦、宽阔的场地上即可开展,易于普及。经过改造与整合后,把场地由原来的长80米、宽40米缩小,可以搬到小足球场或篮球场上进行;原来用的柽树、杏木等硬球改成垒球或粗线缠绕的软球;为降低击球难度,将球棍加长为1米,球棍的一端面积加大。比赛的方法很简单:分成两队,每队5~7人,整场比赛40分钟,比赛场地中间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小圆圈,球开出小圆圈后比赛开始,双方队员持棍争抢,将球打进对方球门得1分,得分多者获胜。简化后的帕普孜球不仅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勇敢、机智等素质,更利于它在高校的开展。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挖掘与整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而且还要对传统技术进行适当的创编与改进,使其与现代高校体育有机结合。

2.2 选择易于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面对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内容与形式,可采取拿来主义,特别是易于开展的项目可直接搬到高校体育课程中。如广泛流行于我国川藏、云贵、陕甘及青海藏区的传统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押加”就非常适宜开展高校的健身运动,对“押加”进行简化改造,使其比赛时两人后背相对,分别位于一条长绳的两端,绳子套在颈肩处穿过腹下,手脚均可触地,反方面用力拉拽,比赛哪一方的力气大。这项运动只需要一条结实的绳索和相对宽敞、平坦的场地,器械简便易得又非常容易推广。例如,在南方竹资源丰富地区则可在高校中广泛开展“跳竹竿”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此外,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板鞋竞速在高校的开展利于培养团队的协助意识。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可弥补现代大学生缺乏的团队意识与认知,加强文化认同,使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在年轻一辈得以维系和传承。

2.3 加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体育,蕴含着传统美学、哲学、宗教、历史与军事等基本知识。高校充分发挥校园媒介包括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报纸、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进行宣传,使大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培养大学生主动接触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养成锻炼习惯。通过组织高层级的联赛与表演赛进行宣传,联赛是一项体育运动独立生存、成熟发展的标志,全国性联赛制度确立下来之日,就是民族传统体育市场化运作成功之时。通过参与表演和开发周边产品可赚取收益,提高运动员与教练员的收入;甚至可以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让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站上世界技巧运动界的颠峰,独步于中国和世界体育之林。一旦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可以很好地达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效果。

2.4 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库和课程管理体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异彩缤纷,特色明显,将其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中,先要对繁杂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借鉴学科建设的经验,建立全面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与利用,坚持特色优先。此外,应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资源完善规则、统一场地器材,便于开展与推广。高校体育在教学前应编制相应的教学教材,结合地方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体育教材,改变高校教材落后、教学方法单调等实际情况,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激发高校体育的趣味性与民族性,以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2.5 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培训机制

高校体育教师是传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是活跃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前提。应利用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优势,建立多元化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此外,各地教育部门可结合当地的情况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传统体育教育的培训,培养一批积极向上、乐于付出与钻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进行开发、设计、实施与评估。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部门要进行激励机制、课题立项、场地器材建设、注入资金等形式进行支持,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师的职能。

3 结 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资源,将其引起高校体育中,不仅能体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拓宽体育课程内容,突出地域特色,增长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见识,增进大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体质健康,而且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华夏文明中极其璀璨的一个分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的延续不仅对于特定的少数民族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延续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传统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MINORITY REPORT
少数民族的服装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