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超
(锋恒国际体育有限公司,中国 香港)
2017年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获得除混双外的4项冠军。赛前,由于日本乒乓球运动员平野美宇在第23届亚锦赛上击败我国3名主力,获得女单冠军,男队马龙输给韩国选手丁祥恩、许昕不敌日本选手丹羽孝希,在一个多月的封闭训练期间,中国乒乓球队全体队员卧薪尝胆,催生出本届世乒赛精彩绝伦的场面。可惜,新秀未能冲破老将的阻击,无一例外都倒在“新秀墙”下。本文从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对乒乓球项目“新秀墙”现象进行分析,冀求得到一些启示。
“新秀墙”是一种心理现象。熟悉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人一定不会对“新秀墙”3个字感到陌生。这个词是从英文的“Rookie Wall”直译而来,通常是指进入联盟的一年级新秀往往会在一定时间里状态全无,就像眼前有一堵看不见的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1]。
“新秀墙”现象的产生,除了第1次与比自己实力强或名气大的对手比赛外,任何级别的运动员首次参加比赛或进入顶级大赛决赛(之前未获得过顶级大赛冠军)也会出现(本次世乒赛进入男女单打决赛的樊振东、朱雨玲都属此类)。原因是运动员第1次面对大场面,因不适应而引起不利于比赛的心理反应,如果不能调整好心态,就会发生自信心缺失导致失败。在本次世乒赛单项比赛中,我国所有新秀无一例外全部输给老将就是这一现象的写照。
纵观乒乓球发展历史,“新秀墙”现象层出不穷。最为明显的例子莫过于 “张怡宁1999年第1次在世乒赛决赛中冲击王楠时的先赢后输;李佳微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单1/4决赛决胜局以20∶16拿到赛点,最后反被王楠翻盘;瓦尔德内尔1987年第39届世乒赛首次进入男单决赛与世界冠军江嘉良对决。江嘉良第1局失利,随后连扳2局。第4局最后时刻,瓦尔德内尔20∶16手握4个局点,但被江嘉良追成20∶20,并最终以22∶24落败,在“新秀墙”面前倒下。
“新秀墙”现象在张继科身上也有明显体现。张继科与王皓5次进入“三大赛”决赛,其中在2010年世界杯赛上,张继科首次与王皓决赛,结果屈居亚军,随后张继科才击败对方成功登顶。
2.1.1 许昕1/8决赛逆转林高远
前6局双方平分秋色战成3∶3。决胜局一开始林高远打得非常出色,以10∶5领先,而此时他“想赢怕输”浪费了5个赛点,被许昕顽强地追成10∶10,并最终以10∶12输掉比赛。
2.1.2 女单决赛朱雨玲先赢后输
朱雨玲在2∶1领先的大好形势下,第4局延续了前2局的良好竞技状态,一路领先,可惜虎头蛇尾,在尾局被丁宁追上,以10∶12败北。
第6局朱雨玲没有放弃,与丁宁背水一战,双方对攻打得难分难解,高潮出现在5∶7时。朱雨玲从近台把丁宁打到退后台放高球,可惜她杀高球失误,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并最终输掉比赛。
2.1.3 史上最疯狂的男单决赛
前4局马龙3∶1先声夺人,就在人们以为樊振东又一次在顶级大赛脆败于马龙的时候,他绝地反击,使比赛进入决胜局。
决胜局双方斗智斗勇,樊振东9∶7领先时,马龙沉着冷静,连拿3分,反超樊振东拿到本次世乒赛男单冠军的第1个赛点(10∶9),把比赛推向高潮。此时樊振东没有胆怯,拯救了第1个赛点,双方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上(10∶10),随后樊振东发球抢攻失误送给对方1分,并最终以10∶12输掉比赛。
“新秀墙”的威力如此强大,以致于无数新秀甚至顶尖新秀都惨遭厄运。技不如人、经验欠丰富、心理素质欠佳等,均与此有关。
笔者在教学、训练和带队参赛过程中,总结出面对“新秀墙”时运动员普遍存在如下4种心理状态:“很想赢”“不敢赢”“很难赢”“可以赢”。不同的心态就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反映。在“新秀墙”面前,新秀往往或多或少存在这些心态,主要是不够自信。
新秀一开始会很兴奋,没有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有拼一拼的最佳心理状态,“很想赢”,有时还能领先,心理能量处在较高的水平。随着比赛气氛的上升,新秀发现比赛愈来愈难打,因为人的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首次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自然会觉得技不如人,所以,在关键时刻就会心虚和紧张,此时虽有求胜欲望,但又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不敢赢”对方。新秀在这种矛盾心理中比赛,往往心理能量变得很低,很难坚持自己原有的打法,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紧张而不知所措,结果陷入最糟糕的一种心理状态——“很难赢”,导致技术水平不能正常发挥,逃不出失败的厄运。也就是说,任何人首次面对“新秀墙”,几乎都没有抵抗力。
对于许昕、丁宁、马龙等名将来说,因为名气大,一方面想再创佳绩,想赢;另一方面也怕“爆冷” 输给新秀。所以,会有想赢怕输的思想,也会感到紧张。不过,这些名将经历过且懂得如何克服“很想赢”“不敢赢”“很难赢”这些消极心理,顶住新秀的攻势后,比新秀更自信。许昕在队内训练遭遇过大比分落后林高远而成功逆转,以及国际大赛大比分落后日本选手水谷隼而成功翻盘的经历。丁宁2015年世乒赛决赛在遭遇脚伤的情况下夺冠。马龙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男单半决赛,3∶0领先日本运动员水谷隼被对方连追2局的惊险环境下强势逆转。对许昕、丁宁、马龙这些名将而言,精湛超群的技术和丰富的比赛经验,促使其大赛关键时刻产生“可以赢”的积极心态,使他们越打越自信,最终战胜对手。
任何一位高水平运动员在平时的技能训练中都必须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越是系统的训练,条件反射越强烈。“随着练习的增加,技术变得更加熟练时,注意的要求也随之减少。当技术执行完全达到自动化后,注意则被忽略,技术执行的过程成为潜意识的行为”[2]。也就是说,运动员到这种境界,“已经忘记原先为了学习的方便而设立的招式,如果招式忘不掉,就是有意识,没有完全转化为无意识。当所有招式都忘记后,无意识的转化才算成功,完全达到技能的自动化。这种技能的自动化能力称为无意识能力。可见,有意识是肤浅的,只有淀积为无意识,才能产生强大无比的力量”[3]。
显然,中国乒乓球队一线队员都应具备这种无意识能力。为什么具备无意识能力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决赛或关键球时却也会发挥不稳定呢?笔者认为,系统训练出来的“无意识能力”是常规环境(没有压力)下的训练结果,这种能力也只能在压力不大的环境下才能产生强大无比的力量(一般性质的比赛)。如果把它放在压力很大的特殊比赛环境中,运动员遇到自己想象不到的困难时,任何人都会变得没有把握,甚至失误频频。主要原因是训练环境与比赛环境,或者说一般级别的比赛与顶级比赛的反差太大。通过对大量决胜局比赛的观察发现,除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外,常人在关键时刻很难发挥出平时的训练水平,或多或少都要打折扣。也就是说,在决胜局几乎达不到无意识能力。由此可见,常规训练出来的无意识能力在压力下就会失效。道理很简单,特殊环境(决胜局)每次都不同,而模拟训练与真实环境永远都有距离。
只有一种例外,那就是经历过重大比赛决胜局且获胜的人(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其无意识能力比常人强,这就是制胜的关键因素。所谓重大比赛参赛经验应包括:“一轮游”的经验、决赛输球的经验和决胜局赢球的经验。许昕、马龙、丁宁是世界冠军、奥运冠军、“大满贯”选手,他们都经历过这些比赛的洗礼,才获得重大比赛赢球的经验,最终达到“可以赢”的境界。许昕、马龙、丁宁有这种宝贵经验,心理素质比林高远、朱雨玲和樊振东过硬。新秀缺的就是这些经历。“很想赢”“不敢赢”“很难赢”3种心态是每个运动员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3道“心理关”,也是每位运动员必须经历过才能体会的心理素质。第1种和第2种心态是人之常情,第3种心态不可避免。只有经历过,才有资格追求第4种“可以赢”的心态。只有经历失败,才能吃一堑长一智,从而把“很想赢”“不敢赢”“很难赢”的消极心态转变成积极的心态,在之后的大赛中才有可能达到以弱胜强“可以赢”的境界。
大赛中新秀如果要挑战强者,必然穷尽一切技战术对付强者,而强者则必然使出浑身解数卫冕,一场斗智斗勇的竞技不可避免。那么,究竟比什么?心理素质,无意识能力,大赛决胜局的赢球经验,等等。这些因素恰恰是新秀不具备的,强者拥有大赛决赛输球的经历,再将其升华到大赛决胜局的赢球经验,更懂得如何克服“很想赢”“不敢赢”“很难赢”这些消极心理。对强者而言,精湛超群的技术和丰富的比赛经验,使其在大赛关键时刻更加自信,形成稳定的“可以赢”的积极心态。新秀与强者打到决赛局的关键时刻,新秀必然会产生“很难赢”的心态,技战术水平难以正常发挥,输球在所难免。
“新秀墙”现象普遍存在,因此,面对这堵客观存在的墙,不能回避,只能前进。那么,能不能穿透这堵墙,或者飞越这堵墙呢?笔者认为,新秀在大赛中面对比自己强的运动员或首次进入决赛,大都经历多次失败,但即使是决赛失败经历也能提升其技术,丰富其经验,使其学会调整心态,从而更容易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发挥,迫使对方犯错。如迫使对方背起想赢怕输的思想包袱,增加对方的压力从而影响其正常发挥,使自己升华到“可以赢”的境界。新秀一旦迈过了这道坎,就能获得自信,日后就可凭借这种大赛经验战胜任何对手。
穿透“新秀墙”的能力因人而异,有些人需要多年,有些人只输一次就能突围,张继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 郭健.世乒赛也有新秀墙 要从失利中学什么[EB/OL].[2013-05-18].http://sports.sohu.com/20130518/n376328061.shtml
[2] 王进.运动竞赛关键时刻的“发挥失常”:压力下“Choking”现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28
[3] 刘承宜.无意识的力量与举国体制[EB/OL].[2010-19-18].http://www.tiyuol.com/bbs/viewthread.php?tid=7043&extra=page%3D1